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临证启悟(一)
点击箭头处“”,哦!!
《金匮要略》临证启悟(一)
原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太阳寒郁咳嗽案
2012年2月,儿子3岁半,咳嗽近半月未愈,至夜尤甚,中西叠进,竟无寸效,家中焦急不安,欲于第二日用激素以暂缓其咳。夜间卧于床侧,苦思对策,以手抚小儿背,由腰顺势而上,觉上部凉而微汗。
脑中闪现《金匮要略》此句,翌日,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剂,药后1小时许,咳嗽竟仅剩数声,3剂而痊。
阳虚身寒案
2013年3月,母亲告知85岁外婆病危,已嘱后事,与妻同去看望,老人诉喘疾复作,形寒畏冷,坐于庭中,觉微风似箭,所到之处,痛不可言。背上一处,如冷水浇灌,舌光无苔,诊脉觉两尺虚浮而大。
“其人背寒冷中掌大”,疏真武汤7剂,嘱煎服。翌日阿姨拉其去诊所输液,老人觉输液3日身愈冷未瘥,坚决不愿再输,回家待死,见灶头中药,想来去世后,中药浪费,遂再煎煮。药后形寒竟日见好转,后再予追服,至21剂,入夜觉身痒不可忍,如从骨髓而出,抓后腿起白屑,护士表妹探望时觉系中药过敏,电告我去处理,匆匆赶到,老外婆神采奕奕,卷裤腿见皮肤光滑甚前,并察舌苔已复,脉尺大已收。老人告诉我她的判断:“这是排毒。”
诉近来纳谷转馨,晨起食宁波汤圆十余个,自觉暂不死矣,重拾佛经念佛云云。
按 语
写以上两例时,种种场景如在眼前,至亲之疾,以中药治愈,深感中医之功。
背为督脉及膀胱经所过之处,肾之气化如常,膀胱经开阖有度,则经脉得温煦而不寒。
小儿阳气尚旺,未至少阴肾寒之境,《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膀胱经阳气不能温升,身体欲自救,气冲于上,肺气不能顺降则作咳。仅以桂枝汤开营助卫,配厚朴、杏仁顺降肺气,则咳嗽见愈。
外婆年高体弱,素有喘疾,遇寒而发,尺脉浮大,系阳气欲脱之象,舌光无苔,为肾失气化,津不上呈之故。妻为中药房主任,对于真武汤尚存疑问,舌光无苔,应是阴虚之象,岂非沙参麦冬汤证?
笔者回答,阴虚则燥,老人并无虚热之象,加之背寒如掌大之证凿凿,更是印证了阳不化气之机,大剂温阳方能转危为安。
桂枝汤解
桂枝,《中药学》教材谓其归心、肺、膀胱经,入肺经之语,应是从桂枝解肌推论而来。
《神农本草经》谓:“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长沙药解》则进一步说:“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愚甚为认同桂枝入肝经行血分之说,桂枝入肝经行血分,是为木气之“直”,芍药入肝经养肝血,是为木气之“曲”,一曲一直正合肝体阴用阳之性,生姜、大枣、甘草则入中土脾胃以生化气血,五药相合则人身之气血周流而顺。
真武汤解
肾主水液,少阴肾火亏于下,则水失蒸腾之源,《长沙药解》谓附子“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
肾如火堆,脾如锅釜,附子温肾阳,生姜、白术暖脾土,茯苓利水液,一派火势燎原之象,辅以芍药入肝经、养肝血以防温升伤血,体现阴阳相合。
外婆之阳虚舌光,正是阳不化气之象,真武汤之芍药,对于阳复之后,化阴生津上呈于舌,亦是功不可没。
END
【本文选自《中医临证读书笔记》,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王斌。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