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怒伤肝竟致吐血,清代名医治法堪称神奇!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每天学习一点中医药知识!!
有趣有料的晚清医案,
颇具传奇色彩的流传,
凝聚数位医学大家的心血,
学中医不可不读的医案。
导 读
《醉花窗医案》乃道咸年间进士王堉所著。已故医学大家耿鉴庭、谢海洲、本草专家刘寿山、现居山西的第三届国医大师王世民等,均参与过此书之整理流传,并予以极高评价。
《醉花窗医案》由脉论病,善用古方而不拘泥。所记载医案,包括外感疾病18种,肝系疾病12种,心系疾病3种,脾系疾病24种,肺系疾病6种,肾系疾病6种,预断死证5种,五官及外科疾病12种,妇产科疾病14种,儿科疾病5种。
本书参考近百种医史著作,对医案进行了详细的注解,主要分为三类:
1.文字注释考订
2.临床思维钩玄
3.方药组成及使用指征
醉花窗医案
暴
怒
伤
肝
笔者按:原书中此“暴怒伤肝”案与“妇产科疾病”门之“产后胸痛”案、“儿科疾病”门之“乳儿痰疾”案,为同一篇。现拆分为三篇。
后返其家未逾月,乃婿忽来,下车入门,面目黑腻,胸高气喘[胸高气喘:喘息、呼吸困难,胸廓起伏增大]。问系吐血疾,自言心中时时作呕,两胁刺痛发咳。来求治之。诊其脉弦而滑,乃曰:此气秘也,必有大不遂事,暴怒伤肝,乃致是疾。张曰:然。余曰:曾施治否?张曰:有村医以余为阴亏,命服地黄汤,转增腹张,乃辞,而求阁下。余为开苏子降气汤,又开逍遥散方,付之曰:路远病劳,归先服降气汤,气当舒,再服逍遥散,血当止,十数日保无恙,无烦再来也。张谢而去,如言服之,月余,遣人来言,主人病痊愈,恐在念,令小人先告知,有暇必衣冠来谢[衣冠来谢:衣冠,衣服和礼帽;衣冠来谢,指郑重致谢]也,余固止之。
临床思维望诊见面色黑腻,闻诊觉气喘胸高。黑腻之色乃有余之邪凝结使然,气喘胸高乃肺气不降使然。然其因实而不能降,抑或因虚而不能降,尚不足以鉴别。问诊知吐血,咳嗽,心中时时作呕,两胁刺痛,此肝木不能调达之象。切诊可及弦滑脉,弦主肝郁,滑主邪实。临床收集四诊症状不难,凭症状而定主方不难,难在能从中医病理生理层面,阐明疾病之前因后果,合理地解释每一个临床症状,并知其转归。
这个病案是以吐血为主诉就诊的,血可以由消化道而来,亦可由肺系而来,前者现在称为呕血,后者现在称为咯血。从气喘、两胁刺痛、咳嗽来看,为肺系的出血。缪希雍有治吐血三要法:①宜行血不宜止血;②宜补肝不宜伐肝;③宜降气不宜降火。王堉治此病,初用苏子降气汤数剂以降气,次用逍遥散十余剂以疏肝、行血,并未用一味止血药,即可断定一诊即愈,无烦复诊,堪称神奇!
方剂链接
苏子降气汤
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主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疞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川当归去芦两半,甘草二两,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肉桂去皮一两半。
点睛:王堉3处使用此方,分别见于“暴怒伤肝”案、“气郁吐痰”案、“肝郁气逆,脉不应病”案,其共同特点气上逆于肺,脉沉伏或滑。
逍遥散
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主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相关阅读】
咳嗽4个月,没想到用这张方子5剂而愈!
六味地黄丸还有这样的功效?!
“火酒洗双目”是怎样的外治法?
医生让患者取水10桶倾倒入大水缸中,共重复30遍,究竟是何原因?
【本文选自《读〈醉花窗医案〉笔记》,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陈腾飞、王帅。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