诊脉如何克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初学诊脉的人,尽管把脉诀背得娴熟,但在下指诊脉的时候,就感到模糊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缺乏实际的诊脉功夫。如游泳,一个从来没有游过泳的人,不管别人怎样告诉你游泳的方法,但一下水没有不沉没的。又如学自行车,尽管有人教你骑车要如何如何,还把车和你扶住,但你骑的时候,总是歪歪斜斜,把握不住车把。当你学会游泳或学会骑自行车后,又觉得方法确是这样。开始诊脉,总不能得心应手,“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这一点不奇怪。但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前人总结了很多方法,现列如下:
1. 要掌握标准来分辨脉象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一分为三。因为在变动情况下,要分阴分阳,必须要掌握这一分判的标准,否则就不能明辨。例如要分浮沉,那就必须掌握部位上的标准——浮、中、沉三部,脉跳皮毛之分为浮,脉跳筋骨之分为沉,中部肌肉之分就是浮沉的分界线。迟数二脉较易诊断,因迟数二脉标准十分明确、固定,一息以四至为正常,不及四至为迟,超过四至为数。大小二脉难诊断,因大小二脉标准很不固定,往往要因人而异。由此可见,临床上掌握相对两脉的标准,为诊断的第一要义。
2. 要掌握脉象的演绎和归纳方法
演绎归纳的方法,就是推断脉象的方法,有比类法、对举法、归类法、脉象求独等。
(1)比类法:如以时令比类,则春应肝而脉弦,夏应心而应脉洪,长夏应脾而脉缓,秋应肺而脉浮,冬应肾而脉沉。以六淫比类,则浮为风,紧为寒,洪为暑,濡为湿,涩为燥,数为火。以七情比类,则喜脉缓,怒脉弦,思脉短,忧脉涩,恐脉沉,惊脉动,悲脉促。
(2)对举法:张仲景以浮大动滑数为阳,迟涩弱弦微为阴。高阳生分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沉微涩缓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
现从气机变化将各脉对举列表如下:
二十八脉对待表:
浮-升,沉-降;迟-慢,数-急;虚-柔,实-刚;长-盈,短-缩;滑-通,涩-滞;缓-弛,疾-张;动-出,伏-处;结-阴,促-阳;洪-盛,微-衰;革-空,牢-实;弦-气,芤-血;濡-软,紧-硬;代-久,散-暂;大-强,小-弱。
此外,对举推断的方法还有以下6种:
①正看法:如阳脉为阳病,阴脉为阴病。
②对看法:如有浮必有沉,阳盛阴必虚。
③互看法:如阳病见阴脉为亡阳,阴病见阳脉为亡阴。
④反看法:如先见阳脉,后见阴脉,阳消阴长为病进;先见阴脉,后见阳脉,阴消阳长为病退。
⑤平看法:如本为阳脉复兼阳脉为纯阳,阳盛阴必虚;本为阴脉复兼阴脉为纯阴,阴盛阳必虚。
⑥全看法:脉象未变,身体由强转弱,为病进;脉象未变,身体由弱变强,为欲愈。
(3)归类法:归类法诸家不同,张景岳以浮、沉、迟、数、细、大、长、短八脉为纲,分统其他二十种脉象。滑伯仁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分统其他二十二脉。李士材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分统其他二十四脉。
本节分脉跳皮毛间、脉跳筋骨间、脉数跳慢、脉数跳快、脉形长迢、脉形短凸、脉形粗大、脉形细小九类,分统二十八脉。分别归类,即有利于辨识脉象,又能抓住纲领,而且也体现了二十八脉的整体性。如就脉之部位而言,则有跳于皮毛间和跳于筋骨之分;就脉之至数言,则有跳快、跳慢、歇止之别;就脉之形态言,则有长短大小之分。再从每一类脉来看,如诊得脉形粗大,则应想到脉形粗大者有虚、实、洪、芤、紧、散六种脉象,然后再察其是大而无力的虚脉,是三部有力的实脉,来盛去衰的洪脉,浮大中空的芤脉,大而抟指的紧脉。如诊得脉形细小,则应想到脉形细小者有濡弱细微四脉,然后再察其是浮而细软的濡脉,沉小软的弱脉,细而分明的细脉,细小模糊的微脉。如此推求脉象,则容易掌握它的要领了。
(4)脉象求独:脉象求独,就是要抓住脉象的独特表现来分析了解病情。从脉象之独特来看,则有独大、独小、独迟、独疾之别;从脏气与时令来看,如心宜洪、肝宜弦、肺宜浮、肾宜沉,反之则病。一脏之脉独见乖戾者为病;与时令不符者为病。若从分部求独来看,如各部皆和,只一部出现独特之脉,某部即为病变所在。《景岳全书》:“独者,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
3. 要熟练诊脉的指法
诊脉要熟练指法,也如弹钢琴、拉二胡一样,要熟练指法。如果诊脉的指法不熟,怎样把脉诀背熟,下指诊脉时就会“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弹钢琴、拉二胡如果指法不熟、不管怎样熟悉琴谱和乐谱,也无济于事。练指法第一是要指目与脉脊相对,指目就是三个指头罗纹中央,指目感觉最为灵敏;脉脊就是脉最明显处,二者相对,更易辨识脉象。第二就是要多诊识脉,从临床中接触各种脉象,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归纳,至于用力之久,识会豁然贯通的。我们要反对两种说法:一种是夸大脉象的作用,反对四诊合参,好像脉诊就可诊断一切病证了。一种是否定诊脉,说诊脉是自欺欺人,武断地说诊脉只能作循环系统的粗略诊断。
4. 要脉证合参
