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吐法的反思——以另一种形式在急救领域得到了新生
点击箭头处“”,哦!!
关于吐法之反思
又是一年夏初季节,一位同事的远在渭河之畔的亲戚,“八百里加急”快递来了一箱新鲜的“道地”甜瓜。大家正在一起享用着爽脆而甘甜的小瓜,只听得一位吃到甜瓜尾巴的朋友感叹了一句:“尾巴有点苦啊,不能吃。”我随口回答:“甜瓜的蒂是一味药物,古代用它催吐。”无心之对白,不禁勾起了我对“吐法”的反思。
早在汉代,医圣张仲景将甜瓜的蒂捣碎为散,命名为瓜蒂散,专门涌吐痰涎以救急,从此奠定了“吐法”作为中医八法之一的地位。其他的七种治法分别为汗、下、和、温、清、消、补,与这七法相比吐法几近湮没,但是吐法在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国医大师熊继柏讲过一个早年乡间行医的经历,当时正值饥馑之年,人们饥饿难耐,一天突然有了吃的,生产队一位小伙子拼命地吃,吃到后来腹胀如鼓,气息将绝,请来熊继柏诊治。眼看患者将要活活撑死,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吐法救急,当时手头没有药可用,灵机一动,他让生产队员采来了许多桐油子。桐油是大戟科的,种子可以轧油,味道极苦,捣烂给小伙子灌入,很快就开始大吐,把胃里的东西都吐干净了,救回一条命来。
吐法应用少的重要原因是吐起来实在难受,有过醉酒经历的人都知道“呕吐”的痛苦滋味。
吐法是逆生理的,这是与汗、下二法最根本的区别。汗法是通过发汗药物来开腠理,腠理之开闭,生理即有之,其表现即是“出汗”;下法乃使二便通调以达到治疗目的,排泄二便亦是生理本有之功能,因此汗下二法,用药只需因势利导即可达到应有的效果。惟独吐法要作用于胃腑,胃的生理特点是“以降为和”,而吐法是要通过药物使胃气上逆,从而出现呕吐,有悖于生理,必须使用强烈的药物刺激胃腑为代价。
为了能使吐法改良,使之变得不那么伤身体,前贤尝试了不少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朱丹溪的“倒仓法”,此法先取黄牛肉十余斤,放在大锅中加足水,慢火煮一昼夜,煮成稀糜状。病人独处一密室,饿了、渴了就喝牛肉糜,一直喝到肠胃所有的缝隙都被牛肉糜所填充,喝到上吐下泻为止。丹溪翁这个方法,是取牛肉糜的甘温补益脾胃,不伤害身体,似乎有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的奇妙。但究其实质,不过因油腻肥甘满灌胃肠,逆其“实而不能满”之生理,使其满而且实,终致满而上溢以作吐;终至“脾家实”,“腐秽自去”而作泻。
吐法虽然在中医临床基本不用,但却以另一种形式在急救领域得到了新生。服用毒物患者、因各种疾病导致胃肠瘫痪的患者,都会应用到“吐法”,这项治疗现在主要在急诊或ICU完成,传统的瓜蒂散、桐油子、黄牛肉都不会再拿来使用,只需将一根塑料的胃管,经过鼻孔下入胃中,接上洗胃机便可达到充分催吐的作用,也可以接上负压吸引器,以持续胃肠减压。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青囊散记——品趣味故事,学实用中医》,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陈腾飞。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