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方的中医医家——了解腊味爱的学术生平
西方的中医药传播始于中西双方的商贸往来。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迎来了被誉为“欧洲现代针灸学鼻祖”“法国针灸之父”的中医传播者——苏里耶德莫朗(George Soulie de Morant,1878—1955),他在促成针灸治疗在西方社会的复苏和发展上功不可没[1]。自此,法国在中医的西方传播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中医在欧洲的教育研究中心,且诞生了大量的中医流派,造就了许多独特的中医学术思想在海外的萌芽或复兴。法国的中医流派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第1种来源于中国本土或受传统中医影响深远的汉文化国家,以法籍越南人阮文仪(Nguyen Van Nghi,1909—1999)和澄江学派的梁觉玄(1922—2013)的中医海外传播为代表;第2种来源于法国本土,是遵循科学主义的西方中医,以J.B.Sarlandiere的电针为代表;第3种来源于中法两国居民的跨文化交流,基本遵循古典中医和国学理论,以腊味爱的“甲骨文中医”“天文针灸”等为代表,是法国中医流派当中影响最广泛深远的一支[2]。
腊味爱是早年法国传统中医有力传播者和倡导者,其中医理论和中医教育模式对后世法国乃至欧洲中医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中医研究主要分为翻译研究和学术理论研究两方面,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古文字中医”理论,三才思想,中医与《周易》结合研究及中医与古天文学结合研究四方面。
腊味爱生平简介
腊味爱(又译作雅克安德烈拉维耶,Jacques-Andr Lavier)1922年生于法国蒙贝利亚。8岁时的意外受伤导致腊味爱一生都受腿部的残疾困扰。少年时腊味爱接触到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Lon Wieger,1856—1933)的一本关于汉字历史的书籍,从此产生了对汉字学习的浓厚兴趣。1943年腊味爱获得了物理、化学及生物证书,并于1953年获得巴黎外科及口腔科学院牙医文凭,在巴黎开设自己的牙科诊所。在从事牙医的同时,腊味爱对汉学和医学的兴趣让他自然转向对中医的学习。他接触了当时在法国已经颇有影响的苏里耶的针灸著作,同时一直通过自学汉语来阅读和翻译针灸的中文书籍。之后,腊味爱于1955年结识一位中国裔的天主教巴黎奥托利会的教士黄家城(Fran?觭ois Houang,1911—1990),汲取了他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及佛教方面的知识。
1956年,腊味爱和当时由针灸名家吴惠平领导的台北针灸协会取得了联系。他们开始书信往来,共同探讨中医针灸的学术问题。吴惠平对20世纪60—80年代的世界针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将吴惠平著作翻译成法语带到欧洲的正是腊味爱,同时腊味爱也促成了1959年5月吴惠平参加由富耶(Roger Allote de la Fu?觨e,1890—1961)领导的国际针灸协会组织的第十届国际针灸会议和第四届世界针灸日。1959年腊味爱离开了牙科诊所,将更多精力用于研习针灸,并于同年获得中国针灸医疗协会的针灸师文凭。1960年腊味爱被吴惠平任命为针灸教授,并正式成为吴氏门下弟子,1964年他通过远程学习获得了台湾的针灸博士学位。根据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西学研究团队田野调查,腊味爱的家人及同事等均认为腊味爱与吴惠平的关系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师徒关系不完全相同。腊味爱在与吴惠平进行书信来往中,其中医知识基础的扎实与对中医理论的独到见解都令吴惠平欣赏,腊味爱更是在没有获得针灸博士学位之前就已经被吴惠平聘为为其学校的教授,且在腊味爱翻译吴惠平的《中国针灸学》中,第五部分关于五行学说的内容全部为腊味爱所写,这也是得到吴惠平同意的,足见腊味爱的中医学识已经得到了吴惠平的认可,两者更像是平等的学术交流关系。
从1961年开始腊味爱全身心投入中医的传播教育工作,他首先与法国莫尔比昂省的医师们创立了“气和中医学院”。得益于其高质量的出版物和教学,腊味爱在法国乃至欧洲的影响逐渐扩大。美国医生钱斯勒(Philip Chancelor)分别于1962年、1965年将腊味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腊味爱也于1963年在伦敦举办针灸培训班,迪克凡彪任(J.D van Bure,天干地支针灸创始人)与华思礼(J.R.Worsley,五行针灸创始人)均参加了这次培训,从此他对英语国家的针灸界也开始产生影响。此外他还在比利时国内以及法国巴黎Paul Gny正骨疗法学院培养针灸推拿医师。1965年腊味爱与Louis Lecussan共同创立“国际中医学院”,拥有了固定的中医教育平台。至此腊味爱的教学对象包括牙医、全科医生、针灸医生及正骨疗法医师等。
1972年腊味爱离开了“国际中医学院”,重新投入医学学习中。1973年腊味爱获得了牙外科的博士学位,同时他出版了两本集自身研究之大成的著作。1977年腊味爱成立了中国针灸医疗协会(Socit Mdicale d’Acupuncture Chinoise,共同创始人Ren Alquie和Pierre Salan)和口腔科-牙科研究会(Groupe d’Etudes et de Recherches en Odonto-Stomatologie,共同创始人Georges Mercury)。中国针灸医疗协会分为经典针灸部和传统针灸部(后更名为传统针灸学院),前者从事针灸临床实践的教育和研究,后者主要负责中医古籍的法文翻译。口腔科-牙科研究会则关注中医与牙科及口腔科治疗的结合,同时腊味爱也与口腔科-牙科研究会的同事进行了对中医与传统科学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是在古天文学方面颇有成果。1980年比利时那慕尔成立一所私立传统疗法大学Universitas Internationalis Hominorum Novorum,腊味爱受邀担任中国传统针灸学院的教授。
