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金匮要略》
还有一种,我们前面说,这个咽燥但欲漱水不欲饮,也有渴的,这是瘀血证。
这一段讲这个,病人像一般发热一样,“如热状”,人就像发热,烦而满,口也干燥,也真渴,那么这似乎有里热的样子,但是“其脉反不热”,那么没有滑数这种脉,“此为阴伏”,这也是一个瘀血症。
这在《伤寒论》上有,这个病发热十余日,脉浮数者,可下之。
要是真正里热,脉也不浮,所以脉浮数,像在表似的,但是说明里热不去。
这一段主要是在瘀血了,这可以下,但是先没拿祛瘀血的药物来下,用承气汤了,但是下之不解,他说合热消谷善饥呀,这个是实证也有瘀血证,那是又一段。
那么这第一段呢,他说口干而渴,也烦,也觉满,这个满就像上面说的腹不满,自己觉得满一个意思,那么这个的情形想有里热,像是阳明内热的样子,但是没有那个脉,不大不滑不数,这是热伏于阴中。
阴就是指阴血说的,是瘀血,这也是瘀血的证候,瘀血的证候反映的并不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
“当下之”,下尽瘀血,热也没有了,瘀血也出了。
那么这以上都是讲的原则的东西,他有这个惊悸、衄血、下血、吐血,以至于瘀血,或者讲其脉,或者讲其证,那么底下呢,就应该具体治疗了。
头一段就不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