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腹诊难学吗?

腹诊难学吗? |

本篇文章是藤平健先生著《汉方腹诊讲座》前言里,关于腹诊的重要性和价值的一些论述。是王宁元老师录制语音的文字版。<中文版王宁元老师正在翻译中>

藤平健先生在前言的第二部分,提出一个标题叫做腹诊难学吗?在这里呢它将腹诊学习与脉诊学习做了一个比较,并且强调了腹诊学习,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有一些对腹诊的综合看法。

好,他是这样讲的:

腹诊难学吗?腹诊,与脉诊相比较,腹诊的学习要容易得多,这一点恐怕没有异义,而且腹诊的临床价值既不优于脉诊,但是也不劣于脉诊。

腹诊在许多地方依赖操作者的主观判断。但是其余汉方医学的其他诊察方法相比较,确实有着很高的再现性。也就是说腹诊较其他汉方诊法,有其更多的客观要素。

比如说如果有心下痞硬,两个加号的程度,或者右侧腹直肌肌挛紧张,一个加号的程度, 类似的记录,即使其他操作者看到以后,至少在腹候上,在腹证上也会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另外,如果一个汉方诊断,仅仅依据腹诊诊查,便可以确定大约八成,或者80%的时候,往往这个时候就能够依据腹诊做出最后诊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对于这样一种重要而且高价值的诊察方法,如果每天跟随老师的诊查进行学习,大约有半年的时间便可以学得。其实在汉方的诊疗方法中,腹诊是比较难学的,与近年来兴起的中医学脏腑辨证,以及其他主观性强的诊查方法相比较,腹诊确实是一种很快可以得其要领,并且是重要中之重要的诊查手段。

文章中继续讲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比如有心下悸,胸胁苦满,其下不仁,心下痞坚,少腹挛急等类似证候的记载。如果不做腹诊诊查,类似这些证候便无从确认。因此,在中国在伤寒论等著作形成的时期,是施行腹诊的,这一点无需多言,但腹诊的方法在很久以前已经不为人们所常用,现在也几乎消失。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与中国的有识者谈论此事,也阅读他们的文章,都认为是由于礼教的原因。

礼教的教育禁止将自己的体肤让他人看到或触摸。民众渐渐地接受了这种教育,最终形成了连医生也不允许看到,也不允许触摸的结果。但进入现代,这种意识似乎越来越薄弱,腹诊终于在中国出现了渐渐复活的情形,中国传统医学失去了在诊断上很重要的腹诊方法,是使用什么方法填补这个漏洞呢?我考虑,这一点正是形成日本传统汉方与现代中医学之间有很大不同的关键原因,当失去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时,需要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弥补,这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达到弥补损失的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可以考虑为:一、采用更多的药物来充实自己的药柜,努力掌握拿手的技能。二、活用阴阳五行的理念,将其作为诊断的依据。我推测这是现代中医学形成的过程吧。

藤平健先生在文中说道,我多次访问中国,接触过许多中医学者,感觉到他们对于组成方剂的一味一味的药物的知识非常熟悉。而我们虽然对于一个一个方剂的方义应该是熟知的,但对于构成方剂的药物的知识却不如他们那样丰富,令人感到所学不足。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致力于将一个方剂看作一个单位加以运用,最终忽略了对药物一味一味地进行研究,从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这一点,也认为应该努力改进,但是一旦形成了习惯,确实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了。

综合上述,可以认为现在中国的中医师们如果高水平地掌握了腹诊,今天的中医学就能够达到更加辉煌的高度。同样,进行传统汉方研究的日本医师,如果对中医学进行适当的学习取舍,也能够再上一层楼。

在腹诊难学吗?这一节里。藤平健先生展示了他几个观点:

一、腹诊是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

第一,腹诊的学习与脉诊的学习相比较来讲,腹诊是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的。腹诊的临床价值有其特点,也有其独到之处。它既不优于脉诊,也不劣于脉诊。相对于其他四诊方法而言,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当病因病机病位病态,表现在腹诊,以腹诊的突出腹证作为外在表现的时候,腹诊腹证的诊断价值,就显示出它的独特性。

