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的条文,往往一字之差,就谬以千里!
:学习经典条文,要精敲细打,仔细思考,方能成为大医。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里的一节经文。粗看之,文字浅显,殊无深义,而潜心研讨,则感字字珠玑,涵义深刻,正确理解此节经文的涵义,对我们治疗痰饮病有很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想围绕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来谈谈我对这节经文的理解和体会。
何谓“病痰饮者”?此处痰饮和后世所谓痰饮是否是一回事?
本节经文里的“病痰饮者”,就是患了痰饮病的人。此处所谓的“痰饮”,和后世所说的痰饮是有区别的。
后世所说的“痰”含义非常广泛,既可指经肺部咳出或经口腔吐出的黏涎痰液,它是由水津为寒所凝或为热所炼灼而成,也可指许多不明原因的癥、瘕、痞块、瘿瘤、梅核气等,还有所谓“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的提法。
因此,它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是致病之因。
而本处“痰饮”仅指水液内停于局部的水饮病。因为通观《内经》无“痰”字,《脉经》《千金翼方》俱作“淡饮”,《活人书》说:“痰,胸中水病也。”
也就是说在《金匮要略》成书之前无痰饮的提法,而在《金匮要略》成书后很长时间,痰饮也仅指淡饮、水饮。
因此,此节经文所谓“痰饮”仅指水饮,没有后世所说的痰饮意义。
“和之”的含义是什么?
水液内停所致疾病当以温化法施治已如前述,但仲景在经文中并未直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治之”,而是说“当以温药和之”。
查《辞海》,“和”字在此处可有温和、和缓、和谐、协调、和解、温合等多种意思;“之”字除可指代患者外,也可指代除温药以外的其他药物,也可作语气助词而无实际意义。
为什么仲景不提“当以温药治之”而说“和之”?
“治之”和“和之”仅一字之差,而意义却大不一样。以温药治之,就是单纯用温法温药施治,别无他法药可言;而“和之”则含有灵活使用,勿太过、勿不及之意,涵义异常丰富。
仲景为什么要选用“和之”这样一个灵活多变、涵义广泛的词组来对温药的使用加以限制和修饰呢?难道仅仅是出于偶然吗?
我认为不是的,观仲景《伤寒》《金匮》为文,构思极为谨严,遣词用字,精敲细打,用心极为周到,从无敷衍之处,于此大纲大法之处岂有不狠下功夫之理。
之所以仲景不用“治之”一词而用“和之”二字,我认为是因水液内停所致疾患,基本病理虽然大致相同,但因患者禀赋各有不同,致病的内外因素各有差异,临床的表现千差万别,绝非单纯的温法温药所能圆满奏效。
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以温法为则,温药为主,配合其他各种适当的治法和方药变通使用,方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因此选用了“和之”一词,而没用“治之”二字。
意在启迪后人,治水饮一类疾病时,要用心思考,不要以文害义,一见水饮,率投温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变通地使用温法温药,可见“和之”实为治疗饮病中正确使用温法温药的关键所在。
本文摘自《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
曾定伦,家学渊博,师从名家,其父曾汉昌早年跟随名医曾雪樵学医,曾花费精力著《温病条辨歌括》一书,时人争相传抄,影响广泛。曾老师80年代创立新说治中风,并专注内科杂病,强调辨证,方剂运用灵活。
部分目录
此书有大量详尽的真实医案的记载、总结和追访,突出其疗效显著,见解独到,发人深思。启人医绪的学术思想,临床思路,思辨方法和临床经验,对广大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临床中医药人员提高中医素养。
(扫码可下单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一书。,欢迎投稿唠嗑。
大家都在看↓
熊继柏:哪来那么多秘方验方!我要纠正中医人与患者几个错误观念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神奇之处
点,一键下单
客官!在看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