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气重对身体不好,那浊毒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浊毒既可为外邪,亦可为内邪。作为外邪,由表侵入;作为内邪,由内而生。浊毒病邪作用于人体,循人体络脉体系由表入里,由局部至全身。浊毒之邪胶结,可导致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化,即致病过程。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浊毒病邪入侵机体,克正气而致病;浊毒之邪猖獗,发病急重,或病情加重;浊毒之邪滞留不去,疾病迁延不愈;浊毒之邪被战胜克制,则疾病好转,机体得以康复。
浊毒证形成的内在因素,包括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生湿浊的有无等,即所谓:“ 内外相引。”人体是否易患病,内生浊毒起决定作用,而内生浊毒多责之于脾胃功能。浊毒证的发展,有热化和寒化的不同,从而形成伤阴伤阳之病理机转,不同的病机转化与病邪、体质及治疗恰当与否密切相关。
一、外感淫疠毒邪
浊毒可由外而入,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外界湿浊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大致有三条:
一是通过呼吸由口鼻进入人体,先影响人体的上焦,进而影响到中焦、下焦。
二是通过肌肉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先客于肌表关节,次阻经络,最终深入脏腑。
三是湿邪中伤脾胃。凡外感之邪,凡有湿性,即为浊毒之一种,即或无湿,侵袭人体,留止不去,易生浊化毒,必防浊毒之变。
另外,外来之毒邪,侵袭人体,易极化为浊毒性质而致病。“ 外毒”是来源于人体之外的环境产生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外毒包括化学致病物、物理致病物、生物致病物等。
化学致病物包括药毒、毒品、秽毒、各种污染等,废气污水,生物垃圾,化肥农药,装饰材料,烧烤粉尘等皆可为毒。
物理致病物包括跌仆损伤等意外伤害,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气候、气温变化,噪声、电磁波、超声波、射线辐射对人体的干扰等。其中气候变化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气候变化是毒邪、疫疠之毒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条件。
生物致病物包括温病毒邪、疫疠之毒、虫兽毒、食物中毒等。
外来之浊与毒,侵入人体,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导致气机失调,脏腑失用,从而浊毒内生,蕴于体内,百病丛生。
二、饮食失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就要求我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并配合果、蔬,使饮食性味柔和,不偏不倚,以保证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沛。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饮食习惯已被打破,过去偶尔食之的鸡、鸭、鱼、肉等副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正所谓“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
长期嗜烟好酒,易生浊毒。“ 酒为百药之长”,易入血分,适量饮酒可以驱除风寒、疏通筋脉、解除疲劳、振奋精神,而过量或长期嗜酒则会危害人的健康。因为“ 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 过饮……生痰动火”,故大量饮酒后多有头目不爽、倦怠乏力、口干口黏、舌苔厚腻等湿浊阻滞之象,而长期嗜酒者每见面垢多眵、食少脘闷、口干口苦、舌苔黄腻等湿热阻滞之症状。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即便少量吸烟,也会给身体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 烟为辛热之魁”,香烟燥热,极易损伤肺气肺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肺阴受损,宣发和肃降失常,水液代谢失调,导致痰湿内生,故长期嗜烟者每多见咳嗽多痰等痰浊内蕴之象。痰郁日久,化为浊毒之邪。
三、情志不畅
人体在精神上能够长期保持清静,营卫之气运行有序,肌肉腠理的功能状态正常,表现为致密而柔顺,邪气难以进犯肌体,人就不会得病。正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喜、怒、忧、思、悲、恐、惊原本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外来的刺激突然、强烈或持久不除,情志过度激动,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则可使人体气机失调,进一步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津液水湿不化,痰浊瘀血内停,浊毒由此而生。《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气不通畅,则毒邪内生。这就是“ 郁生浊毒”。
四、环境改变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只有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才能保持健康。
随着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不断地介入人类的生活,人们不必再“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悠然地生活在人工营造的舒适环境之中。即使夏季室外酷暑炎热,室内也可以冷气习习;冬季户外冰雪凛冽,屋内也可以暖气融融。人们出入于这样乍热乍凉,或乍寒乍暖温度悬殊的环境,使肌体腠理汗孔骤开骤闭,卫外功能难以适应,久而久之,闭阻体内的浊气即可化为浊毒而致病。
五、缺乏运动
《素问宣明五气》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若长年伏案,以车代步,室外活动减少,不仅可以导致气血亏虚,而且还可以使气机阻滞,津液运化、布散失常,从而浊毒之邪难免滋生。多食少动,对于浊毒体质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运动既可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磨炼意志,促进德智发展;又可防病治病,帮助身体早日康复。
六、虚损劳倦
人体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强弱。“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中医药贡献给人民大众的养生智慧。
虚易招邪,虚处留邪;邪碍气机,化生浊毒,这往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内经》说:“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由劳倦导致的形气衰少,还只是一个“ 纯虚无邪”的病理状态,一旦在此基础上出现“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就不是纯虚无邪,而是清浊相干、浊毒内生的一种现象,所以患者会有“ 内热”的各种证候表现。
七、他邪转化
浊毒之邪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密切相关,又有不同。浊毒兼具浊与毒的特性,可以由他邪转化,且为诸邪致病之甚者也。如食积,本为伤食,食积日久则生湿聚痰,湿与痰即具浊之性,湿痰蕴积日久则生毒,至此浊毒生焉。浊毒生则导致胃病渐重,甚至癌变。饮食若超过自身耐受量,则可转化成浊毒。如过饮久饮化酒浊毒;过食为病之食积化浊毒;大便干燥影响毒素排出,吸收毒素过多成粪毒;血糖、血脂过高形成糖浊毒、脂浊毒等。
另外,水湿痰饮可转化为浊毒,汗液、二便不通,浊阴或水湿无以出路,内困日久而成“ 浊毒”;久病虚损,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肾元衰败,导致浊毒内生。水、津、液本为体内的正常物质,若超出生理需要量,或停留于局部,或失其所,也成为一种毒。如水液代谢紊乱,水液过多为病化水毒、湿毒;机体在代谢过程中各种代谢产物排出困难,蓄积日久,郁而化毒则为浊毒。瘀血亦可转化为浊毒之邪,瘀血是血液运行失常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常表现为瘀毒、出血、癥瘕。若瘀久不消,全身持久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则出现面色黧黑、口唇紫黯、皮肤粗糙状如鳞甲,则成瘀毒;瘀血阻滞脉络,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外,可见各种出血;体内肿块日久不化,质硬,固定不移,夜间痛甚,即癥瘕。血瘀则气滞,气血瘀滞则脉络阻塞、脏腑功用失常,从而导致浊毒内生。另外,所瘀之血,所溢之血,日久即聚浊毒之性,致人病生。
小编:生活中的能够促进浊毒产生危险因素真的是防不胜防,按照上面的条目,如果想避免体内浊毒浊气的产生,还是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情志调畅,适度运动……
本文摘自《眼病浊毒论》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眼病浊毒论》,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浊毒的概念、病因、病机,探讨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临床各眼科的应用,系统总结并初步构建了眼病浊毒理论的学术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进一步丰富了浊毒证的临床范围,拓展了“浊毒学说”的使用范畴,并将浊毒理论应用于眼病辨证论治中,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作者简介
李佃贵,中医浊毒学说创始人。河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医大师。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中医院院长。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省管优秀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卫计委科技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河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中医专家组组长。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健康之路》特邀专家。从事脾胃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首创中医浊毒学说,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等脾胃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防治癌前期病变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眼病浊毒论》,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大数据揭示易患肺病人群特征 疾病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
● 新书资讯 | 眼病浊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