腊味爱因癌症病逝于1987年,直至去世前他一直心系中医文献的翻译工作和中医的教学工作[3-4]。
腊味爱著作及学术思想概述
01腊味爱主要出版书籍简介
腊味爱在数十年的中医研究生涯中出版了多本著作及论文,现将其主要出版物罗列如下[5]:
《中国针灸学(著者:吴惠平,译者:腊味爱)》(Formulaire d’acupuncture. La science des aiguilles et des cautrisations chinoises du Dr.WU Wei-P’ing, traduit par J.LAVIER,1959)。此书另有Dr.Philip M.Chancelor的英文再译版本,1962年出版。
《针灸理论与实践(著者:腊味爱,吴惠平)》(Thorie et pratique de l’acupuncture, selon le Docteur WU Wei-P’ing et la tradition mdicale chinoise,1960)、《你需要了解的针灸知识》(Ce qu’il faut savoir sur l’acupuncture. La mdecine millnaire des Chinois,1961)、《中国针灸概要》(Mmento d’acupuncture chinoise,1961)、《中国传统针灸学基础》(Les bases traditionnelles de l’Acupuncture chinoise. Les dfinitions essentielles de la Bio-nergtique chinoise dans la terminologie des acupuncteurs,1964)、《中国微按摩》(Le micro-massage chinois et les techniques qui en drivent,1965)、《中国针灸学要领(著者:腊味爱,英文译者:Dr.Philip M.Chancelor)》(Points of Chinese acupuncture,1965)、《中国针灸的历史、理论和实践》(Histoire, doctrine et pratique de l’acupuncture chinoise,1966)、《针灸症状指南手册》(Vademecum d’acupuncture symptomatique,1968)、《易经的奥秘》(Les secrets du Yi King. Le Livre de la Terre et du Ciel,1969)、《中国针灸穴位定位》(Localisation des points chinois d’acupuncture et cautrisation,1970)、《中国面部穴位美容手法》(Utilisation manuelle des points chinois d’acupuncture du visage en esthtique,1973)、《中医,全科医学》(Mdecine chinoise, mdecine totale,1973)、《中国的气》(Bio-nergtique chinoise,1976)、《中国天学》(Uranologie Chinoise,1985)、《内经素问(译者:腊味爱)》(Nei Tching Sou Wen, traduction,1990)。
其中《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学要领》《中国针灸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专论针灸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内容,既有翻译自吴惠平《中国针灸学》的部分,也有腊味爱自己多方研习针灸的学习成果的体现。《中国的气》主要阐述腊味爱将古文字运用符号学方法解读,再用于推演中医医理。《易经的奥秘》《中国天文学》是腊味爱将《周易》及中国古天文学与中医学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内经素问》是腊味爱在中文翻译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中医,全科医学》是总结腊味爱多年来对中医理论研究的心得之作。02腊味爱学术思想概述
腊味爱在中医翻译方面的研究(甲骨文中医)
腊味爱的中医研究主要分为中医翻译研究和中医理论研究两部分。中医翻译研究主要是基于大多数出现在中医典籍中的古汉字,结合典籍成书时期的汉字演化阶段,通过对汉字的象形意义进行直观理解和解读,用以阐释该典籍中的中医理论[6]。虽然此研究方法长期以来被大多数中外的中医研究者称作“甲骨文中医”,但笔者经过阅读一些腊味爱的出版书籍和其学生复述的教学内容,发现其汉字研究的对象包括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等,这些都是秦代及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属于广义中国古文字的范畴,而不仅限于甲骨文。如腊味爱《中国的气》一书中第30页阐释“阴阳”时使用的是“陰”“陽”的篆文字形;而第38页对“太极”一词的阐释中说道,“Le nom mme de T'ai Tchi le montre bien: T'ai est I'homme vu de face et soulign, un homme en quelque sorte au superlatif, un homme au sommet de la perfection,l'Adam primordial. Tchi exprime que la tradition des cultivateurs (l'arbre gauche a le mme sens que la plante de Ti.) place l'homme entre le Ciel et le Sol … Cet homme a devant lui une bouche (nutrition) et derrire lui une main droite, symbole d'action…”[大意:“太極”这个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太”是一个从正面看的人,并带有下划线,用以表示某种意义上他是最高级的,是一个处于完美巅峰的人,代表原始的“亚当”。