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沉痛悼念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

沉痛悼念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
惊闻,国医大师、针灸泰斗贺普仁先生因心梗、心衰,抢救无效,于今天(8月22日)11时23分在北京驾鹤西去。
贺普仁先生是河北省涞水县人,生于1926年。14岁从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真传。八年后,以精湛的医术独立行医,建国后声名鹊起。1956 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26年之久。2009年,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是第一批被评为“国医大师”的30位老中医之一。
国医大师只是一个称号,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一批老人身上,仍然有中医的思维方式,乃至中国传统学问的思维方式。这些老人,基本上都是学有师承的,一生以临床为己任,少有浮华。
随着这一批老中医的相继故去,在欧风美雨、现代科技思维和生活方式中摇摇欲坠的中医更岌岌可危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人只是用老一辈医家的声名为自己脸上贴金,他们根本就没有好好地学习老一辈的学问,甚至在暗中讥笑“老头子的一套已经过时了”,他们更愿意解剖小白鼠,更愿意做各种统计,更愿意用西医的话语体系去理解中医。
中医本来是可以登高望远的,到了他们手里,却只能管窥蠡测!
中医本来是可以治大病的,到了他们手里,却变成辅助医学!
中医本来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守护神,是养生治病的大道,到了他们手里,却成了边缘医学!
我们对国医大师津津乐道、顶礼膜拜了这么多年,今天,又有几个人能像这些大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去面对疾病?
咱们不要过多地抱怨了吧。我与先生,也没有什么交集,但在我家里,藏有民国版《痧胀玉衡》一套,其中夹有贺普仁先生移锅灶择日帖一封,想来,这套书是先生的旧物。

帖子的文字是这样的:“选择于阴历八月三十日己巳成是黄道吉日有紫檀带禄集聚曲堂,诸吉星盖照,是大吉之日。移锅灶宜用午时,全府人等用吃此头顿饭,最为顺利大吉。(午时是上午十一点过至一点止,为午时,是青龙上吉)贺普仁先生台阅。谷贯之敬启。”
细细思之,这一定是解放后的东西,因为当时已有阴历阳历之分,且当时的人,对于时辰的观念已经不明晰了,所以要注明钟点。
写这个帖子的谷贯之先生是何许人,我不知道,应该是京城里的一位风水先生,他仍坚持传统,从事传统职业,按古法写帖子,用繁体字,与有传统思想的人交游,其圈子里也不乏像贺普仁这样的名医。
贺普仁先生,仍然会为了家中移动一个锅灶而去请风水先生择日,按帖子上的要求在特定的时间移动锅灶并且生火做饭,全家人一起吃头顿饭,可谓郑重其事。在现在的年轻人的记忆中,这是老一辈,而且是思想比较守旧的老一辈才会干的事情。其实,这正是我们今天失传的东西。我们整天都在喊创新,在这种氛围中,老一辈人的很多做法就成“守旧”了,殊不知,这是《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是一种坚守,其间体现了对天地、自然、人生、鬼神的敬畏。有这种敬畏,人才能活得端正、活得真实、活得明白!
可以想见,贺先生当时收到这个帖子,阅后就随手夹到一本书里去了。可知他手不释卷。他手边是《痧胀玉衡》,这并不是一本针灸书,而是一本内科古籍,可见先生勤求博采,孜孜不倦。

我是从旧书摊上见到这本书的。贺先生的书,又何以流落到旧书摊上呢?这我就不好揣测了。人去书存,今日抚之,不胜凄惶!
我本一介书生,只因亲见传统文化凋落、中医变质,才奋而学医,投师民间明医门下,以求弘扬大道于将来。今我何为?只能作文一篇,祭奠先生。长歌当哭,非哭先生也,先生一生救人无数,西去即登极乐,又何疑哉?我是哭大道的丧失、传统的远去,我中华民族之魂,不知何时能回归?!
我等后学,未能发奋图强,忽然觉得简直没有面目痛悼先人!

附:贺普仁先生编著的书籍:
《明清针灸秘法丛书》
《针灸传世经典•国医大师贺普仁临床点评丛书》
《中华针灸宝库贺普仁临床点评本》(明卷)
《针灸治痛》
《针具针法》
《针灸歌赋临床应用》
《毫针疗法图解》
《火针疗法图解》
《三棱针疗法图解》
《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贺普仁针灸三通法》
《针灸歌赋临床应用》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