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药望闻问切》读书心得有奖征文入选展示:第13-15篇

《中药望闻问切》读书心得有奖征文入选展示:第13-15篇

点击箭头处“”,,获得不定期福利!!

征文活动链接:
“《中药望闻问切》读书心得” 有奖征文活动开始啦!

征文编号13:

读《中药望闻问切》有感
作者:胡应菊(青草中心卫生院)

世人常知晓中药可望其形色,嗅其气味,然何来“问切”?近日,闻及吾师汤义君新书付梓,此书介绍了关于中药望闻问切的内容,心怀好奇,寻吾师赠予此书,欲要探其究竟。

纵览全文168页,通书上下两篇,扉页上吾师亲笔八字赠语,承蒙恩师,感激涕零。后见国医大师徐经世、新安医家李济仁等诸多医家为吾师作序,吁然一片。

朋师尝言:“医不识药,尤将不识兵;药不识医,尤兵不从将。”中医药探索者上下求索,不断地完善中药的起源发展、性能、功效及作用、炮制及贮存方法、用药禁忌,以便更合理地配伍,达到更完美的疗效,使医者更有效地为患者进行治疗。朋师躬行于中医药事业30余载,熟读百家经典,精研学术,往来于四海之间,常常寻良药,问良医,期冀精选出更高质量的中药材。更有甚者,朋师开辟新田,躬耕于陇亩间,亲试中药原材料,独辟新药材。朋师如是者至今,举平日心得,一一笔之于书,间有未缜细者,必绳削之,至于尽善而后已。

《中药望闻问切》一书,朋师更是独辟蹊径,为我等学子打开新的更快捷识别中药知识的大门。观此书上篇总论,朋师将中药从自然界、中药学和中药药用部位三方面进行分类,后谈及中药的命名方式,言简意赅,使人对中药更加明了于心,加速了学者对中药形状、颜色、气味、产地、用药来源、用药部位及功效的记忆。朋师结合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及中医基础理论,初谈中药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望闻问切”方法进行中药的性状鉴定。旨在让我们中医学者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去学习和了解中药知识,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

下篇分论,朋师细述中药望闻问切之来源,企图以各类方式带领学者全面细致地认识、了解中药,并加以分类。

朋师述“望”,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朋师认为,中药具有特定的物象,取中药的自然属性与疾病之象类比,将人身法象和中药法象相联系,根据中药的外形来推演中药对人身相应部位的治疗关系,形成了中药不同部位的取象比类。如中药按颜色分类,可选出青、赤、黄、白、黑五色,按五色归五脏的规律去认识中药材及其功效。若中药按形状分类,可从中药的来源、取用部位、中药本身的形状,将其分类。

述“闻”,顾名思义,即嗅中药之气味。朋师笔曰:闻之芳香或辛辣燥烈之气的中药,其性大多温热,多具升浮之性,分别具有发散风寒、祛风除湿、燥湿健脾、温里散寒、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补火助阳、回阳救逆、开窍醒神、辟秽去浊等作用。对于无味药、奇香异味药朋师也有自己的归纳总结。

述“问”,朋师对中药便有了独到见解,认为中药之问,即为“用口尝”。大多中医学者已知,中药口尝有酸、苦、甘、辛、咸五味。此五味中药的药味、归经、四气及功效也应了然于心。此是中药入门必经之门路。当然,已知有毒的中药,医者应浅尝辄止,避免中毒。

述“切”,即用手去感觉。用手抚之,用手拈之,用手捏之,用手捻之。通过手的各种触感,判断中药质地之轻重、软硬、坚韧、疏松致密、黏性、粉性、油润、角质、棉性、柴性特征,这是对中药学专业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挑战。

于中医,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于中药,《医学心悟》中《百误歌》言:“药有专司切莫错,引经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复。”药物虽不相反,而举用非其经,尤为未合。当今中医者,于速成西医药的影响下,大多摒弃了潜心学习中医及中药的漫漫长路,如朋汤义君博览中医药之精详,由精详得其会通者不多矣。余幸师从朋君一月余,见朋师之品学,学朋师之精神,能得朋师之悟万一耶?

征文编号14:

读《中药望闻问切》有感

作者:李慧(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中药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中医药大学学习之后,我对中药的认识慢慢由浅至深,由少积多,由片面到较为全面。我对中药的学习离不开对课本的精读,良师的教诲,生活及工作中点滴的积累。而在阅读了朋汤义老师的《中药望闻问切》之后,我发现我与中药的“距离”越来越近。

年少不识药之“味”

孩提时代就已熟知“神农尝百草”这一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那时的我还不能理解是什么让神农锲而不舍地“以身试毒”而因此丧命,中药也在我的印象中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后来我看到生病的家人喝中药,目睹了中药被煎煮之后的样子——黑色的,看起来苦,闻起来苦,尝起来更苦,但能治病救人,这是那时的我对中药的全部观点认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

进入大学学习中医药之后,我知道了“大医精诚”,也明白了神农尝百草所传达的医者精神。从书本与老师那儿,我知道了中药具有性味归经,有不同功效,能治不同病症。还知道了一味药须得在合适的环境生长,在适宜时节采摘,经过炮制加工,才能最终进入患者口中。但我们还未真正接触过中药,纸上得来终觉浅,抑或是根本没有掌握学习中药的方法,我无法理解何谓及为何会有中药的“升、降、沉、浮”,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为何会有那几种作用。

