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帝内经》丨为什么古人七岁才“开蒙”?

《黄帝内经》丨为什么古人七岁才“开蒙”?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他先从女子讲起。女孩到了七岁的时候,肾气就很旺盛了,开始换牙,并且头发开始比以前更粗更长了。齿为骨之余,肾主骨,肾气有余才能长出牙齿;发为血之余,血有余才能长出头发。这股有余之气,正是用于长身体。这个时期,人体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身体的基础建设。

婴儿一般七八个月的时候开始长牙。
长牙稍微晚一点,依然是肾气封藏坚固的表现;
但如果到了一周岁还没长牙,那就是属于五迟五软,是肾气偏弱;
如果太早长牙的话,就是肾气没能封藏,有早熟早衰的风险。
所以,我们养孩子一定要符合生命的规律,不要拔苗助长,违反自然生理。现在,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个月就开始早教,四五岁就报了很多学习班。

有这样一个段子,家长询问老师说,孩子五岁了,五千英语词汇量够吗?
老师回答说,如果孩子在英国或者美国,肯定是够的,但如果是在北京海淀,那是不够的。
这么早就拼命地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等他长大了,就可能学不进东西了。
小孩在幼儿的时候就应该是混沌的状态,这时候就开始学东西,就容易造成智识开泄过早,后劲不足。

《庄子》说: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这是一个寓言,混沌其实是一种状态,小孩七八岁之前,就处在这种状态。所以他的思维无法跟大人一样。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孩子要到八岁,头脑的发育才能达到成人的水平。在此前,只宜保持这种混沌的状态,这叫养其天真。如果教他学这学那,就是开窍过早了。
“三言二拍”上有这样的故事,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文采非凡,向苏东坡的女儿苏小妹求亲,苏小妹看了王雱的文章后,就拒绝了。

不是因为文章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写得太好了,苏小妹说,这是早秀之象,以后难免早衰早亡。
果然,几年以后,王雱就夭折了。虽是小说,但也说明了一定的道理。
所以,到了七岁左右,孩子进小学,才叫“开蒙”,就是开辟鸿蒙,把孩子从混沌的状态中逐渐引导出来,开始具备知识。但这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慢慢来。
节选自唐略《黄帝内经》讲座。每周三19:00直播开讲。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