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安全性,走出药酒饮用误区
中药酒剂又称药酒,是用酒和药材通过浸渍、渗漉、回流等方法而制得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澄清液体制剂。现存最早的药酒处方收录在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包括用于治疗和滋补的药酒处方,到了唐朝,《新修本草》将药酒规定为法定制剂。当前,药酒的品种越来越多。据调查,正式生产的药酒品种达二百多种,大部分品种是按照地方标准生产,主要分为治疗性与滋补性两大类。
中医认为,酒性辛温,味甘、苦,入心、肝、肺、肾经,有温经通脉、活血止痛、引药上行之效,可以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因此药酒广泛用于风湿疾病的治疗。发展到如今,中医养生之态盛行,药酒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备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前些时候,鸿茅药酒事件备受关注,最近又有新闻报道,“重庆璧山区一酒楼发生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人因为饮用药酒中毒,其中5人不幸身亡”。这让我们不得不关注药酒服用的安全性问题。
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些治疗性的药酒在服用上有问题,一些不含有毒性药材和十八反配伍禁忌药材的保健型药酒也是存在服用安全性问题的。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隐患,应该引起服用药酒者的注意。
1.酒精的危害
药酒包括酒和药材两种原料,其中酒的乙醇含量要求在50%~60%之间。据统计,我国肝硬化人群中有5%是由酒精中毒导致的。乙醇进入人体后代谢为乙醛,乙醛再通过乙醛脱氧酶(ALDH)催化成乙酸,如果ALDH活性被抑制,会使乙醛代谢率降低,体内乙醛含量升高。乙醛可以改变肝脏细胞的微结构,引起纤维变性,影响能量代谢并产生自由基,使肝脏受损风险增加。
酒精还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炎性反应发生,严重时可致胃出血。长期饮酒可致慢性胃炎,并引发神经炎以及其他营养障碍性疾病。酒精可损害心血管系统,大量饮酒与高血压、心肌衰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增加脑出血、心律失常的风险,酒瘾者的高猝死率很大可能是因为心律失常。
酒精还可损害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男性表现为睾丸酮水平被抑制,女性表现为生理周期紊乱。酒精还能减弱人体免疫功能,因此,饮酒者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相比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
除了对身体的危害,酒精还对人体精神上有一定的损害。大量急性饮酒可导致认知损害和遗忘症,其机制主要与谷氨酸有关。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介质,酒精通过抑制谷氨酸的受体,使其作为兴奋介质的功能丧失,从而产生认知障碍和遗忘。饮酒者出现记忆障碍,是慢性酒精中毒者神经心理损害的早期标志,主要表现为外显记忆和回忆记忆信息来源的能力下降。
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饮酒者随后会出现认知障碍,表现为缺乏理性,思维灵活性、注意力、空间与运动协调性等能力下降。还有夸大主观评价、缺乏理性和自知之明的倾向,但无语言和阅读功能障碍。饮酒时间越长,认知障碍会变得更严重。这时,饮酒者的计划、组织、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出现自控能力差、适应困难、被动依赖等症状,从而产生酒精依赖,最终导致智力下降,发展成重度神经心理损害。
近年来,酒精依赖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有报道显示患病率高达0.68%,酒精依赖或重度饮酒男性的意外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2.5~8倍。饮酒者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和额叶功能障碍的重度神经心理损害的平均酗酒年龄为12年,平均年龄为55.2岁,主要表现为记忆受损、人格改变和痴呆。此外,酒精还可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长期或大量饮酒者会导致责任感缺乏、道德行为标准下降,从而引发坑蒙拐骗、谋杀等社会危象。
2.药酒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酒精本身能使人患病、受伤,甚至是死亡,还可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多数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肝脏代谢,然后经肾或其他途径排出体外。酒精也经肝脏代谢,长期饮酒可诱导肝药酶,促进药物代谢,但急性酒精中毒可因改变肝血流或药酶活性而抑制药物代谢。酒精通过影响药物的代谢,从而改变药物的作用。某些西药与酒一起服用后,会出现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强的现象。典型的西药与酒精的配伍禁忌举例如下:
(1)导致疗效降低:
○苯妥英钠、甲磺丁脲、安乃近、华法令等与酒合用,后者能显著地加快前者的代谢速度,使疗效降低。
○维生素A与酒合用,乙醇能阻断维生素A的代谢转化过程,从而使疗效降低。
(2)导致毒性增强:
○磺胺及呋喃类抗生素与酒合用,前者能抑制乙醇的代谢,增加乙醇对机体的毒性,而乙醇又能加强上述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毒性。
○水合氯醛与酒合用,二者能生成毒性较强的醇合三氯乙醛,严重者可致死亡。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与酒合用,乙醇能增强该类药物的毒性,严重者可致死亡。
○氯丙嗪、奋乃静等与酒合用,可以延缓乙醇分解,增加乙醇对机体的毒性。
○氨基喋呤、利福平、硝硫氰胺等与乙醇合用,乙醇能加重这些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严重者可致死亡。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先锋Ⅴ号)、头孢拉啶(先锋Ⅵ号)、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克洛等以及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和痢特灵、优降灵、苯乙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药酒合用,可产生双硫仑反应,引起醛中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等,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可达120次/分钟),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3)诱发或增强不良反应:
○胰岛素、降糖灵、优降糖等降血糖药与酒合用,可使病人出现严重低血糖和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病变。
○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散利痛等解热镇痛药与酒合用,乙醇能增加这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严重者可致胃肠出血。
○噻嗪类利尿药、降压药胍乙啶等血管扩张药与酒合用,可引起严重低血压。
○中枢抑制药、成瘾性镇痛药及部分抗组胺药与酒合用,乙醇能增强这些药物的镇痛作用,加深中枢抑制的副作用。
○头孢甲肟与酒合用,可引起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环丝氨酸与酒合用,可引起中枢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惊厥。
3.人们对药酒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市场上所售药酒主要分为治疗性和保健性两类。
治疗性
治疗性药酒归属于“药”范畴,为药准字号,具有药物的基本特征,以治病救人为目的,有明确的适应证、禁忌症、限量、限期,必须在医生指导监督下使用。
保健性
保健酒属“饮料酒”范畴,为食品批准文号,所用药材只能是国家批准的可药食两用的中药,不能使用一般药材配制,更不能使用有毒中药,主要用于保健养生,既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又可调节机体功能。
然而,目前药酒滥服现象十分普遍,很多人认为药酒就是保健酒,因此都是自行大量购买服用,且很可能并未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服用。这不仅造成了药品的浪费,而且还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一些治疗性药酒(甚至含有少量毒性药材的药酒)的超量服用,极易造成中毒甚至致死事件。
多数药酒都是由中药浸渍所得,其所含成分不同,功效、适应证、禁忌症等都会有所不同。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一种药物,因此,治疗性药酒应依据中医药理论辨证使用。若有相应的适应证,服用对证的药酒,能更好地发挥药效。否则,不仅没有疗效,反受其害,使阴阳气血平衡失衡。而对于保健酒而言,其安全性相对治疗性药酒明显要高,但饮用者仍需在辨清自身体质与身体状况后购买使用。如虚寒体质者宜用温补药酒,虚热体质者宜用清补药酒。不然,不仅不能养生,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用于保健、养生、强体的保健药酒,也不可多服。服用药酒时应尽量避免同时服用其他西药,特别是与酒有明确禁忌的西药千万不要同时服用。
家庭中医药2017年合订本开售啦!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2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梅全喜 唐志芳
桔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