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气”和“祛湿”
转自:中医唐文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QyNzI4OA==&mid=2247483830&idx=1&sn=a94b78f770832e6d0cf199851d2356a0
今天门诊来一女性患者,三十多岁,一上来就说:“大夫,我湿气重,给我开点祛湿的药吧!”我不禁笑着问道:“您有方子吗?您都给自己做了诊断,方子您开还是我来开呢?”
“没有方子,您开。”女士回答道。“既然我开,怎么我还没看你就直截了当给自己做了诊断呢?”我说。“那您再给我把把脉看看吧。”
诊得脉象沉偄,右尺脉沉细不显,于是我说:“你不仅仅有湿,而且还有寒。”患者连声应是:“我腹部特别凉,脚也总是冰凉的……”从患者的眼神里能看出她对脉诊的“神奇”充满好奇。千万不要趁势故弄玄虚,看病还得一步一步老老实实地来,于是接着问病史。
从问诊中我了解到患者食欲欠佳,时有口中发淡,大便粘腻,欠畅,小便偏黄,经带无明显异常。同时舌边齿痕显,苔白满布。
拟燥湿运脾,以二陈平胃散加减。
方曰:法半夏 陈皮 茯苓 炒苍术姜厚朴 泽泻 炒枳壳 盐小茴香 佩兰 车前草 通草 生甘草
这是一个典型的湿滞中焦证,当运脾以化湿。
运脾不等于补脾,非党参、白术所宜,方以二陈平胃散,燥湿则脾自健运,脾运则湿自去;
泽泻、车前草、通草佐茯苓使湿从小便去;
佩兰芳香以芳化之,同时宣畅气机,上中下三焦畅达共奏祛湿之功。
这位女士很聪明,很机智的判断出自己的问题。然而就是一个湿,根据病位和病性的不同,祛湿的方向也不尽相同。仅仅是祛湿就有化湿、燥湿、渗湿、利湿等之分,一字之差,奥妙无穷。
信息爆炸的年代,各式各样的“养生”理念也弥漫我们的日常生活。身边的超市可以看到整箩的红豆薏米,街上的大小餐馆也能看到颇具特色的“红豆薏米粥”之类,因为有了“祛湿”的噱头,很受欢迎。
然而信息来的太容易,像快餐一样,也导致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特别片面,中医这么一个庞大的体系,也被分解成了一个个很小的碎片。
以“湿”为例,临床中我们总能遇到患者这些的发问:
我是不是湿气太重?是不是脾虚?红豆薏米粥是不是可以祛湿?山药炖汤可以健脾吧?还有红枣呢?……
这些都对!
可是,又都不对。
说对,在于这些养生碎片并没有完全违背中医理论;说不对,在于完全忽略了人的个性化判断。
试问,有几个人吃了红豆薏米粥真的把湿祛了的?更有甚者:说好的山药可以健脾,我怎么越吃越没胃口……
所以,遇到患者有这样的提问,针对具体情况,我可能做一些个性化的回答:“什么可以吃,什么要少吃,什么绝对不能吃。”
但对于普通的大众,我更倾向于这样说:“这些都可以吃,但也都可以不吃,但绝对不要过量。”
我们老祖宗已经留下了丰富的食谱,一个成年人长这么大,身体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个性化饮食结构,这是一个平衡的状态。
适当的接触一些新的食物不是不可以,但是作用真的不大。但一旦执着于某一种碎片的中医理念,而去强迫自己吃一些东西,可能就矫枉过正了。
相关阅读
滋养肝肾,它是全家老少都适宜的应季水果今夏,一种解毒避疫的花离奇地比往年多了起来医道饮食丨中医难道不吃西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