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本草】传统文化视野下的“附子”

【本草】传统文化视野下的“附子”

本刊特色栏目长期征稿。

文/朱 耀,孙志斌,王 寅‖来源:

附子在我国古代是十分常用的药物,历朝历代的医家在实践当中积攒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擅于运用附子的名家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先辈们留给我们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文化遗产。这些财富不仅值得我们去继承,而且对传统医药文化的发扬光大还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附子在我国作为药物运用的历史悠久,其加工炮制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附子的文化属性理当属于医药文化范畴。附子的文化学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医药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传统医药文化背景下的主体研究、附子的民俗文化研究、道地药材的地域文化研究以及川滇地区善用附子的历史渊源。

1 传统医药文化背景下的附子

名称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乌头、附子、天雄三者异名同种,种附子于地中,若当年旁生子根,子根便称之为附子,原种的附子成为乌头;种植之后未生旁根,只有原种根长大的称之为天雄。故附子之名源于乌头之附根。

药性
药物的药性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传统医药文化的角度研究附子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石。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其言“主治风寒咳逆,邪气,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本草经疏》云“附子得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佐人参兼肉桂,五味子,则补命门相火不足,回阳有神,得人参,肉桂,治元气虚人,暴寒之气入腹,腹痛作泻,完谷不化,小水不禁,佐白术,为除寒湿之圣药,得人参,橘皮,主久痛呕哕,反胃,虚而无热者良。”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于此药的运用也有很多精辟的阐述。而附子的药性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辛、温、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炮制及历史沿革
药物的炮制是中医药文化里特有的组成部分。而附子的炮制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汉朝时就有记载,如《金匮玉函经》中的制法为“去黑皮,刀刲取其白者”。唐朝以后,附子的炮制方法增加了“黑赤豆制”“蜜炙”“煨炙”“姜制”“醋制”“盐制”“甘草汤制”“童便制”等等,这些制法都大大的减轻了附子的毒副作用。现代附子炮制后的主要分类为盐附子、黑附片以及白附片,因附子有毒,通过炮制可减其毒性,不同的炮制方法还可增加其疗效。如盐附子,其补肾阳的效果优于其他几种炮制方法的附子,因其咸能入肾。

2 附子的民俗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普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附子的产地以四川最为地道,所以也叫附子为川附子。四川江油为我国现在附子的主要产地。《蜀典》是张澍在蜀期间著述的有关四川地方文化屈指可数的几种典籍之一。其中亦有对附子的记载,如卷五《故事类八子》记载“绵州诸邑各有所出,谓之八子:巴西纱子,魏城扇子,罗江犬子,神泉榛子,彰明附子,龙安杏子,盐泉丝子,石泉猴子。”宋朝杨天惠的《彰明附子记》里主要记述了当时彰明(今为江油彰明镇)的种植与附子分级。江油作为附子之乡,当地亦有食附子的习惯,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附子炖狗肉食用,用于温阳驱寒。陕西周至县也是附子的产地之一,当地每年秋冬季节很多人都将附子做成食物使用。当地的老人们有种说法,“附子长吃令身体强壮,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连续吃过百日,身上连虱子都不生,故人多喜使用。”当地更有小吃名叫“甜乌药”。沿街叫卖,男女老幼亦都爱食用。这些附子使用的方法,来自于民间,来源于先人们的代代传承。这里蕴含古代人民运用药物经验以及其中的民风民俗。

3 道地附子的地域文化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差异明显,进而形成了特有的中医药地域文化,附子主要产于四川,四川江油是附子的道地主产区,其中又以江油河西地区产量最大。《本经逢原》指出,陕西也是附子的主产区,但质量不及四川江油附子好。《药物出产辩》谓:“附子和川乌头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由此可见,自古江油是附子的唯一道地产区[1]。《易经》中从方位上来讲,坤属西南,而四川地属我国西南,江油位于四川西北,西北主乾,乾为阳,坤主土,土能藏火,更好地把阳藏于附子之中。另一方面,江油的土地为含水分较多的黑土,而附子乃至热之品,在这种水土条件下生长的附子,其中蕴含了坎离相济之意。附子的移苗与采收也是独特的,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认为附子“既禀地二之火气,兼得乎天之热气以生”,当地根据附子种苗生长期喜凉爽,怕高温,有一定的耐寒性的特点,在冬至前几日进行移苗,中医认为此节气处于一阳生,一阳来复之际,处于阳气初生阶段,而相对应植物生长发育情况来说,此时移苗,幼苗发育整齐,块根生长快。个头大,易于成活;而根据块根生育期喜温润环境、怕干旱和高温多湿的习性,在夏至前几日进行采收。中医认为此节气处于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之际,处于阳气旺盛阶段,对应植物生长发育情况,此时由于高温影响,子根发育渐次停止,正是子根最为肥大的时候,适宜采收[2]。因此有世界附子在中国,中国附子在江油一说。

