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陵多疾病 诗留药香
杜少陵多疾病
诗留药香
四川 南充市/胡正旗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
他一生多疾病,这从他给后人留下的诗篇中就可以看出来。
天宝十年(公元 751 年),杜甫 40 岁,旅居长安,作《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沈年苦无健。
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诗中讲到杜甫得了“疟疠”,“疟疠”也就是疟疾,主要因气候潮冷、蚊虫滋生引起。从诗中描述来看,病情相当严重,可能是杜甫本身体质虚弱,气血不足,且“常有肺气之疾”(《进封西岳赋表》),以致久久不能痊愈。
这个疟疾杜甫得了整整三年。他在给高适、岑参的诗中,还感叹“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古人认为疟疾是厉鬼在作祟,因此很难治愈,“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其病忽冷忽热,好像鬼在搜刮脂髓。
永泰元年(公元 765 年),杜甫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又染疟疾。而且在疟疾之后伴发了严重的肺病,《寄薛三郎中璩》诗云:
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
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
杜甫意识到了,肺病是由疟疾和身体失于调养引起的,但他的肺病却从此再没断过。不少诗句反映出他后期肺病的严重,“江涛万古峡,肺病久衰翁”(《秋峡》),“为吾谢贾公,病肺卧江沱”(《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衰年病肺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返照》),“归朝跼病肺,叙旧思重陈”(《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十二月一日三首》)。这些诗出自五十多岁的杜甫,说明他的肺病极可能已经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甚至是“肺痨”。这病已经严重影响他为朝廷效力,他想为天子分忧而力不从心。肺病也使他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他一度戒酒,推掉了朋友的约请,每日早早闭门,卧枕养病。
杜甫又有一种“消中”病。其《客堂》诗云 :
栖泊云安县,消中内相毒。
旧疾廿载来,衰年得无足。
又《同元君春陵行》诗云 :
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
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消中,消渴症的一种,接近于今之糖尿病。此病患者多渴易饥,常思饮水进食。汉之司马相如(字长卿)曾得此疾。杜甫认为消中病是天气太热引发陈年旧疾所致,诗中还说“触热生病根”(《贻华阳柳少府》),“内热比何如”(《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
杜甫居云安、公孙城(即白帝城),已逾 54 岁,他“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熟食日示宗文宗武》),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
消渴症带给杜甫的痛苦,首先是经常要喝水,因此他诗中就有“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示獠奴阿段》),“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到后来,消渴症也导致杜甫卧床不起,诗句有“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雨》),“毕娶何时竟,消中得自由”(《西阁二首)。然而这还没有结束,杜甫 56岁时开始“耳聋”“眼花”和“偏枯”,诗句有“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此生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二首》),“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这些疾病都可能是消渴症引起的并发症。
此外,还有一种疾病在杜甫的诗中也多次被提及,而且可能正是这种疾病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
永泰二年(大历元年,公元 766 年),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作《驱竖子摘苍耳》一诗,诗云 :
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
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
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卷耳,即苍耳。杜甫听说苍耳可疗风疾,就派童仆去采摘了。到什么地方采摘呢?是深山中,天未亮顶着星星出去,随意走了很远,正午才回来。然后将苍耳进行洗剥,取其子。做得半生熟,或者加到瓜与薤(即藠头)中,还可以用橘来调味,有益于治疗风疾。
杜甫的“风疾”,原本应当属于痹症,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风湿病。杜甫长期过着水上舟居生活,这使得他三十多岁时就患上了痹证,到了晚年这一疾病不断加重。
苍耳子对治疗痹症是有一定作用的。《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痛风》说苍耳子可治疗“风湿周痹,四肢拘痛,为末煎服”。可惜此后杜甫的痹症似乎并未见好转,不但“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作于 767 年),而且他的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作于 770 年),仍强调“风疾”是夺去他身体健康的罪魁祸首。此“风疾”可能已经不是一般痹症,而是属于脑血栓之类的中风,中风同样是消渴症的并发症。
杜甫病卒于潭州(今湖南长沙)驶往岳阳的船上,时年 59 岁。
民间传说,杜甫本人也通医术,而且医术相当高明,又说,他曾卖药维持生计,还在成都开过药铺。这些说法虽然一直没有明确的证据,但从杜甫流传至今的这些诗句来看,他确实读过很多医书,而且懂得不少关于中草药采摘、种植、炮制的知识。他为了治病而自种草药或入山采药,诗句有“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绝句三首》),“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秦州杂诗二十首》),“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高楠》),“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绝句四首》),“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秋雨叹三首》),“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远游》)等。可以说,杜甫的诗,不时就弥漫出一股药香。
但肺痨、消渴、中风之类的疾病,在当时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医治,即便杜甫遍读医书,恐怕也是束手无策的。况且,杜甫一介书生,适逢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穷愁潦倒,衣食尚且不能自给,何况药物?正如其诗所言“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此外,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别蔡十四著作》),“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寄常征君》),在病中仍如此劳心劳力,就难免一病不起了。
最新合订本
上架了!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胡正旗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