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心相印,学经典既简单又幸福
刚开始我学习经典是为了从经典中获取临床实用的知识,这如同在大海中寻找珍珠一样,我在每篇经文里面翻找,凡是我认为重要的条文,有知识内容的条文,我都反复钻研。
我当时一直很困惑,在《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下,为什么惜字如金的经典中有大量没有知识含量的文字,如黄帝再拜、斋戒、私藏等,还有很多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是一些描述场景的文字,这些文字对于传播看病知识没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直接说内容,省掉这些环节?所以在最初读经的几年里这些文字我直接跳过去,只读我认为重要的正文,甚至很多正文都能背诵了,而这些“无用“的“废话”我却很生疏。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读这些“废话”了,我原先一直认为《上古天真论》里一点看病的知识都没有,全是“废话”,这一篇不删掉就已经是恩赐了,不明白为什么还放在全书最重要的第一章,甚至越靠近前面的篇章这些没用的“废话”越多。
现在我认为《上古天真论》必须放在第一章,这些“废话”是整本书的核心,没有这一篇“无用之用”的文字,其他文字便无法正确理解。“文以载道”,中国的文字真是美妙,这些文字不仅能准确地传达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就是作者所体悟到的“道”。古人要求“得意忘言”,学习重要的是文字后面的道,得到了道之后文字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读经典一方面要准确地把握经典中的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心的状态,体会经典作者单纯的思维方式,这些经典的文字是得道者自性的流露。我们顺着文字所铺设的场景,顺着整个经文的意境就能慢慢地让自己的心去与圣人的心相合。当我们的心被这些文字所触动,我们就不会觉得经典中没有具体知识的文字是废话,甚至会产生如经典作者相同的感觉:
当你读到经典中有说“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或“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等时,你觉得对,从内心深处你也认为这么珍贵的至理就应该如此被重视时,就说明你在这章与经典的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当说“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非其人不传”等时,你觉得很对,心不到这一步就是不能传授,绝不允许慢泄这至高的却又直白的智慧,也说明你产生了共鸣。
当说“刺道毕矣”“吾得脉之大要”时,你觉得没错,针刺就是这么回事,脉的要领就是这么回事,甚至读《痹论》《痿论》时,你觉得没错这个病就是这么回事。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你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很清楚很明白,说明你与经典作者的心可以相应,这样读经典才能正确地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而非臆测经典,乱解经意。甚至当读到岐伯说“妙乎哉问也”或黄帝曰“善”时,你内心深处也默默感叹问得真好,这个说得真好,这才是读到了经典的“神”,而非死守经典文字的“形”“器”,如此读经典才是一种恬淡的享受,有无穷的乐趣。
从文字释义上来学习经典,会发现经典的很多文字内容前后矛盾,即使想强硬地调和这些矛盾都非常困难。强硬地解释经文,或过度引申以解释经意,结果是越解释越解释不清,而且在临床中也并不实用。用思维逻辑推演来学习经典,会发现经典中有很多漏洞。民国时期的余云岫就用强大的逻辑推理,找到了经典中很多逻辑不严谨的地方,写成了一本痛批中医经典的反中医书籍《灵素商兑》。只要我们用推理的方法来学习经典,无论用多么复杂的公式,多么玄的医理,多么诡辩的思维,也难以完全符合逻辑,解释清楚经典。用逻辑思维解释经典的书很多,这些解法只使经典越解越复杂,越解越糊涂。经典难懂,经典不实用,这一切都是因为不得其门而入,“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室之美,百官之富”,我们不能将思维停在文字上或逻辑上强解经典,这样就如同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我们要用心来感受经典,用心体会经典作者的心,这样心与心相印,学经典既简单又幸福。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仲景理法》,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系列图书作者王伟的力作,还原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将其理法与临床诊疗做了深度阐释,尤其是独创性地以“人迎气口脉法”进行六经定位,并通过形、色、脉、证以验证,使得临床诊断精准明确,使得张仲景的每个方剂在应用时都有了“明确方向”。本书还明确提出“脏、腑、经、络”的辨证层次,尤其对有些医师容易忽略的脏腑病、络脉病进行了诸多独创性的阐释与分析,扫除了一些临床“百思难得其解”的盲区。作者倡导并力行:保持恬淡虚无状态,真实体会经典,享受阅读经典,探究还原中医真相。本书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王伟,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2010年获得《伤寒论》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教师,每周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举办仲景大讲堂与经方论坛系列讲座,教授学生回归至简至真的中医经典思维,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临床疗效显著的青年中医。
编辑推荐
天地有天地之纹理,此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详备于《内经》,妙用于《伤寒》,学医者未有不读经而能明此理者也。人之所以得病者,皆因饮食起居背于此理,中医之所以能愈病者,皆在于体察此理,顺之以使人体归正。此理至简至真,学之乐趣无穷,习之每获惊喜,不学则不知其乐,不乐则非此明理之学,所以学医苦者,皆因经典之理不明也。学习经典,体会经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愈学愈美,愈学愈乐。唯愿与志于大医之学子,分享经典之乐。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仲景理法》,作者:王伟,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遇见中医:牙痛,根管治疗前,请试试中医
● 学习中医的三个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