4 川滇地区善用附子的历史渊源
附子在中国各地区使用情况有很大不同。四川、云南一带的中医比较敢用附子,而北方和沿海地区的中医则不尽然,一般只敢用3 g,最多不超过10 g。并认为附子有毒副作用,中国药典规定用量为3~15 g。但川滇地区在具体治疗中远远超过这个“规定”,特别是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吴附子”——吴佩衡先生最多时甚至达到了800 g[3],而且对病人都很有效,从未造成不良案例。这原因很多,从地域环境上讲,四川地区气候湿润,这一地区人们易感受湿邪;云南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多变,全天温差较大,有一日四季之说。所以这一地区的人易感受寒邪。在综合临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需要及该地区特殊地域环境等因素而拟定附子的有效剂量,因病大而致药大。吴佩衡先生对于附子的煎煮亦有心得,他认为:附子不在“制透”,而在“煮透”,服用前必先尝至不麻口方能服用[4]。从历史原因上来讲,吴佩衡先生曾有这样的看法:中国沿海、北方地区自古达官贵人居多,故当地中医们担心得罪不起,在下药方面非常小心,剂量使用都非常保守,而给皇帝治病的太医们就更不用说了,稍有不慎就会换来满门抄斩。因此那些地区就出现“只能治小病,不敢治大病”的情况,这也是皇帝们的病总是不能彻底治愈,寿命不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较以前的西南地区而言,经济相对贫困,百姓生活质量较低,当然也就给了中医们大展身手的机会。北方和沿海地区的中医属于“官家派”,而西南地区的中医属于“民间派”,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水平高低,而在于胆识的大小。所以,川滇一带擅用附子的名医辈出,如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卢铸之等人。当然,大量运用附子必须建立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不能乱用、滥用。

5 附子王与扶阳思想
说到“附子”等词就不能不提到中医的扶阳思想。中医扶阳思想自古已有,早在《素问》中就认为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阳气充沛则可内实五脏,外卫体表。“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先生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他认为:“人身为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5]。”郑氏谙熟阴阳八卦、坎离水火、心肾交济之理[5],而云南省的名老中医有“附子王”之誉的吴佩衡先生宗郑氏之说,特别重视阳气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及先天心肾和后天脾胃之相互关系[5]。的确,附子作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能温通心肾脾胃,能力挽阳虚阴寒颓势。故吴老用药强调温肾健脾,补火生土,先后天兼顾;强调扶阳为治伤寒之本,擅长使用附子,灵活运用四逆诸方起死回生,妙手回春。需要强调的是吴佩衡先生也不是“唯阳派”与“唯火论”者,他精辨寒热,认证准确,忠实地践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和法则,可以说,吴佩衡先生既是一位扶阳学派的大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中医学家与教育家。

6 结 语
时代在发展,中医在这样历史过程中也被现代化,它的传统性与现代化的碰撞还将继续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药,期望着能在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层面上使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对于附子这味有特点有个性的药物而言,讲授它的相关文化知识能减轻人们与附子的距离感,从而正确地认识附子,避免乱用附子,才能对适合使用它的那一部分人群的健康生活起到有益的帮助。

END

参考文献
[1] 王岚,崔永亮,丁建,等.四川附子的道地性与道地性迁移[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0):1232-1234.
[2] 陈彦琳,杜杰,梁焕,等.道地药材附子炮制加工规范化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09,11(7):42-44.
[3] 吴佩衡,吴生元,吴元坤.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5.
[4] 马逢升,傅赛模,吴元坤.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诞辰100周年纪念专集[M].昆明:云南省新闻出版局.1990:84.
[5] 吕光荣,马逢升,彭泉.云南中医学院五十周年校庆老教授学术论文选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3.

(收稿日期:2014-12-24)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朱 耀,孙志斌,王 寅.传统文化视野下的“附子”[J].,2015,21(11):4-6.



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200-400元稿酬。稿件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建议图文并茂。

凡是被肿瘤专题栏目采录的稿件,属国家级课题者给予600元的稿酬,省级课题300元稿酬,将在3-6个月内发表(上述措施综述文章例外)。

简介
About Us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