“極”表示(中国)耕种的传统(左边的树与“地”的植物含义相同)。(字的右边)表示将人置于天空和地面之间……这个人前面有一张嘴(表示饮食),后面有一只手,代表劳作……]。这里采用的“太”“極”两个字均最早出现于金文。再结合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普遍被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并在两汉时期最终成型,这些都并非甲骨文流行的时期,因此将此研究方法称为“古文字中医”更为严谨。只是由于“甲骨文中医”已成为学界约定俗成的代称故予以保留使用。腊味爱希望通过对古文字符号学的研究,溯源文献的最初形态,以期获得文献创作当时的原本思想内核。
另外腊味爱一直致力于在西方还原传统的中医名词术语,他认为当时法国的中医术语翻译和解释大部分过于通俗模糊,缺乏精确性。多位曾跟随腊味爱的学生都指出,腊味爱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抄写并解读中医名词(尤其是穴位名)的词义和其所反映的功能内涵,而不是简单地记忆该穴位的外文意译名称甚至只是编号名称[7]。腊味爱对穴位的“本义”解读建立在3个假设之上。首先,对穴位命名的时代针灸理论尚未完善,经脉的认识尚浅,所谓“有穴无经”;其次,原本的穴位名称不具备位置指示意义,而是指此穴位的功能范围;最后,穴位功能决定其对证候的双向调节作用,用于指导临床治疗选穴。基于这3个假设,腊味爱根据自己的古文字知识对穴位名的汉字进行“净化”,即留下汉字的主要表意部分而去掉汉字中无意义的表音部分和演化过程中无意义的孳乳部分(评判是否“无意义”由研究者主观决定,与现在国内的古文字研究有所出入),而后再对“净化”后的汉字进行解读以了解穴位的主治证候和功能特性[8]。
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Jean-Pierre Abel-Rmusa,1788—1832)指出19世纪欧洲的中医药译本基本都缺乏准确性,这是造成西方社会对中医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9]。而这种中医药典籍完成度较高的译作的缺位直至20世纪前半期依旧存在,这使得当时很多对中医传统理论不甚明了的医生学者转向了用西方科学理论解释中医的研究。而正是在此时,作为传统中医代表的吴惠平在第十届国际针灸会议上的发言对当时西方中医界存在的许多争论和疑问作出了解释,巩固了传统中医在西方中医学界的地位。而腊味爱在将吴惠平介绍到西方国家之后也一直在进行中医的翻译工作,这些都与早年法国的苏里耶、富耶等人专注于针灸的科学化研究截然不同。
在吴惠平的《中国针灸学》译作出版之后,腊味爱开始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虽然腊味爱不具有医学博士文凭(根据规定,只有西医博士才具有研读中医文凭的资格,法国医学博士中不包括口腔科),但这不影响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欧洲被广泛接受。即便腊味爱的甲骨文中医有别于后世阮文仪纯中医教学法,不是全盘继承传统中医对穴位或一些医学词汇的解释,但这种严谨的教学方法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中医在翻译传播过程中发生以讹传讹的可能,在推动中医发展中有着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这也是腊味爱的教学方法之所以广受欢迎、影响深远的原因。腊味爱的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法国乃至欧洲不少中医教育机构的首选[3]。
腊味爱在中医理论方面的研究
1“三才思想”
腊味爱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类推用来阐述一切事物规律的思想,笔者认为不妨将其称为“三才思想”。他自述此思想的启发来源于孟子,且其中与孟子所阐述的天人关系不无相似处。而孟子倡导“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道与人性是相贯通的,而天道具有道德含义,这种向善的道德情操既内化为人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又引导人主动选择行使合乎道德的行为[10]。而腊味爱强调人必须顺应天,顺应天道才能保证生命的正常运行,避免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生,在天道于人的主宰地位上二者具有共识。
腊味爱认为人之所以优于其他生物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直立性。这种直立赋予了人沟通联系天地的能力,抽象地说天相当于恒存的自然规律,地相当于一切有形的物质存在。进一步来讲,人的一切生命现象,无论是精神心理活动还是躯体的生理病理现象都会受到恒定的自然规律的约束。因此腊味爱认为人如果要使生命达到和谐的运行状态,将天、人、地三个层次进行充分的联系沟通,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而疾病发生的原因就在于当今的人没有办法达到《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人性与天道相去甚远,人自认为是物质的主宰而忽略了自然规律对于人的作用,实际上仍然被物质所奴役[11]。
腊味爱的这种对人的解读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念的特点,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与联系性,这也是腊味爱后续对易学及天文学与中医结合进行阐释应用的理论基础。2中医与《周易》