另外一位汉方医家龙野一雄先生,在他的《汉方医学入门》这本书里边,曾经讲到这个问题,他讲到疾病的本质可能会表现在舌诊或者脉诊或者主证上。但是也可能表现在并且只表现在腹证上,这个时候腹诊腹证,就有其独特性和不可缺少性。

二、四诊的诊法各有其特点

当然龙野一雄先生也提到,在某一个时期,有些医家发展腹诊,强调以腹诊代替脉诊。对于这种认识和观点。龙野一雄先生认为,无论是脉诊还是四诊的其他诊法,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它是不能取代的。四诊的诊法各有其特点,是平等的,不能以一种诊法取代其他诊法。

三、腹诊具有较高的再现性

第三点,藤平健先生认为腹诊的方法具有比较高的再现性。用一句现代科研的术语的话,腹诊可能具有一定的半定量的一种倾向。比如说心下痞硬的程度可以分为某几个级别,腹直肌的紧张程度也可以分为某几个级别等等。

四、腹诊可直接指导方剂的选择

第四点,当一个腹证成为四诊的重要的依据的时候,他个人的判断也就是一个诊断,仅仅依据腹诊便可以确立80%以上的时候,往往依据腹诊便可以做出最后诊断。这个诊断就直接建立起某种方证关系,直接指导方剂的选择。

我们具有一定的腹诊经验的医师,比如说胸胁苦满腹证,对于大柴胡汤证的确认,少腹急结腹证,对于桃核承气汤证的确认;心下痞坚对于木防己汤证的确认;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对于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确认等等,我们具有一定腹诊经验的医师,都会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五、半年时间可熟练掌握腹诊

在学习时间上,也就是第五点,藤平健先生给出了一个时间表,他说如果每天都跟随老师诊查学习,大约有半年的时间可以学得。也就是说我们在认真学习,勤于操练,在每天的临证中认真地使用腹诊,思考腹诊。那么经过半年的时间,便可以成为一个比较熟练的掌握腹诊的医师。

六、伤寒论中很多证候是从腹诊中来

第六点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文中这样说,伤寒论中有许多比如说像心下悸,胸胁苦满,心下痞坚等等这些证候的记载。这些证候的记载是从腹诊中得来的。他认为这句话很重要。

在中国,而不是在日本,而不是在中国之外。在中国,在《伤寒论》形成的时候,形成的时期是实行腹诊的。由此我们可以穿越一下时空,想象一下在《伤寒论》形成的漫长时期,无数的经方医生是进行腹诊操作的。

七、腹诊在中国出现复活的情形

第七点,他认为腹诊终于在中国出现了渐渐复活的情形。这种情形指的是当时的80年代,中国的一些医家进行了腹诊的资料的整理,进行学术会议的召开,进行腹诊的临床的研究以及基础研究,出现了一批一批学术论文和著作,以及科研成果。

相对于彼时的状态,目前我们所处的经方热的一个时期,方证辨证也被说成方证相应、方证对应。这种仲景经方医学中最主要的也最常用的脉症并治方式,为中医界的临床医师们所认识所重视,所使用所认可,这就为腹诊的复活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氛围。

个人认为,腹诊腹证,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这种辨证体系中,临床价值不大,充其量也就是几个僵化的体征而已。但是在伤寒论将近400个条文中,有一百个条文与腹证的描述有关,在《金匮要略》的条文中,大约1/4的条文,也可以考虑具有腹证的描述,这些腹证的描述,对于相应的方证确立,具有重要的甚至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只有在仲景的方证辨证的意义,得到充分认识之后,腹诊的临床意义才能得到充分认识。也就是说腹诊、腹证的辨证意义,只有融入到方证辨证的这个体系里边,才能显示出它最大限度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王宁元老师说:

腹部宽大,重要脏器多,可以提供许多有用信息,不做腹诊非常可惜。

经方是一片天地,方证是一条道路,腹诊腹证是这条道路上正确行走的一种方法。


日本汉方名家:藤平健先生
日本汉方医腹诊简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