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这个病,证明你的中医入门了
小编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有一位老师说过,能把感冒治好,中医才算是入了门,小编从开始学中医,到现在学了10几年,最近几年感触越来越深了,外感疾病无论发热与否,中药治疗得法,绝对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或者直接一剂搞定的情况,下面是今天推书作者的一则医案,10岁儿童发热3天,最高体温39℃,纯中药治疗一剂药就药到病除。
学生问:高老师,冒昧打扰,请教您一个问题。我儿子 10 岁,发热 3 天了,体温最高 39℃,不恶寒,发热时肌肉酸痛,头痛,口干,口渴,自诉鼻孔冒火,流清鼻涕,咽部不适,咳嗽有痰,白色稀痰,大小便可,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稍腻,脉滑数,沉取力减。这该怎么辨证?该用什么方?
老师答:我遥控开一个方,你给孩子用用看。处方:射干 20g,生麻黄 30g,炒杏仁 30g,陈皮 10g,桂枝 20g,生石膏 50g,海浮石30g,茯苓 30g,桔梗 30g,生甘草 10g,炒莱菔子 20g,金银花 20g,连翘 10g,焦神曲 30g,柴胡 30g,黄芩 20g,生半夏 20g。
学生反馈:高老师,您真是妙手回春!下午 2 点烧就慢慢退下来了,现在 36.9℃。上午我给您打电话那会儿体温 39.3℃,那会儿真是着急啊!感觉真是惭愧,病证摆在面前都不知道是什么证。不是中医不好,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啊!
感言:只要我们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辨准证,用对药”,像感冒这样的病证一般都能做到1 剂即可,药到病除。
从伤寒六经谈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气候变化时,发病率会有所升高,有季节性规律,无明显流行特点。感冒之证,属三阳病者居多,当然在临床中由于患者体质不同,也会有太阴感冒、少阴感冒和厥阴感冒,但相对较少。而三阳病当中又以太阳病居多,太阳病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类。太阳经证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三种证型;太阳腑证可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在临床中,感冒大多见于太阳经证,而太阳腑证多见于内科的其他病证,如急性的泌尿系感染、膀胱炎等。中医诊治感冒不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辨证论治是其核心。
如何区分感冒是太阳中风证还是太阳伤寒证呢?其实很简单,一个有汗一个无汗。如果有汗,多是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来加减治疗;如果无汗,则多为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加减治疗。那太阳温病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汗出受风,表现为项强、咽痛。例如有的人锻炼时出了一身汗,然后到空调屋里对着空调吹,想赶紧凉快下来,结果第二天就出现感冒发热的症状,汗出受风就是太阳温病。太阳温病,用葛根汤加减来治疗。
如果见到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症的少阳病,可用柴胡剂。临床可以用小柴胡汤,也可以用大柴胡汤,但要先看患者的体质是什么样的。如果素有阳明实热,表现为便秘的证候,可以用大柴胡汤。
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经证有四大症——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小儿比较多见。孩子发高烧的时候面目红赤,脉跳得特别厉害,想喝凉水,这已经不是太阳证,而是传到阳明了,属阳明经证。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如果出现上吐下泻并作的症状,又兼有外感表证,中医将其归属为“霍乱”,西医称为“胃肠型感冒”。上吐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造成的,下泻是大肠传导失司造成的,但无论病位是在胃还是大肠,从六经辨证看都属于阳明证,又吐又泻多为表邪入里,直犯阳明,一般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来治疗。
这就是我们说的感冒,有太阳病证、少阳病证和阳明病证,再细化分的话就是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和太阳温病。太阳伤寒证无汗,会用到麻黄汤;太阳中风有汗,会用到桂枝汤;太阳温病,是汗出受风,咽红,项强,津液不能上承,这时会用到葛根汤。少阳病证会用到柴胡剂;阳明经证会用到白虎汤。这就是中医的奥妙所在,“大道至简”,没那么复杂!当然,临床上会有多经兼夹,不是单一发病。(感冒三阳辨治示意图如下)
一则感冒的典型病例
