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组】陈沛汉——爱上中医药的幸福时光
陈沛汉——爱上中医药的幸福时光
事出偶然。二年前,我结束了文德路的书画业务,成为待业青年。好友建议我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参加保健类的培训,有一技傍身,就业有保障!
就在短短半个月培训的时间里,通过这“门窗”得以窥视到中医药的神奇,自己也不再满足于艾灸等保健知识,从此开始疯狂地大量阅读中医药书籍。大、小四大经典,历代各名医家的代表著作,如饥似渴、废寝忘食!读书虽常与孤独相伴,但能与古人神会亦是乐事。能毫无障碍地阅读古代经典,得益于我早年对古汉语的勤奋学习和数年来一直对文、史、哲的自修,现在通过对经典医籍的学习,又充实和丰富了文学与医药知识,相得益彰!
在参加培训的后期,经亲友介绍得以入职于广药集团属下的一间大型中药企业工作,从事中药相关产品的生产。工作之余,腾出了平时用来钻研绘画、书法、篆刻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对中医、中药的学习上。想方设法,搜罗到各大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影像资料,中基、诊断、伤寒、金匮、温病、方剂、中药以及内、外、妇、儿、针灸各科视频,结合书本,反复看、反复听,尤对伤寒、温病、方剂、中药四科下了苦功,又同时大量阅读明、清以来各家医案及张锡纯的著作,勤做笔记,细思其理、法、方、药组方原理与规律。又购置常用商品中药材近百味,效仿“神农尝百草”,体验其性味等。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与科班出身的学子相比,我这个爱好者如何解决“临床”的瓶颈呢?如有亲友就医必争取陪伴左右,用来增长见识,揣摩其病理病机;再者以自身的一些小毛病,到中医机构诊疗兼偷师!如此这般,加深了对中医、药的理解与一些运用。日常感冒,已能分清风寒、风热的区别,也就不用再花数百元钱跑医院了!
半年前,我患上了中度泄泻,轻时日行3~4次,重时日行4~5次,颇为烦恼!《伤寒论》中有治蛔厥、脏厥兼主久痢的名方“乌梅丸”。何不用此方来试验疗效和检验自己的“水平”呢?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和自我辨证后,果断将“乌梅丸”改成汤方,试用3剂以投石问路。
乌梅30g,制附子6g,细辛6g,干姜6g,肉桂9g,当归10g,黄连15g,黄柏10g,川椒10g,党参10g。
服完3剂,如厕次数减少,大便略成形,疗效初显,按原方再投3剂。服毕,大便基本成形,日行1~2次。再用薏苡仁(炒黄)加山药干品打粉加白砂糖煮成糊,善后,月余,效果良好。
通过这次难得的临床经验,使我增强自信心,坚信经方的疗效确切,真实不虚!辨证、立法、用药三者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若说疗效不理想者,“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重视经典,结合临床(跟师学习这一关有待明师的出现),通盘考虑理、法、方、药,灵活变通,临证不难矣!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中所言:“夫事贵师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惟藉瀹我性灵,益我神智,迨至性灵神智洋溢活泼,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冲之,变化之,引申触长之,使古人可作,应叹为后人可畏,凡天下事皆宜然,而医学何独不然哉!”
世无长寿术,但有卫生方。在祖国传统医药路上,我刚刚起步,但信心满满,朝气勃发!
【“我的中医药故事”有奖征文活动非专业组复赛作品。作者:陈沛汉。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