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疑难杂症:胃炎、失眠
点击箭头处“”,哦!!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辨治胃炎、失眠
印某,女,扬州市。2011年8月24日初诊。
主诉:胃脘饱胀1年余。
患者于1年多前出现胃脘饱胀感,进食后更为明显,饥饿时亦胃胀,伴微痛,间中嗳气反酸。近年来消瘦明显,体重下降30斤,眠差,甚至彻夜难眠,便秘,大便4日一行,小便黄,尚可,苔白厚腻,质紫,脉细软。
胃镜检查示:低酸性胃炎、十二指肠憩室;有乳腺增生史,肝囊肿病史。
中医诊断:胃痛(中虚气滞,痰瘀互结),失眠(中虚气滞,痰瘀互结,心肾不交);西医诊断:胃炎。
治法:补中行滞,化痰和瘀,交通心肾。
初诊处理:
①蒲公英30g,生黄芪30g,莪术10g,刺猬皮10g,川黄连2g,肉桂3g,姜半夏15g,生水蛭6g,甘松10g,鸡内金10g,徐长卿15g,凤凰衣8g,生谷芽、生麦芽各30g,豆蔻5g(后下),甘草6g,乌梅8g,北秫米15g。14剂。
②扶正消瘤散30g,每次2g,每日3次,口服。
③通便胶囊,每粒0.3g,每晚服1次,每次服0.9g。
④清淡饮食。
二诊:患者服药后脘胀满较前减轻,无嗳气反酸,无胃痛,口干,但因出现全身红疹,伴瘙痒,灼热感,故自行停药,停药后红疹渐退,瘙痒、灼热感亦减,目前红疹只集中于右上臂内侧,遇热痒甚。服“通便胶囊”后大便如稀水样,故也停服,目前大便仍秘,3~4日一行,纳可,眠欠安,整夜不眠。小便黄中量,苔淡黄薄腻,脉细。守原法继治。
处理:
①上方去生水蛭,加地肤子30g,白鲜皮30g。11剂。
②暂停扶正消瘤散,如无反应再加服之。
三诊:患者觉服药后胃脘饱胀感明显减轻,唯服药后全身泛发红疹,瘙痒灼热感明显,并出现口唇红肿,遂自行停药,红疹渐消退,口干口苦,眠改善明显,纳可,大便已正常,小便自调,苔白腻,质紫,脉细小弦。
处理:
①初诊方去刺猬皮、生水蛭,加紫丹参30g。14剂。
②新协定5号,每次3g,每日2次,口服。
四诊:患者诉胃脘饱胀感再次出现,尤以进食后明显,自觉剑突下胸闷,深呼吸后好转,怯冷喜暖,仍有口干,身上红疹瘙痒已释,口唇红肿已释,眠佳,服通便胶囊后大便每日一次,但偏干,停药后大便复又3日一行。纳眠可,二便调,苔薄白,质淡紫,脉细小弦。
处理:
①上方加当归12g,淫,羊藿15g,蜂房15g。30剂。
②通便胶囊,每粒0.3g,每晚服1次,每次服0.9g。
③扶正消瘤散30g,每次2g,每日3次,口服。
④清淡饮食。
五诊:患者面色红润,精神亦振,纳谷香,药后胃脘饱胀感仍有,进油腻之食则脘腹胀加重,剑突下胸闷感改善但未已,服扶正消瘤丸后再发红疹、瘙痒,停药后好转,伴脱屑。怯冷得温则舒,眠佳,二便调,苔薄白微腻,质紫,脉细小弦。
药既合拍,守上处理:
①蒲公英30g,生黄芪30g,莪术10g,川黄连2g,肉桂3g,姜半夏15g,甘松10g,鸡内金10g,徐长卿15g,凤凰衣8g,生谷芽、生麦芽各30g,豆蔻5g(后下),北秫米15g,乌梅8g,紫丹参30g,当归12g,淫羊藿15g,甘草6g;30剂。
②通便胶囊,每粒0.3g,每晚服1次,每次服0.9g。
③清淡饮食。
六诊:患者药后脘胀,剑突下胸闷感,通便胶囊服后大便日行一次,停药后同前,干结难出,如羊屎状。2011年12月21日因事务烦恼停服我院中药至今。刻下:进食油腻荤腥后脘胀加重,畏寒怯冷,夜眠佳。当地B超:乳腺增生较前未见增大,肝囊肿较前略有增大。苔白薄腻,质紫,脉细小弦。续当原法出入。
处理:
①上方加金钱草30g,广郁金20g,桃仁15g,苍术、白术各10g,川桂枝10g,细辛3g,熟附片10g,干姜3g。30剂。
②通便胶囊 每粒0.3g,每晚服1次,每次服0.9g。
③扶正消瘤散30g,每次2g,每日3次,口服。
④清淡饮食。
七诊:患者症情稳定,不食油腻荤腥则无脘胀,怯冷亦有缓解,纳可眠安,口干,饮后缓解,大便日行一次,成形,小便尚调,苔薄白根微腻,质紫,脉细小弦。
处理:
①上方加川石斛15g,生黄芪改为80g。30剂。
②,每粒0.3g,每晚服1次,每次服0.9g。
③扶正消瘤散30g,每次2g,每日3次,口服。