就在我疑惑不解时,我有幸参加了朋汤义老师关于中药望闻问切的讲座,这场讲座及时解答了我的疑惑,并教会了我学习中药的方法,令我受益匪浅。中药望闻问切即效仿中医诊断时的“望闻问切”,即观其形色,嗅其气味,尝其味道,抚其质地,结合自身的各种感官,加深对各味中药的了解。这种调动多种感官的学习方式远胜于只看书本知识的方式。

实践方能出真知

眨眼间已实习半年有余,正巧这个月在中药房实习,每日与各种中药亲密接触,我更加意识到利用望闻问切四法来记忆与学习中药事半功倍。

举一例,我通过“闻”法,即可根据其特殊气味总结分类它们的共同功效,如具有芳香或辛燥之气的中药具有避秽除邪、化湿醒脾、开窍散邪、温经止痛、发散表邪等作用;闻之无气味或有清凉之感的中药多具有化湿、涌吐、利水渗湿和平肝息风之功用;具腥膻之气的中药多有息风止痉、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等作用。闻之芳香或辛辣燥烈之感的中药,其性多温热,常具有升浮之性。而之后我在《中药学》中筛选出具有较明显芳香气味的药物70余味,近80%的药物药性温热。动物类中药大部分为血肉有情之品,且多闻之有腥膻气味,如蜈蚣、全蝎、蛇蜕、牛黄等。虽然通过鼻嗅只能辨识闻起来比较刺鼻的气味,然而根据它们气味的典型特点归纳和总结的气味经典识别方法,已经有上千年的临床验证的积累。

《中药望闻问切》是我们中药学习路上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书本,值得中医药人及正在学习或者复习中药的你和我共读。

征文编号15:

坚定中医药复兴发展的心路历程

作者:刘子创(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学生有幸拜读朋汤义教授的著作《中药望闻问切》,感受颇多,特此记录。

作为一个大二学生,我深知中药对我整个中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于是便特别留意关于中药知识的课外书籍。在经过了几天寻找以后,我选择了朋汤义教授的《中药望闻问切》。这是我与这本书的第一次相遇。也正是这次邂逅,让我对中药的了解上了一个层次,对于形成我自己独特的中医体系有着莫大的帮助,让我对于中医的复兴与发展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书中首先对中药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药物的命名、药物的来源和药物的分类等等。不过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中药鉴别四法,作者把每个部分都单独列出来详细解读,每一个部分都是很有特点的。望,观其形色;闻,闻其气味;问,入门需口尝;切,用手之感觉。这四句话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提纲,让我可以在作者的著书思路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每一个部分又分出了若干小点进行举例分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中药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懂得联想。拿第一部分举例,书上又分了基原、取材部位、固有形状、生物习性、生物特性、生物成长环境等部分。基原中又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中药的动物学分类和另成系统的中药的植物学分类。而动物学分类中又有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等八门,每一门中又详细列出了很多动物名称以及相关信息。全书分类准确,条目清晰,让我读起来十分顺畅。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小的细节点教授都会认真写上他自己的想法。《中药望闻问切》中的第一个部分尚且如此,其他的部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由得让人感叹作者在编著这部书时所花费的心血,拜读之后学生心中只有崇敬。这部书后面所蕴含着的是作者这几十年来对于中药事业的热爱和奉献,想必作者也是十分快乐的。初读时我只隐隐约约感受到作者的工匠精神会十分有利于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进步,没有想到后续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情感扎根于我的内心。

我认为《中药望闻问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中药完美地融入中医体系之中。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而作者也对中药的学习归纳出了眼看、鼻闻、手摸、口尝四大部分。中医的望闻问切是诊断疾病的方法,中药的眼看鼻闻手摸口尝是传统经验的创新鉴别方法。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别。中医四诊和中药鉴别四法都充分利用了人体的眼睛、鼻子、嘴巴、手的部分进行摸索,有了这样的生理认知基础,我们才可以进行系统判断和解读,从而得出结论。中医的四诊面向的是病人,中药鉴别四法面向的是中药,而中药本就是为医治病人服务的,判断病人病情才能合理用药。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但又有所区别。“医不识药,犹将不识兵;药不应医,犹兵不从将”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为何如此看中这本书的理由。

此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中药学的知识,也让我了解了现代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中药学的有机结合。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仔细论述这些内容,就是想让读者明白中医中药的研究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现代中医中药是一个很有活力的领域,古今结合,中西合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以后如果想要在中医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是要终生学习的,各方面的知识都要了解,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变成井底之蛙。

书中的经典引用更是吸引我的一大亮点,这显示出了作者强悍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学术研究范围。中医是中国经典文化的精华部分,想要学好中医中药,了解古代文献和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为此书中特意提出了五色主病和五色入药的理论。《素问•宣明五气》:“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本草备要》:“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行,咸者能下能软,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故作者从五味方面仔细论述了药物。还有其余画龙点睛般的古籍引用令我印象深刻,学生不便一一列举,只能拜读以后总结思考。

我在阅读当中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对于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也可以感受到他对现代社会个别人对于中药的诋毁不重视的痛心。我相信在这个中医可以蓬勃发展的时代,在很多像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的带领下,中医一定会重新走向辉煌。学生愿跟随教授的步伐,一同肩负起这伟大的历史使命。

最后我想引用作者的一首词来结束我的心得:

满江红
七一•抒怀

中华大地,五千年,上下求索。几多人,挥斥八极,兴我医药。三十余载躬垄上,望闻问切掌握何?莫嗟矣!世事难帆顺,休蹉跎。

医与药,交往薄。寄明朝,无沟壑。同展翅,飞越碍障星沫。寿人济世妇孺称,何愁流言无处破。待从头,传承中医药,共高歌!

-END-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随手点赞、在看,传播健康、分享知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