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医门父子、两代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管氏针灸经验集》

医门父子、两代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管氏针灸经验集》针灸名家管正斋先生

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擅长经络辨证,系统整理和完善了经络辨证理论。

管正斋先生创立了“管氏针刺手法”,包括管氏下针十法,管氏乾坤刺法,管氏初级补泻手法,管氏高级补泻手法,管氏特殊补泻手法等,完善和丰富了针刺手法理论;在学术思想与操作技巧上,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管正斋先生对针灸配穴研究精深,他系统阐发了针灸配穴理论,总结并发展了历代针灸配穴法,使之针灸配穴处方学系统化和规范化,对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古典时间医学,深有研究,造诣高深,绘制的五环子午流注环周图,填充了徐氏子午流注纳甲法中的闭穴,使子午流注针法更臻完善。

管正斋先生发展和创立了舌针疗法、过梁针疗法等特殊针法,使一些疑难痼症着手回春,提高了临床疗效,丰富了针灸学的内容,为弘扬中医学术,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主要章节

经络辨证经验
管氏针刺手法
管氏经验穴
针灸配穴处方学
特殊针法经验
子午流注
灵龟八法
管氏热针疗法
管氏蜂针经穴疗法

精彩内容抢先读管氏针刺手法
管氏针刺手法遵循《内经》、《难经》的针刺手法理论;在补泻手法操作方面,主要吸取了《针灸大成》杨氏手法特点,并融汇了日本代田文誌、长滨善夫等针灸学者的手法技巧,形成了从学术理论到临床操作均独具特色的针灸学术流派和管氏针刺手法体系。

管氏下针十法
“下针十法”进、退、捻、留、捣、弹、搓、努、盘、飞,是管氏针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明代高武的“神针八法”(安神定志、按穴进针为一法,龙虎交战为二法,随咳进针为三法,行针催气为四法,凤凰展翅为五法,饿马摇铃为六法,晕针热汤服之为七法,消除滞针为八法);亦有别于杨继洲的“下手八法”(揣、爪、搓、弹、摇、扪、循、捻)。“下针十法”精辟概括了管氏针刺基本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进:医患均应定息,审定穴位,以爪切之,选穴准确,进皮贵速;进针后,按其补泻,慢进或快进。

2.退:分三部按部缓退或捻转提针;亦可按其补泻疾退或徐退。

3.捻:大指向前捻针,食指向后,左转为补;大指向后捻针,食指向前,右转为泻。轻度捻转行针,有候气、催气、行气作用。

4.留:留就是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让其停留一定时间后出针。一般分为“静留针法”(静留以待气至);“动留针法”(行针后复留针);“提留针法”(由深至浅,留后出针)。

5.捣:针刺达穴内一定深度后,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使针尖原位上下小幅度提插和旋转。捣时应以腕关节的震颤为主,犹似雀啄食般快速进退。捣法主要用以催气、行气,有加强针感,使气留针下不去的作用。

6-10.略

管氏乾坤刺法
管老引用宋邵康节所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此天地之数也。天本为乾,地本为坤”。故将单针透刺法、两针傍刺法、三针齐刺法、四针恢刺法、五针扬刺法及多针连刺法六种针刺方法归纳为“乾坤刺法”。

管氏高级补泻手法
管氏高级补泻手法,主要包括:“太极纯真补泻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四法”(又称通关接气大段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以及“两仪生化六法”: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龙虎交战、子午捣臼、龙虎升降、凤凰展翅等。

管遵惠教授

全国第二、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
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室负责人

【本文转自岐黄学术,内容选自《管氏针灸经验集》(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管遵惠。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