王某,女,7 岁。2016 年 3 月 4 日初诊。现病史:主诉鼻塞、流清涕,伴恶寒发热 1 天。1 天前患儿受风着凉后引发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头痛,无汗,怕冷,口渴,乏力,发热,体温上午 37℃,下午到晚上高达 39℃,二便可,语声短促,面色红赤,舌红苔白,脉浮数。处方:桂枝 40g,白芍 30g,半夏 20g,陈皮 10g,厚朴 20g,杏仁 30g,丹皮 10g,麻黄 10g,葛根 60g,川芎 60g,白芷 20g,神曲30g,茯苓 20g,泽泻 20g,辛夷 10g,苍耳子 10g。医嘱:①禁甜凉、辛辣、油腻食物食品,心态平和,适度运动,适寒温,慎起居。②煎煮方法:先将上述药物在冷水中浸泡 30 分钟,然后大火烧开后转中火煮 30 ~ 40 分钟。注:煎药中途,如遇水量不够时,要停火加入开水后再煎;煎完药,如若药液过多,可先过滤后再煎药液,留取 500mL 即可。③服药说明:边煎边服,在转中火开锅后 5 ~ 10 分钟时,舀出一小碗喝完;过 10 分钟再舀出一小碗喝完;再熬 10 分钟后关火,将药倒出来过滤。剩下的药要分多次服用。服药后盖上被子,若此时微汗出,即可停药,不可过服。服药 1 剂后痊愈。
辨证思路: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五脏特点有“三不足”和“二有余”。“三不足”是指肺、脾、肾三脏不足,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临床中小儿肺系、脾系和肾系的疾患相对较多;“二有余”是指心、肝两脏有余,易致心肝火旺,所以孩子容易急躁、发脾气。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所以容易感受外邪,引起感冒。方用葛根汤合二陈汤加减。加川芎、白芷,治疗头痛;加辛夷、苍耳子,治疗鼻塞、流鼻涕。因为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故在本病例中应兼顾小儿脾功能差的特点,合用二陈汤来治疗夹痰的证候。大家看到了,这个患儿感冒 1 剂即愈。为什么治疗效果这么好呢?这就是正确应用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
本文摘自《中医临证辨治经验谈》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医临证辨治经验谈》,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好消息!
中医书院今天11点到明天0点
全场图书满100-30,300-100
扫描二维码即可领取优惠劵
内容简介
本书是编者临床一线的真实经验记录,以其医生的角度,将临床诊疗一一记录在案,是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交流的所得到*准确的外感、发热、咳喘疾病病案集;以其教育者的角度,这份被实践过的诊疗经验对中医初学者是中医辨证思维的珍贵资料。譬如:中医治疗的健康观、发病观,把握住治疗疾病的关键,治病先知本,把握阴阳平衡的观点下再进行分析;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逝,详细了解疾病发展的特点;详细论证中医的诊治原则与用药原则,中医不是慢郎中,树立中医诊疗疾病的信心,推荐学习中医的八字方针博学强记,慧悟通达;外感病易传变迅速,难以摸清疾病病情发展所向;本着传颂经典的原则,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详细分析外感疾病引经典用经方,将复杂的病机简单而直接化;现代发热并不局限于外感发热,通过六经辩证分析发热的三阴发热证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详细讲述“肺气实则咳喘”给出一些列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案。诊治疾病的前提是平衡观,取得疗效的关键是把握好辨证关、用药关、剂量关、煎煮关、服药关。
所以说,该书临床诊治经验丰富,理论完善是中医在校学生、中医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爱好者,基层医务人员及西学中的医务人员等的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用书,为弘扬国医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简介
高绍芳,女,45,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专业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心血管;博士:消化,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的学术传承人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的学术传承人专业学术方面:能够很好地“承经典、做临床”,临床擅长独具中医思维地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各系统病症,尤其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能够停掉西药,还原健康,对临床其他疑难杂症方面有一定的建树科学普及方面:被聘为国家卫健委、国家及河北中医药管理局健康科普专家。进行多年科普讲座等活动。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临证辨治经验谈》,作者:高绍芳。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国医大师柴嵩岩妇科常见病脉要精义
● 喉咙问题不简单,此处当心“熊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