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临床应用:太白—足三里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临床应用:太白—足三里

点击箭头处“”,哦!!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临床应用

太白—足三里

【单穴功用】

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原穴,五输穴之一,配属五行属土。《会元针灸学》云:“太白者,脾之和也。阴土遇阳而相合,以化土属肺应象天之太白星。此穴有全土生金之功,故名太白。”

本穴有健脾和胃、活络止痛、降低血糖之功。用于治疗胃痛、腹胀、腹痛、呕吐、肠鸣、泄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等症。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宛中,故名足三里。

该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既能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伤食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腐食臭、胸膈胀饱、大便不调、小便不畅、水肿、泻泄、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咳嗽痰喘诸症;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用于治疗下肢痿痹、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胃气不足、脏气虚惫、小儿疳积、胃不和则卧不安诸症。

【伍用功能】

太白为脾经原穴,有健脾和胃、行气消胀、活络止痛之功;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有调肠胃、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健脾和胃、消积化滞之效。

太白以升清为主;足三里以降浊为要。一表一里,一原一合,一升一降,调理气机,降逆止呃,理气止痛,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力益彰。

【主治】

1.呃逆。

2.慢性胃炎,证属脾胃不和,升降失常者。

【操作法】

太白:正坐或垂足,于足大趾内侧缘,当第1跖趾关节后缘凹陷处取穴。直刺0.3~0.5寸。

足三里:①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缘1横指处取穴;②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③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盖,示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直刺1~1.5寸。

【经验】

太白—足三里伍用,为表里经原、合配穴法。是指阴经的原穴与阳经的合穴配伍使用而言。适用于相表里的脏腑同时出现病症。

阴经的原穴侧重于治疗五脏之病;阳经合穴侧重于治疗六腑之病。

【案例】

高某,男,38岁。1976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呃逆3天。

病史:患者为驻非洲使馆人员,为预防疟疾,常服氯喹为法,久而久之,脾胃乃伤,复加饮食不节,更损脾胃,以致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升降失常,呃逆频作,胃中胀满,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大便日行1~2次,不成形。

查体:面色白,呃声低沉,舌淡,边有齿痕,苔白稍腻,脉弦细。

诊断:呃逆(膈肌痉挛)。

治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处方:太白、足三里(双)。

操作:太白针刺用补法,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行针10分钟后,患者自觉心下逆满缓解,呃逆次数减少,起针以后呃逆停止。翌日复诊,自云:一宿安然入睡,唯感胃口不开,身倦乏力,遵效不更方之旨,守原方施治,以健脾胃,增强体力善其后。

按语:呃逆一症与膈肌痉挛类同。其病因甚伙,有药物所伤者,有饮食所伤者种种。其病机多为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气逆动膈使然。取脾之原穴太白,理气健脾,助脾气之运化;取胃之合穴足三里,调理胃气,降逆止呃,二穴参合,共奏理气和胃止呃之效。

呃逆一证,指胃气冲逆而上,呃呃有声,故称呃逆。其声短促,与嗳气不同。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寒呃、热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六种,临证宜审。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审:吕景山,主编:吕玉娥。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