④清淡饮食。
随访:复因事务繁忙,间中停药。
按语:朱师辨治慢性胃炎从“久病多虚”“久病多瘀”考虑,虚实兼顾,理气不耗阴、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在此思想指导下创制的“胃安散”对于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诊治思路】
本案例为老年女性,病起1年多,胃脘饱胀,空腹及进食后明显,伴微痛,消瘦明显,眠差甚至彻夜难眠,便秘,苔白厚腻,质紫,脉细软。
朱师考虑中虚气滞、痰瘀互结所致胃痛及失眠,立“补中行滞,化痰和瘀,交通心肾”为法。以“胃安散”为基础方加减,方中蒲公英、生黄芪、莪术、刺猬皮、鸡内金、徐长卿、凤凰衣、生谷芽、生麦芽等益气护胃、养阴生津,乌梅、川黄连、肉桂,合半夏秫米汤以开中焦之滞、引心火下以温肾水,水火既济,则心神得安;更以甘松温中焦,生水蛭活血止痛,扶正消瘤散扶正。
药服14剂,患者脘胀满减、胃痛止,无嗳气反酸,口干,大便仍秘,3~4日一行,因出现全身红疹,瘙痒,灼热感自行停药。考虑为水蛭过敏所致,故去之,并加地肤子、白鲜皮以清利止痒。药后患者胃脘饱胀感进一步减轻,但再次出现红疹、瘙痒灼热,并出现口唇红肿。
结合二诊时亦出现类似情况,不排除虫类药过敏引起,遂去全部虫类药,并加紫丹参以凉血解毒。患者虽过敏已除,然胃脘饱胀感再次出现,考虑与患者体质虚寒关系较大,原方加强补肝肾、益肾阳处理后,患者症情明显改善,面色红润,纳谷香,剑突下胸闷感较前改善但未已,进食油腻食物则脘腹胀加重。
继续守方案予加强温肝肾、散寒处理,虽后来患者因事务繁忙反复停服中药,然病情基本稳定,随访情况尚可。
【跟诊体会】
朱师辨治疑难病,强调辨证明确,切中病机,切忌见病治病。在朱师临证中绝少见到一病而变用多方的情况,治疗痹证、肿瘤如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亦如此。笔者已在多篇案例提及。
多个案例中,朱师辨治失眠多用半夏配夏枯草、秫米等引起笔者兴趣。
半夏能治失眠首见于《灵枢•邪客》“不眠”指胃中有邪,阳跷脉盛,卫气行于阳而不交于阴者。那么,为什么胃中有邪会导致阳跷脉盛、卫气行于阳而不交于阴、进而出现失眠呢?盖气血在体内运行多因素作用,关键是中焦戊己土斡旋有力,若中土不足,土不伏火,相火上扰君火,而出现不寐。此种失眠治疗要从厚土伏火、促阳明以降着手。半夏者生于夏之半半,为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时,其开结散滞之用,能引阳入阴,秫米味甘入中土、厚土而伏火,故此治疗失眠常以两药相伍。朱师多以半夏配伍夏枯草,认为夏枯草能清泻郁火,半夏能交通阴阳,两药合用,而治郁火内扰,阳不交阴之候。朱师指出,久治不愈而苔垢腻者,用量宜15~20g,而且生者尤良。
笔者后来看黄煌教授治疗失眠重用半夏安神,认为适用半夏体质的患者大多营养状况较好,目睛有光彩,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黯,或有浮肿貌,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以肥胖者居多;主诉较多而怪异,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容易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厚,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等,则“浊腻壅堵”似为半夏主证,也证明了半夏为浊化祛痰、开结散滞之功。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朱良春疑难杂症辨治薪传实录》,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陈党红。编辑整理。】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