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语“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后面的,却少有人知!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来越明白:争争吵吵,不如修身。
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句俗语“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间百姓对于修身的高度总结。
这句俗语后面还有更经典的5个字,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1四十不多欲
这句俗语是想告诫我们,人过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则便会伤害身体。
在古代,四十岁被叫做“不惑之年”。
据统计,汉代百姓平均寿命22岁,唐代27岁,清代33岁,直到民国时期也才35岁左右。即便是养尊处优的皇帝,平均寿命也不过四十岁左右。
因此对于古人来说,四十岁以后,是人生倒计时的开始。
而所谓“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了四十岁,就该考虑收心,淡化欲望了。金钱、权势、荣誉、美色固然吸引人,但也到了该放下的时候了。
毕竟,雄心是主观的,而身体是否支撑得起是客观的。
正如古人所说:“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人到了四十岁,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从养生保健作为出发点考虑的话,也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作为现代人,刚刚进入不惑之年,正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更要保重好身体!
2五十不多情
这句俗语是要告诫我们,人过五十要学会知天命,不要太情绪化,该放下的就放下吧。
在中医理论上,有“抑郁成疾”的说法。意思是压抑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会导致疾病缠身甚至影响寿命。
西医理论上,也认为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调控,会导致人体激素混乱,进而诱发一系列疾病。
有位老先生,常常去家附近的一所报刊亭去买报纸,在接过报纸后总会顺口说上一句“谢谢”,可是报刊亭的老板总是无动于衷,永远保持着一副冷漠、傲慢的样子。
邻居看不过去,就问老先生:“他的态度那样不好,为什么还总在这里买报纸呢?不如去别的地方呀。”
老先生笑着回答:“为了与他赌气去其他地方买,我要多绕一圈,太过麻烦;再说了,没有礼貌是他的问题,我何必为了他让自己也心情不好呢?”
那些只需一句话就能够解决的事情,一转身就能过去的事情,又何必要让自己气上一整天呢?
遇到糟心的小事,扭过头忘了便是,耿耿于怀,只会为自己徒增负累。
就像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所谓“五十不多情”,便是说人到五十岁,身体机能处于衰落的状态,如果还因为生活琐事而导致情绪波动、心态大起大落的话,对寿命也会产生巨大危害。
很多老年人因为生气、愤怒等刺激因素,出现病危状况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人到了五十岁,就该学会看开一切,不要让情绪方面的事情干扰自己的日常生活。
3六十不多食
最后这5个字,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长寿方。
这句俗语意思很简单:人活到六十,不仅要保证心态平和,日常饮食也要格外注意。
人到了六十岁,消化系统会出现一系列的老化和衰退。这时候,如果不注意饮食方面的节制,很可能导致肠胃系统出现紊乱。
而肠胃系统如果出现紊乱,就会干扰和破坏人体的营养吸收,这样下去,最终会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损耗。
所以,只有积极控制饮食,才能健康长寿。
因此,到了六十岁,要学会控制饮食。“有钱难买老来瘦”这句话,大意上也差不多如此。
老祖宗的智慧实在令人钦佩,总结的一些经验和道理,至今依然让人受益匪浅。
其实不论是“四十不多欲”,还是“五十不多情”,或者“六十不多食”,其本质上都是考核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掌管者,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类有“理性”。
所谓理性,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控制。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不知道节制欲望的人,必然会被欲望反噬。
现代疑难重症及慢性疾病的克星
——中医扶阳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大多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扶阳学派第四代传人彭重善先生在临床中就指出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的发病原因都是由于寒气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李可老先生还讲解了相关扶阳学说的运用。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阳气亏虚、万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过度贪凉饮冷、无节制熬夜、营养不均衡、缺少体力活动等,都会造成阳气内虚。而抗菌素、激素的滥用,不辨证的清热滋阴、泻火通便,使本来阳虚的身体雪上加霜。也有很多亚健康的年轻人在未病倒之前都不以为然。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爆发时,才追悔莫及,病来如山倒时,才会醒悟。
扶阳派医家对于千变万化的病证,都主张扶阳,因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救治危重病证,更要重视回阳救逆,因为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都强调以“四逆法”收工,因为“阳气虚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扶阳学派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扶阳药物为特色,在临床上扶阳派的医家多能大胆使用此类药,屡起沉疴,让世人折服。
扶阳学派,护阳扶正,见识卓绝,回阳救逆,闻名于世;200年传承,代代相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