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四缝穴治小儿疳积
针刺四缝穴
治小儿疳积
江苏 江阴市
/谢基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在公社医院工作时,乡间有位花甲之年的老奶奶,尽管她目不识丁,对医学一窍不通,但是只要有农家娃患“奶痨”求这位老奶奶给治一治,她便架起老花镜,抓住孩子的小手用缝衣针挑刺,左手刺了再刺右手。经过她连续两三次挑刺后,孩子的病情就会有所好转,食欲改善,吃饭香、睡眠安、精神佳了。就这样,这位老奶奶居然成了远近闻名的治“奶痨”的能手。据称,她这门手艺是“祖传”下来的。
★中医称为小儿疳积
其实,民间所说的“奶痨”,中医儿科称为小儿疳积,相当于西医儿科的婴幼儿营养不良,大多因喂养不当,饮食失调,以致蛋白质和热卡摄入不足,加上患儿脾胃虚弱,摄入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身体入不敷出,导致小儿面黄肌瘦,甚至呈“皮包骨”状态。还有少数婴幼儿,因患消化系统疾病、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病后体弱,食欲不振,长期摄食不足,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补充,迫使自身组织消耗,以维持生命活动,造成腹部、躯干乃至面部皮下脂肪逐渐消失,因此身体羸弱,体重低于同年龄正常儿15%,甚至40%以上,结果导致小儿疳积。
★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的原则是健运脾胃,调整消化功能。应当将合理喂养放在首要位置,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给予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增进营养,改善其一般健康状况。如果小儿疳积是由某些疾病引起常见病防治2016年3月第3期36的,当务之急是治疗患儿的原发疾病,诸如慢性泄泻、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肠道寄生虫病,以及某些慢性传染病如小儿结核、肝炎等。
★针刺四缝穴有效
民间采用的“挑奶痨”,其实就是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中医书籍上早有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曾离职1年学习中医,并参与临床实践,对针灸疗法并不陌生,既然群众乐于接受此法治病,不妨“顺水推舟”采用之。笔者曾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百余例,经随访观察发现确有相当疗效,特别是伴有慢性泄泻、消化和吸收功能差的婴幼儿,可获立竿见影的效果。通常在针刺四缝穴数次后,可以看到患儿大便次数减少,性状亦逐渐恢复正常,食欲明显改善,原来的厌食、偏食、挑食情况逐渐消除,夜间能安然入睡了。要不了多久,患儿面色转为红润、身体变胖,体重增加,精神亦随之改善,变得活泼好动和爱嬉戏。
★四缝穴定位及针刺法
四缝穴为经外奇穴,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掌面第二指关节横纹中央,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双手共有8个穴位。
操作方法十分简单,局部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用经过消毒的针灸针(民间采用大号缝衣针),对准穴位快速浅刺,深度1~2毫米即可,随即快速拔出。针刺之后,术者立即用拇指和食指挤压针眼两侧软组织,可以见到清澈透明(病情轻者)或黄色微浑(病情重者)的组织液从针眼溢出,如同水珠,可以牵拉成丝,足见此液体十分黏稠。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去黏液。
可以隔天针刺1次,连续针刺3~4次。针刺后务必保持患儿双手皮肤清洁,以免针眼污染,发生感染甚至化脓。
★无需过分强调忌口
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可以给患儿服用些健胃消食的中成药、益生菌制剂、维生素AD和复合维生素B溶液,同时适当增加营养,给予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民间给小儿“挑奶痨”过分强调“忌口”,其实大可不必,如果这不许吃,那不许吃,反而使患儿不能得到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而影响其康复。
★针刺疗法的机理
中医认为,针刺四缝穴能健脾消积,调和脏腑,畅通百脉。有关专家作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四缝穴之后,胃液的酸度特别是游离酸明显增加,同时小肠分泌消化液的功能增强,各种消化酶尤其是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含量均明显增加,对摄入食物的消化能力也比针刺前显著增强。由此可见,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是通过增强机体消化功能发挥治疗作用的。
总之,给小儿针刺四缝穴疗效佳,方法简便,而且容易学会,在基层医疗单位,乃至有相当文化素质的家庭均可施行。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谢基立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