《周易》作为一本结构与写作形式独特的哲学著作,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自然科学等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周易》的六十四卦主要是通过卦画、卦辞等揭示某种自然或社会环境中的哲学内涵及规律。基于《周易》中蕴含的整体恒动认识和以宇宙规律论理人事规律的说理特点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统一性,自古以来中医医家都很重视对《周易》的研究。
腊味爱作为一个熟读中国文化经典的汉学家,自然也意识到了《周易》对于中医的启发性。他充分运用《周易》的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以太极所表现出的整体性和恒动性用于解释人体的呼吸、心跳、作息等生命现象以及昼夜、季节更替等节律现象。在《易经的奥秘》一书中,腊味爱采用宋邵雍发表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圆图》六十四卦卦序阐述不同时刻,不同气候的天象对人的影响,而此卦序根据后世解读主要用于阐述天象和气候的变化规律。腊味爱将其与先天八卦方位图及时辰相结合,以凌晨3点(即丑时寅时之交)为鸡鸣时分,故将此时对应的震卦作为一切周期的起点,并顺推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一卦震卦为六十四卦周期的起点,并用《圆图》卦序中的每一卦以阐述不同时刻,不同气候的天象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用以指导诊治疾病和养生[12]。
另外在诊病过程中腊味爱也运用了《周易》卦象作为对病人整体情况把握的参考。腊味爱的起卦方式包括三种,分别是揲蓍法、铜钱摇卦法和寸口脉得卦法。此三种方法中前两种主要用于对于患者和相关事件的整体把握。寸口脉得卦法结合寸口三部脉法,先分别诊左右手的脉象,每部作为一爻(寸脉为初爻),浮脉为太阳,细弱脉为少阴,弦紧脉为少阳,沉脉为太阴,得出左右手的八卦之后将左手卦叠于右手卦之上从而得出一卦。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分析患者目前的病程病势信息,而分析方法则大体遵循《周易》中对本卦及之卦的解读方式[13]。3中医与古天文学
中国古代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这些学说在《内经》解释医学原理和医学体系建构中也多有运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及 《灵枢邪客》中“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的叙述,强调宇宙之气的运行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的运行,人的生理病理是宇宙运动的直观反映。
腊味爱充分吸收了这一观点,从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及北极星等天体的运转阐释医理,从以天体运转为计量基础的历法及其对应的节律解读人体节律现象,并将它们用于解释人的生理特性及指导诊治疾病,其运用天文学知识进行针灸治疗的理论被称为“天文针灸”。
基于天球思想,腊味爱提出了“头中宇宙”的概念,并指出事实上头部许多穴位的命名都带有天球思想的影响。腊味爱应用“头中宇宙”得出颅角,即头颅纬度的概念。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其颅角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颅角和人群所处的纬度成反比,即纬度越高颅角越小。而在临床运用上,假设一人的头颅纬度和其生活纬度大致相符,则为顺应此地的环境,会有助于此人的生长发育,情志调节和预防疾病,反之若差异较大,则此人较易生病,日常生长生活也会受到影响[14]。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也指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腊味爱总结上述《内经》中诸多论及天体运行与人体关系的论点,总结指出人自出生就开始受到日月星辰的影响。在节律方面,体现在人的生命节律现象,如阳气盛衰,气血盛衰,脉象的四时变化等与日月的升降、盈亏、位置变化直接相关。在行星运转方面,体现在历法对于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如《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历基于对每年的环境气候变化进行总结,进而推知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而干支与五运六气的配属,与北斗星及二十八宿的运行息息相关。此外,腊味爱将五星整合到五行学说中,认为五星主宰着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情感和意志。在临床应用上,腊味爱强调病人的疾病治疗时间必须结合星盘或时间,选择经脉或五行相应疾病的对应天体运行至治疗场所所在的经度或者对应时辰进行治疗,才能拥有最佳的治疗效果[15]。
腊味爱学术思想对西学中医的影响
自从腊味爱出版吴惠平译作,投身中医研究以后,他实际上担负着向西方传播传统中医的重要角色。其学生也多继承他传统中医的研究模式,比如腊味爱的学生德波特(Serge Desportes)将运气学说中的六气与易学结合进行研究;腊味爱学生奥塔维(Dominique C.Ottavi)及帕耶特(Henry Payet)继承其将古天文学与中医结合的研究。除此之外法国的中医学者也多有吸纳腊味爱的研究思路,如克劳德拉尔(Claude Larre)和伊丽莎白罗洽(lisabeth Rochat de la Valle)延续了古文字与中医相结合的研究法;毛理斯马赛特博士在其中医教学中融入了《周易》八卦的理论等。有学生认为腊味爱是“西方第一个研究中医传统观念基本涵义的专家”[12]。从这一点上说,对于传统中医在西方社会的生根发芽,腊味爱功不可没。
