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临床应用:后溪—束骨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临床应用:后溪—束骨
点击箭头处“”,哦!!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临床应用

后溪—束骨

【单穴功用】

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与阳跷脉、申脉穴相交会(即沟通之意)。穴在手小指外侧(尺侧),本节(掌指关节)后之凹陷处。握拳时,穴处肌肉隆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处,故名后溪。

本穴具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项强痛、落枕、颈部扭伤、目赤肿痛、面肌瞤动、耳鸣耳聋、热性病证、疟疾、癫痫、小便赤涩、时疫病症、黄疸、肘臂手指挛急。

束骨,又名刺骨。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太阳主一身之表,风邪为患,首当其冲,以致表阳被困,阳气不得宣通,营卫不和,发热恶寒也。束骨为其输穴,按“输主体重节痛”之理,故对疼痛之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正如《灵枢•杂病》云:“项强不能俯仰者取之足太阳”即为本穴,善治项强不能前后运动。

五行属木,木能生火,以阳化阴,针之尚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目眩、恶寒发热、目赤肿痛、疔疮、痈肿、肠澼、泻泄、腰背疼痛、落枕。

【伍用功能】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小肠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与阳跷脉申脉穴相沟通;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是膀胱脉气所注,为输木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通络止痛之效。

二穴伍用,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头项强痛。

2.落枕。

【操作法】

后溪:握拳,于第5掌指关节后缘,当手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直刺0.5~1寸。

束骨: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于足外侧缘赤白肉际,当第5跖骨小头后缘处取穴。直刺0.2~0.3寸。

【经验】

后溪—束骨伍用,出自《灵枢•杂病》:“项痛不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按:项痛不可仰,即低头、仰头困难也,当刺足太阳输木穴——束骨;不可以顾,即不能左右回顾,应取手太阳输木穴——后溪。为什么取其输木穴呢?因为“输主体重节痛”“木主疏泄”,它对经络气血有良好的疏通作用,尤其对疼痛性病证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故二穴伍用,疏调太阳经气,通经活络,理气止痛之功益彰。

【落枕案例】

赵某,男,37岁,工人。1965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左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12小时。

病史:昨日夜卧不慎,今日晨起始感左侧颈项酸楚强痛,并向同侧肩背、上肢扩散,不能俯仰,亦不能向右侧回顾,而前来就医。

查体:向右侧扭头时,左侧大柱穴周有明显的自发痛、压痛,外观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落枕(证属经气不利,经筋受损)。

治则:疏调经气,活络止痛。

处方:后溪、束骨。

操作:先针后溪,后刺束骨,施以同步行针法。刺后溪行针3分钟后,左右回顾疼痛减轻,唯仰头痛感如故;继刺束骨,顿时疼痛缓解,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自云:病去三分之二有余,翌日又针1次,痛止病除,活动自如矣。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审:吕景山,主编:吕玉娥。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