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转」卦解“中元节”丨七月半阴阳各行其道,往往容易“见鬼”?

卦解“中元节”丨七月半阴阳各行其道,往往容易“见鬼”?
转自:中医唐文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QyNzI4OA==&mid=2247484029&idx=1&sn=d83eb16860ca10655de46843c8fad3b5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节,有节点的含义,往往是基于自然规律。在某些节点上对我们的生活有所指导或者有所提示。当然,也提示我们这个时候要有所“节制”,与外来的很多节日不同,意义深刻得多。

可能有人会质疑:也不一定啊,有的节日可能因为一个传说,或者为纪念某一个人。
我们不妨往深的思考,这背后一定有自然规律作支撑的,否则,仅仅是一个传说或者某一个名人,是很难让一个节日延续下来。
要知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多少战争、饥荒等天灾人祸,其间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胜枚举。如若节日不是基于一定的自然规律,对我们生活有切身的影响,恐怕早早就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了。
端午节比如我们熟知的端午节,关于它的传说,最被大家熟知的莫过于纪念屈原。其实在这之前,端午节早就有了,虽然名字可能有变迁,还有说纪念伍子胥、曹娥等,也有以这一天为夏节、菖蒲节、浴兰节等。
不管因为什么人,什么传说,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祖宗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这个自然规律:
到了农历五月,尤其过了端午节这天,很多虫、蛇、癞蛤蟆等会大量出现。即是是在今天,如果仔细观察,很多奇怪的虫子会在这段时间活动频繁甚至发生伤人事件。
于是祖先们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避免虫蛇:比如门口挂菖蒲、艾叶等香草,随身佩戴香囊,香汤沐浴等,也慢慢发展成了端午节并形成了节日的习俗。

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也对五月的特点简单分析过。周易八卦好比是一个公式,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可以借助它演绎出来,十二月对应十二消息卦。

五月对应的卦是姤卦,天风姤,阳气达到极致,一阴始生。当然,这一个阴爻影响不了整个卦的属性:上面客卦是乾,极具能量;下面主卦是巽卦,巽为风,气候多变,虫类活跃。
中元节而说到中元节,我们家乡那有“七月半,洗澡爬不上岸”的谚语。就是说这个时节野外下水,容易有危险。
小时候的直观理解是,到了七月半,天气很冷了,不用洗澡了。其实,江南一带,七月天气仍然比较热,不至于冻得上不了岸,这其中必有缘故。
古人把七月称为鬼月,把七月十五定为鬼节,这其中又隐藏了怎样的自然规律呢?

七月,又有两个阴爻升上来,于是演变成了否卦。
天地否,天地不交之象。

这时主卦的三阴与客卦的三阳已形成势均力敌之势,阴气潜沉,阳气仍在上升,各走各的路,不通往来。是一种不好的状态,是一种闭塞的状态。 所以七月的特点是,阳气的余威尚存,然而阴气已经有相当大的势力,各行其道。阳气趋向于慢慢散去,阴气势力慢慢强大,昼夜温差也在慢慢变大。
阴气的升起尤其在夜里、在水里体现出来。过了七月半,野外的池塘,到了晚上底层的水温是比较阴冷的。
这时候下去洗澡,一不小心就可能就能肌肉痉挛而溺水。这大概也是“七月半、洗澡爬不上岸”谚语的由来吧。
一句谚语流传至今,很多都是先人们血与泪教训的经验总结。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卦是一种小人势长,君子势消的状态。与君子对应的是小人,与人对应的,那就是鬼了,一阴一阳,此消彼长。

于自然界如此,于人也是如此,我们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也是一个“否”的状态。所以,同气相求,七月,往往容易“见鬼”,容易运势减退,容易诸事不顺,容易生病……
当然,卦象无所谓好坏,好坏都是我们个人的感受,同样,每一天、每一个月也无所谓好坏,阴晴雨晦都是生活的调味剂。愿我们都过好每一天。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