其次,对于中医针灸理论体系在欧洲的传播和形成,腊味爱也是最有力的倡导者。根据艾克曼所述[3],在当时欧洲普遍缺乏传统针灸理论教育的情况下,是腊味爱将自己在亚洲各国学习到的较为系统的中医知识传播至欧洲。尤其是对于针灸传入英国的过程,腊味爱的影响甚深。如英国的天干地支针灸流派创始人迪克凡彪任(J.D van Buren)与五行针灸流派创始人华思礼(J.R.Worsley)都参加过腊味爱1963年在伦敦的自然疗法研究协会(Naturopathic Research Association)举办的为期两周的中医课程。从华斯里的五行针灸流派中可以发现,不少概念及治疗方法都包含有腊味爱所教学的内容:如其在治疗时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即“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将经气从过剩的经络传导到虚弱的经络”的原则[16],与腊味爱五行学说的“运用五行生克循环和络穴原理将气(能量)从过剩的经脉传到亏空的经脉,以恢复脏腑的平衡状态”部分一脉相承。
结 语
腊味爱之所以能对法国甚至欧洲的中医传播影响重大,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1)腊味爱自小学习汉语,具有深厚的中文语言基础,得以接触到大量的中医学和传统科学文化的一手文献。他的翻译工作也为法国中医界填补了部分中医学及传统科学文化的文献空缺,有利于中医理论研究的;(2)腊味爱结识台湾针灸名家吴惠平之后,不仅翻译了吴惠平的针灸书籍,吸收吴惠平的针灸学说,也促成了吴惠平与法国针灸界的交流,为欧洲带去了真正来自中国本土且具有说服力的传统针灸学说,腊味爱在投身中医教育事业之后也成为了实际上的传统中医理论在法国甚至欧洲传播的代表之一;(3)腊味爱的中医理论恰恰符合了欧洲自汉学发源以来,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研究人员往往更倾向于关注其中与西方现有科学文化截然不同甚至难以被理解的部分,中医之于他们的魅力恰恰在于中医和它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古典美以及它和西医的对立性。腊味爱的中医理论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古文字学、古天文学等传统科学文化的内容,这些学说具有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越大,所具有的权威性就越高,生命力也越强。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及中医西学博物馆收集了大量腊味爱的相关原始文物文献资料,2014年云南中医药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论坛上邀请了腊味爱的女儿、学生及其他相关学者,进行了以腊味爱及其学术思想为主题的讨论,笔者依托于丰富的资源,初步翻译了腊味爱的学术著作,对腊味爱的学术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腊味爱在西方中医传播过程中的影响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腊味爱的中医教育在欧洲的广泛流传,及腊味爱的学说在后世法国及英国中医研究中的传承等。
综上所述,目前对腊味爱的学术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播影响范围和西学中医流派的传承路线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对法国中医传播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医在海外传播及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摸索其规律,为未来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发展提供启示。未来将继续以下研究:
(1)深入研究腊味爱的学术思想:翻译和整理腊味爱的学术著作和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三本:《中医,全科医学》(Mdecine chinoise, mdecine totale,1973),《中国的气》(Bio-nergtique chinoise,1976),《中国天学》(Uranologie Chinoise,1985),并结合《中国文字》《古文字类编》《黄帝内经》《周易》《说文解字》《尚书》《孟子》《道德经》等相关文献,对腊味爱的学术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并结合腊味爱生平的进一步调查,总结其学术思想发展历程,考证其学术传承渊源。
(2)总结腊味爱的学术思想对欧洲西学中医传播及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本校中医西学研究所搜集的腊味爱学生的学术研究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对腊味爱创办的中国针灸医疗协会(SMAC)和口腔科-牙科研究会(GEROS)进行调查,了解腊味爱目前学术思想研究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对腊味爱生平、明清腊味爱中医教育工作的涵盖范围的调查,将其学术思想的传播发展过程与同时期欧洲西学中医流派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传承路线进行比对,考证其与腊味爱学术思想传播的关联性。通过以上调查整理工作,总结其学术思想对欧洲西学中医传播和发展的影响。
