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秋天到了!防燥邪不可大意!

秋天到了!防燥邪不可大意!


秋天到了!防燥邪不可大意!
天津 / 贾佩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说:“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时至秋令, 自然界的阳气渐收, 阴气渐长, 碧空如洗, 地气清肃。

秋燥初期 :

初秋天气转凉, 人们在感受凉爽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秋燥的来袭。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由于燥热病邪上受, 故病多在肺, 证见邪实而肺津伤。

证候 :

身热, 气逆而喘, 干咳少痰, 咽喉干燥,鼻燥, 胸满胁痛, 心烦囗渴, 舌苔薄白而燥,舌质红赤。治宜辛凉甘润、 清肺止咳、 润燥救津,方用桑杏汤(《温病条辨》 方)、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方)。

1 桑杏汤

配方:杏仁、桑叶、南沙参、浙贝母、 淡豆豉、栀子皮、 梨皮各 10 克。每日 1 剂, 早晚服用。
方解:方中桑叶、 淡豆豉清宣燥热;杏仁、浙贝母润肺止咳 ;栀子皮宣肺泄热 ;南沙参、梨皮润肺生津。

2 清燥救肺汤

配方 : 生石膏 15 克, 霜桑叶、 北沙参、黑芝麻、 麦冬、 炙枇杷叶各 10 克, 阿胶(烊化)、 杏仁各 6 克, 人参 2 克, 甘草 3 克。每日 1 剂, 早晚服用。
方解 :方中生石膏、 霜桑叶清泻肺热 ;人参、 黑芝麻、 阿胶、 麦冬、 甘草补益气阴。如胸满胁痛明显, 减去阿胶;如热盛津伤明显,可减去人参, 加入南沙参、 芦根(30 克) 等甘寒养阴之品。

秋燥中期 :

白露、 秋分是天气渐凉的象征, 此后雨水渐少, 昼热夜凉, 温度多变, 阳气日退,阴寒渐生。如果燥热犯肺不清, 转入胃经,则会出现燥热伤及胃阴。

证候 :

口渴唇燥, 咽喉干燥, 干咳, 舌质光红无苔。此乃邪气未清而胃阴亏损之候。治宜滋养胃阴、 生津增液, 方用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 方)、 五汁饮等。

1 沙参麦冬汤

配方:玉竹 6 克,生甘草 3 克,霜桑叶 5 克,麦冬、 白扁豆、 南沙参、 天花粉各 10 克。每日 1 剂, 早晚服用。
方解 :玉竹、 天花粉生津止渴 ;白扁豆、甘草甘缓和胃 ;霜桑叶轻宣肺胃 ;南沙参、麦冬清肺养胃。若口渴明显, 可加用五汁饮,以生津养液、 润燥止渴。

2 五汁饮

配方 :梨汁、 麦冬汁、 芦根汁、 荸荠汁、藕汁。
方解 : 五汁饮中的梨汁、 麦冬汁清肺生津;芦根汁清胃养液;荸荠汁、 藕汁生津止渴。代茶饮。

秋燥末期 :

寒露、 霜降来临, 意味着秋季最后的一个月也到了。对于秋燥来说, 由于燥病日久,伤及肝肾之阴, 阴血亏耗, 可致水亏阳亢,呈现上盛下虚之象。

证候 :

入夜发热, 或有干咳、 大便燥结等症出现。严重时可因水不涵木, 肝风内动, 筋脉失养, 而发生痉挛抽搐。舌脉表现为舌干绛少津, 脉虚细数。此属邪少虚多, 肝肾之阴大伤之候。治宜填补肝肾之阴, 方选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方)。

大定风珠

配方 : 白芍、 生地黄、 麦冬各 18 克, 龟甲、牡蛎、鳖甲、炙甘草各 12 克, 阿胶(烊化)9 克, 火麻仁、 五味子各 6 克, 鸡子黄(搅匀)2 枚。每日 1 剂, 早晚服用。
方解 : 方中白芍、 生地黄、 麦冬、 阿胶、五味子、 火麻仁、 鸡子黄滋阴润燥, 养血柔肝 ;龟甲、 牡蛎、 鳖甲育阴填精, 潜镇浮阳 ;炙甘草清热补中。全方救阴潜阳, 养血熄风,使水火相济, 无阴阳离决之虞, 木得水涵,则不生肝风内动之变。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贾佩琰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