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小常识——经脉图的由来作者/黄龙祥 黄幼民编辑/李剑光 樊怡欣
【】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扁鹊心书》),马王堆、张家山汉墓出土的针灸文献均为经脉文献,经脉学说在针灸学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宋代还出现了经脉图的专书——杨介《环中图》。然而当代,经脉图,特别是络脉图的研究渐渐式微,迄今没有标准络脉图,没有公开出版的经脉、络脉挂图,今人甚至已经不识何为经脉图,以至于长期以来将经穴图、经脉经穴图误认为经脉图。
-经脉图
早期经脉文献称“脉书”,宋以前经络图多称“脉图”;宋代明确称作“经络图”,又称作“环中图”。
宋以前经脉图,现可考知的有:六朝时期《产经》十脉图、北宋王惟一“十二经脉气穴经络图”、杨介《环中图》、朱肱《内外二景图》、《活人书经络图》及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十二脉图等六种。
宋代经络图多在杨介《环中图》基础上演化,元明未见有典型的十二经脉图。
下图依次为六朝《产经》十脉图、宋代十二经脉气穴经络图、宋代《环中图》(选)、宋本《活人书•经络图》和金代《子午流注针经》。
经穴图
腧穴图,古称“明堂图”,出现的年代很早,其中将归属于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用同一条线连接起来的图称作“经穴图”,即在腧穴图上用十四条线(十二经,加上任脉、督脉)连接周身经穴。虽然唐代以前的“明堂图”上也有以经脉线连接腧穴者,但多限于四肢部。真正意义上的“经穴图”只能出现于经穴归经成型之后。已知,唐代杨上善首次完成对《黄帝明堂经》全部349穴的归经,但此次腧穴归经没有对后来的腧穴归经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当时也没有绘制相应的“经穴图”。从现有史料看,明堂图中最早将所有腧穴按经连接者系北宋石藏用所绘之铜人图。此图已佚,但从源于此图的明成化史素重修铜人图来看,其十四经穴连接方式与元代《十四经发挥》经穴图有较大的不同。传世最早的经穴图是元代《金兰循经》一书后附之四幅“明堂图”。此图现有多种明、清传本存世。
下图为清代嘉庆版“明堂图”。
经脉经穴图
元代滑伯仁发挥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绘制十四经穴图时,加入部分经脉循行的文字,后又经明代高武等人的推演,掺入更多的经脉内容,遂使经穴图与经脉图杂合为一。此套图大行于世,流传极广,真正的经脉图则隐而不彰。以至于后人,常常将经脉图与经穴图混为一谈,例如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即以高武《针灸聚英》十四经穴图注解《灵枢经脉》之十二经脉;《灵枢经脉翼》则用《十四经发挥》经穴图注解《灵枢》经脉;清代黄谷彩绘十四经穴图册名曰“明堂经络图册”等。这在学术上,特别是经络理论的现代研究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至清政府主编规范医学教本《医宗金鉴》时,将久已混杂的经穴、经脉图重新分离,重绘“经穴图”、“经脉图”并列对照,以示其异同。
下图分别为《医宗金鉴》肺经循行图和肺经穴图(选)。
奇经八脉图
清乾隆《医宗金鉴》不仅绘制了全部十二幅经脉图,而且首次编绘了奇经八脉图,之后陈惠畴编《经脉图考》,又重绘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图。需要指出的是,奇经八脉循行路线中有相当一部分系根据交会穴直接连接而成,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经络图。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奇经八脉理论体系的形成较晚,相关八脉的循行描述,或略而不详,或诸说不一,尤其是对于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传世古代文献始终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
下图是《医宗金鉴》任脉循行图和《经脉图考》任脉循行图。
络脉图
十五络脉皆起于诊络处,同时又是络脉病候的刺络处,故后来便演变为固定的腧穴——络穴,从中国第一部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所记载的相关络穴可以看出,其直接来自十五个诊络、刺络处,其名称也与相应的十五络脉名完全相同。
从《灵枢经脉》关于十五络脉的描述,可以看出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十五络中之阳络除手少阳外,均不入内脏,而上络头面形脏,这与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足臂十一脉》经脉循行特点完全相同。其二,阴络中足少阴络不入肾而“上走于心包”;足厥阴络不入肝而“结于茎”(这与马王堆两种《十一脉》中厥阴脉循行特点完全相同)。其三,手少阳、厥阴络不相互“别走”,这提示:这两条络脉至少有一条很可能是后来增加的,因而与其他络脉的体例明显不同;足厥阴络病候只有男子病候,尚未出现相应的女子病候。这些都提示络脉学说采用了比传世本《灵枢经脉》更早的经脉学说,对于考察经脉学说的演变有重要价值。
既然,络脉学说是与经脉学说相平行的一种独立的学说,为何没有受到同样的重视,以至于在古代针灸文献中不见十五络脉图?主要是因为,络脉的循行与病候内容,大多已经被整合到《灵枢经脉》十二经脉中,而且最晚在六朝时期,络穴就已经被归属于相应的经脉,这样一来,络脉学说,从理论上、临床上都失去了独立性。
宋代是经脉图与经穴图盛衰的一个分水岭。现行的十四经穴分类成型于宋代《圣济总录》,盛行于元代《十四经发挥》,由此经穴图大行于世而经脉学说多附丽于经穴图中,以经穴经脉图的形式出现。至于没有专属腧穴的奇经八脉以及络脉,则更不被重视。
【本文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解针灸经络速查手册》,作者为黄龙祥、黄幼民,编辑整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想订阅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编辑部定期推送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账号—关注,或者扫描二维码,抑或搜索。欢迎转发和留言,您的每次分享和反馈都是对我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