(3)总结腊味爱的学术思想形成发展对中医在海外传播的启示:选取腊味爱及其学术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梳理腊味爱学术思想的传承、产生、传播过程,探讨提炼此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研究腊味爱西学中医流派的发展模式给海外中医药传播带来的影响,揭示中医西学背后的文化规则,以启发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和发展工作,为其提供切合实际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贺霆.中医西传的源头——法国针灸之父苏里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81-83.
[2] 吴凯,张蕊子,戴翥,等.“西方中医”之鉴[J].中医药文化,2018,13(2):79-85.
[3] ECKMAN,P.雅克.拉维耶对中国针灸学说传播所做贡献[C]//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编.第二届中医西传暨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2014.
[4] LAVIER,M.C.雅克安德烈拉维耶:为中医倾注一生心血(JACQUES A. LAVIER :une vie consacre la Mdecine Chinoise Traditionnelle)[C]//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编.第二届中医西传暨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2014.
[5] Socit Mdicale d’Acupuncture Chinoise.Livres Publies[EB/OL]. https://www.smac-lavier.org/jacques-andre-lavier/bibliographie/2017-11-18/2019-06-13.
[6] ECKMAN P.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Yellow Emperor[M].America:Long River Press,2007.
[7] MESTRALLET.50年:研究“MOKA”的漫长过程(50 ans:duree d’une gestation prolongee, celle d’un concept dit 《moka》)[C]//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编.第二届中医西传暨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2014.
[8] SALAUNP.针灸穴位名称给予我们的启示(Ce que nous enseignent les noms des points d’acupuncture)[C]//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编.第二届中医西传暨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2014.
[9] 高晞.十五世纪以来中医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J].中医药文化,2015,10(6):15-24.
[10] 陈光连.“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变”视阈下早期儒家天人关系辨析[J].社科纵横,2016,31(10):103-110.
[11] LAVIER,J.A.Mdecine chinoise,mdecine totale[M].Paris:Grasset 1973:89-103.
[12] DESPORTES,S.雅克安德烈拉维耶的教育法:激励研究(L’enseignement de Jacques Andr LAVIER:Incitation la recherche)[C]//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编.第二届中医西传暨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2014.
[13] SANCHEZ. P.易经与切脉(YI KING et Pouls chinois)[C]//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编.第二届中医西传暨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2014.
[14] LAVIER,J.A.Uranologie Chinoise[M].Paris:Maloine,1985:180-185.
[15] OTTAVI D C.中国天文学原理,或者天文,关于天的学问(Principes de l’uranologie chinoise, ou tien wenn, la science du ciel)[C]//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编.第二届中医西传暨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2014.
[16] 祁天培.英国五行针灸学术源流与诊疗特点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6.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谢羽璐,戴翥,贺霆,吴凯.西方中医医家腊味爱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J].,2020,26(6):112-117.作者:谢羽璐,戴翥,贺霆,吴凯改编自:西方中医医家腊味爱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文字编辑:朱民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