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中穴,应手疗疾
《标幽赋》载有“高皇帝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后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躄足而立行”之说。
可见针灸作为中医治疗急症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在疼痛、晕厥、高热、抽搐、癫痫发作等急性病的治疗中,郭耀康临床每遇急性病症,发挥针灸优势,往往一针中穴,应手疗急。兹举几例,以飨读者。
病例1 张某,女,38岁,1990年8月6日。家人代述,因盖房的宅基地问题与邻居争吵后,出现狂躁,奔走乱骂,不思饮食已三日。患者平卧于炕上,嘴里喋喋不休,家人按住四肢,听其病史,诊其脉,即取人中针之,患者随即长叹一声,停止说话,进入睡眠状态。又加针一侧太冲,留针10分钟。嘱咐家人,第二天起来后,要少量饮食易消化的食物。第二天家人来告,患者已好。
此患者乃因恼怒而使气机逆乱,肝气上扰神明,阴阳不得接续而成。人中为任督二脉交接之处,针之有接续阴阳经气的作用,故下针后,患者长出气表示阴阳得交,逆乱得除。再加太冲穴以平逆气。此乃中病即止。因患者三日未进食,脾胃之气已伤,少量饮食,以防食滞中焦,变生他病。
病例2 王某,女,29岁。因与丈夫吵架,突发四肢拘挛,口噤不开,来本院急诊科就诊。因施治无方,邀郭耀康会诊治疗。患者双眼紧闭,全身拘挛成团,无高烧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即针人中、后溪透合谷,患者双手拘挛缓解,但神志及其他症状缓解不明显。就改针巨阙,用捻转手法,患者四肢拘挛缓解,双眼睁开,神志好转,当晚即回家调养。
此病同样因恼怒而发,而针人中效果不明显,因其逆乱之气,未及阴阳,只是蒙蔽心窍所致。故针心之募穴巨阙,病能应手而瘥。从这两例患者的选穴和治疗效果,就能体会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深刻含义。
病例3 滕某,男,41岁。胃痛难忍两小时。患者午饭后不慎着凉,胃脘部疼痛难忍,来时双手捂腹,不能直腰行走,面容痛苦,口有酒气,无恶心、呕吐等症。当属寒邪直中胃腑,寒凝气滞而成。故针中脘、双侧足三里。留针不到5分钟时,患者自感恶心欲吐,即起针。吐后疼痛大减。嘱其注意保暖饮食即可。
本病为寒邪直中胃腑,胃失和降,食停中脘所致。中脘为胃之募穴,正当胃部,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二穴相配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功效。针后气机升降正常,胃气恢复,因此不化之食得以外出,以免留而为害,故患者有恶心、呕吐之症。从此病例可以看出,虽有清升降浊之说,但应临证变通,因势利导,其邪在上者,引而越之;使邪从吐而解。
此外,郭耀康临床擅用“极泉上穴”治疗肩臂痛。极泉上穴位于腋窝横纹上2寸,取时让患者仰卧,患肢稍向内2分许即是穴。
针时用3寸毫针迅速入皮下后,以捻转手法进针,达2寸至2寸半时,停止捻转,行轻慢提插手法,待有触电样感觉沿上臂放射至五指时是为到达治疗目的的现象。并留针30~50分钟,中间行针一次。如患者没有感觉,须将针稍向四周轻微提插深刺,以达上述感觉位置。治疗时,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重加曲池;臂膊疼痛加肩髃、手三里、外关;肩胛背部疼痛加天宗、肩外俞、曲垣、肩贞等。
王某,男,46岁,干部,初诊1988年8月3日。患者自述,5月初曾因劳动汗出之后脱衣不慎受风,右上肢发生疼痛,经治疗休息稍觉好转,但未见大效,现在搬举重物,遇阴雨天仍疼痛较剧,不能高举,上举时肩峰区疼痛剧烈,不能外展,呈持续性疼痛,夜重昼轻。
局部检查不红不肿,肩峰区触之压痛,呈痛苦面容,舌苔薄白,脉浮紧。脉证合参,本病属风寒侵袭经络所致。治宜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取穴:主穴极泉上穴。配穴:肩髃、曲池。手法同上述。留针30~50分钟,中间行针一次。5日复诊,自述疼痛大减,右臂已能上举,但微疼痛,其他未见变化,继针上述手法同前。9日又针极泉上穴一次。13日复诊,自述疼痛消失,右臂已能高举,只有肩胛部微酸。前后共治4次,症状全部消失而告痊愈。
【本文选自王文德主编的《九针专家治疗精华集》,点击可查看该书详情】
相关阅读:古九针造福华夏,新九针独秀杏林:师怀堂“新九针”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