脉和证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但脉有真假,证亦有真假,凡见脉和证有不相合者,必有一真一假。所以我们不仅要识认脉象,指下分明,还要善于判断脉象是真是假。判断出真假,才能“舍脉从证,舍证从脉”。若证实脉虚,必是假实证,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是火虚;腹虽胀满而见微弱者,必为胃虚。虚火虚胀,当时假虚实证,这就应当从脉之虚而不从证之实。证虚脉实,必是假虚证。如寒邪宿食引起心腹疼痛,而脉反见沉伏结促,虽邪闭经络似虚,心腹疼痛为实,则应从证之实而不从脉之虚。
《景岳全书》:“若有是实脉而无是实证,即假实脉也;有是实证而无是实脉,即假实证也。知真知假,即知所以舍矣。”又提出“轻病从证,重病从脉”。因轻病没有其他危象,则可随证治标,这是从证;为重之病,则当详辨脉象的虚实寒热,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切不可随证敷衍,贻误病情。《景岳全书》:“又有从脉从证之法,乃以病有轻重为言也……轻症从证,十唯一二,重症从脉,十当八九,此脉之关系非浅也。”还要以证求脉,以脉断病。
所以在诊脉前先进行望、闻、问等诊断,初步确定是何病证,可能出现何种脉象,然后进行推求。如患者发热恶寒,便可估计会出现浮脉。而又口渴心烦,面红目赤,便可估计会出现数脉。若失血较多,便可估计会出现芤脉。气郁疼痛,便可估计会出现弦脉等。还要掌握脉象求独,分部推求,结合症候来进行判断,这样就可排除干扰,抓住主要矛盾。
根据以上四点,便可逐步克服“胸中了了,指下难明”的矛盾。
第一,掌握了诊脉标准,便可以区分阴阳。标准是十分重要的,《素问》有五常政大论,“常政”就是指通常的标准。《韩非子五蠹》说:“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他提的“一而固”,也是强调要分辨一切事物,必须要有一个统一而固定的标准。没有标准,什么也不能确定,诊脉没有掌握好各类脉象的标准,就不能分辨脉象。
第二,就是要善于运用演绎或归纳的方法去推求脉象,才能对复杂而众多的脉象进行清楚地辨识。
第三,就是要锻炼指法,多诊识脉,从实践中来提高。
第四,还要脉证合参,以证求脉,以脉断证,或舍证从脉,舍脉从证。熟能生巧,久而久之,指下自然就会分明了。
本文节选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点击可直接购买
购书
内容提要
邹学熹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易学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邹老主张医易相通,认为中医若能善于运用易学中的宇宙规律,就会更加透彻地理解生命,从而在临床上出奇制胜。本书系统介绍了邹老对易学入医的独到见解,医易结合的五行辨证体系,以及他对肝脾肿大、类风湿关节炎、舞蹈病、鼻窦炎、百合病、积聚、中风、厥证、脚气病、发热等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其中退热12法,专病专方20余首,医易验方27首,十类病脉等,皆是邹老不传之秘。
编写说明
在本书编写之前,首先收集了邹老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以及他的弟子们发表的相关论文;拜访了其子邹成永先生,收集了邹老的手稿遗文。通过阅读这些论著,寻找他在学术上的闪光点,写成纲要。请教了其学术传承人佘贤武教授等,请他们或补不足,或纠有误。
我们在整理邹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时,不求全,不求多,不写公知公用的东西,不写某老“重视”什么,某老“强调”什么,但求有特色的思想,有创新的经验。努力为读者节约时间,让读者能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于愿已足。
经过与邹老家人的沟通,发现原来公开发表的有关邹老生平中的一些细节有误,此次做了修改。其子邹成永先生(字怀真)撰写了文言传记,一并附在书后。邹老不仅在医易上卓有成绩,而且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造诣。书后选附了他写的古体诗两首,供读者雅赏。
邹老在医易汇通部分所用的图稿,大都是黑白手绘稿,不是很美观,于是请美术人员按照原样,重新绘画成彩图。
主编简介
刘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各家学说与临床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常务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2018年荣获“四川省名中医”称号。临床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儿科等疾病的诊疗工作。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作者:刘渊。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看《黄帝内经》中的秘术——刺骨疗法如何缓解老年痴呆
● 益气温经法治疗骨痿验案1则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