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桑拿”,缓缓来
八月“桑拿” ,缓缓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戚姝娅 李朝峰
进入八月,也就意味着要立秋了。今年农历8月8日立秋,但别高兴太早,立秋并不代表酷热难耐的盛夏已经结束,正相反,更加难忍的“桑拿天”,俗话说的“秋老虎”,也就是长夏要来了。
长夏是个特别的时间段,首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于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意思就是“长夏”从夏天生长出来。由此可见,应读zhng,音掌,长就是生长的意思。“长夏”的定义在中医界仍有些争议,但较公认的说法为:长夏是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也就是农历七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此期间,气候炎热多雨,大气压偏低,气候沉闷,空气湿度大,人处其间,犹如置身桑拿房,故而戏称其为“桑拿天”。
以中医角度分析,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意即,长夏与脾相对应,其间最易出现问题的就是脾。因为,长夏期间多湿气,而脾,素有“喜燥恶湿”的特点,湿气重易碍脾。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易出现消化不良、胃口不好、腹泻、嗳气、痰湿等症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在“桑拿天”中享受生活,下面就简单聊聊长夏期间的常见疾病及预防保健。
临床常见疾病
01
消化系统疾病
此类疾病多表现为脾胃不和,身体倦怠,纳呆胸闷、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大便溏而不爽等。发病主要原因就是,长夏天气炎热,人体阳气外泄较多,中寒脾胃较弱,湿邪侵入人体,阻滞脾胃气机。
02
中暑
中医之暑,分“阳暑”和“阴暑”。而长夏因湿邪胜则多引起“阴暑”,阴暑,是相对于中暑(即阳暑)而言的。中医认为,阴暑是“静而得之”,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阴暑的主要病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等。
03
感冒
长夏虽气候炎热,但已立秋夜晚转凉,昼夜温差较大,加之气候多变,纳凉不注意,机体很容易感受风寒,另受湿邪,多表现为:发热恶寒、全身疼痛、四肢无力、头重如裹等。
04
暑湿关节疼痛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有先后天的关系。以中医的整体观来说:脾运化功能的减弱导致后天之精生成减少,不能滋养肾中先天精气,脾阳的虚弱也会引起肾阳的温煦不足,肾主骨生髓,再加上季节潮湿多雨,湿邪滞留关节,因此长夏季节风湿骨病常常复发。
05
湿疹、皮肤病
长夏季节,湿气最大。如果是肥胖体质、气血运化失调体质,尤其是肿瘤与皮肤病、风湿等患者,及常有痒、疮等现象发生者,在长夏季节必须注意防湿与祛湿,否则易加重。
长夏的预防保健
01
饮食合理
脾主长夏,湿热天气下,人的消化功能会下降,过食肥甘或暴饮暴食都会加重脾胃负担,又因胃口差、进食少或不规律,减少机体的营养摄取。故而,长夏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豆类、谷物类、蛋类,当季的水果蔬菜也宜多食。
02
适量运动
脾主四肢,因此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同时,运动还可以活跃体阳以维护人体气血。夏季是人体气血最为活跃的时候,在此季节,人体要自然地通过活跃气血来疏通瘀滞与维护经络畅通,而人体气血活跃要依赖活跃体阳来维护。此外在长夏,每天适当的运动出汗,还有益于促进代谢和祛湿排毒。
03
注意除湿
这里的除湿,不仅指环境的湿还指体内的湿。除环境避免潮湿外,就是平常生活中,多晾晒被褥衣物,衣服尽量选择宽松舒适的纯棉织物等以利湿气散发;经常水上工作者、野外工作者、涉水淋雨者,尤其更要注意防水湿入侵。体内的除湿,则要借助日常饮食、锻炼相结合来完成。比如:饮食多使用利水渗湿的薏苡仁、扁豆、茯苓、瓜类等;或者是辛香燥湿的苍术、佩兰等。日常如上所述适量运动排汗等。
04
心情平静
长夏气候闷热潮湿且多变,都极易促使人们发生身心浮躁与气血上攻等现象,这些现象又是导致现代亚健康与慢性病的罪魁祸首。因此,长夏养生,最宜养心,做到平心静气、心情愉悦,抑制“心浮气躁”的现象。
清爽利水粥
01
绿豆粳米粥
绿豆60克,粳米100克。将绿豆放入温水中浸泡2个小时,再和粳米一起加1000毫升清水煮粥。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有祛热毒、止烦渴、消水肿的作用,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02
苦瓜菊花粥
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适量。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粳米和菊花洗净,二者同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水开后,将苦瓜块、冰糖加入锅中,改用小火煮至米烂粥稠即可。此粥可清暑热、止痢解毒,适用于中暑烦渴、下痢等症的辅助食疗。忌同时食用温燥、麻辣、厚腻的食物。
03
西瓜皮粥
西瓜皮100克,大米50克。将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和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煮成粥,调入白糖,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作用,常食可防中暑。
04
薏苡仁小豆粥
薏苡仁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将薏苡仁、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