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费利克思•曼恩与“西医针灸”的发源
中国针灸的海外传播可追溯至公元6世纪前后,迄今已有1500年。据史料记载,针灸最晚在17世纪直接或间接传入英国。英国本土针灸流派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称为中国古代传统针灸的沃斯里(JRWorsley)的“五行针灸流派”,以及JD van Buren的“天干地支针灸流派”;另一类是现代针灸流派,以费利克思曼恩(Felix Mann)的“西医针灸流派”为代表。
费利克思曼恩医生简介
费利克思曼恩医生(1931年4月10日至2014年10月2日),英国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费利克思曼恩获得医师资格不久,在斯特拉斯堡亲眼目睹针灸成功治疗了急性腹痛的朋友,从此对针灸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他曾于1955年在法国和德国学习中国传统针灸,之后学习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远赴中国大陆的北京、南京和上海学习中国传统针灸知识。3年后(1958年)费利克思曼恩回到英国开设了英国第一家针灸诊室,并在诊室里教授针灸课程,成为英国针灸诊所的创始人。他是西医针灸学会的创始人,并长期担任西医针灸学会的主席(1959—1980年),西医针灸学会于1964年创办了“英国针灸学院”,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仅有的两家针灸学院之一(另一家针灸学院为沃斯里创办的传统中国针灸学院),该学院主要从事西医师针灸技能培训。
费利克思曼恩经常参加国外的针灸学术活动,1963年,他第2次到中国学习和考察针灸[1]。他是第1位撰写综合性英语针灸教材的作者,先后出版了《针刺——古代中国的治疗艺术》(1962年)、《针刺术治疗疾病》(1963年)、《治疗多种疾病的针刺术》(1971年)、《针灸的科学面目》(1977年)、《针灸教材》(1987年)、《重塑针灸——古老医学的新理念》(1992年)等多部著作。1979年10月15日,中国大陆出版的《世界科学译刊》刊登了费利克思曼恩的《针刺——它的起源和哲学基础》一文,该文是《针刺——古代中国的治疗艺术》的第一章。1995年,费利克思曼恩获得了德国佩因奖。
费利克思曼恩早期的学术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医传统理论色彩,并且在《针刺——古代中国的治疗艺术》一书中为英国本土居民详细介绍了中医传统理论知识。但他后期逐步放弃传统中医理论,笔者认为这与他西医学博士的出身,以及英国本土居民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排斥和不理解有关。费利克思曼恩早期就已致力于将经络腧穴理论与西方现代医学相结合,但实验结果和临床观察始终不理想。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世界的针灸热潮促使大批英国本土居民涌入针灸的“神秘”领域,西方的主流医学界也开始对针灸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大批本土居民和现代医学研究者的介入,加剧了东西方文化以及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矛盾,费利克思曼恩最终舍弃中医传统理论,选择以神经生理学机制来指导针灸的临床治疗。他认为针灸的经络腧穴系统不存在,反对将针灸理论神秘化[2]。费利克思曼恩是英国第一位有医学学位的针灸医生,也是“正统”医生中研究针灸的主要代表人物。
费利克思曼恩所创办的西医针灸学会于1978年组织学会会员到中国实地考察,考察成员在征得学会成员同意后于1980年成立英国医学针灸学会(BMAS委员会)。1983年,BMAS委员会派代表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针灸科学大会,BMAS成为国际针灸与相关技术医学会(ICMART)的创始成员之一[3],并举办了3届世界针灸科学大会(1986年、1993年、2002年)。1984—1986年,BMAS与WHO在针灸标准化研究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参加了系列会议,BMAS在经络缩略语的规范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3]。此外,BMAS还积极参与针灸教学工作,专门成立了理事会指导委员会,负责颁发针灸执业资格证书和结业证书,目前学会已有近2500名会员。而费利克思曼恩也因否定经络腧穴的存在,以及新针灸理念的提出而成为西医针灸派的奠基人。
西医针灸流派简介
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和詹姆斯莱斯顿对针灸镇痛的报道为西方世界带来了针灸的“繁荣时代”,不仅有大批西方居民兴致勃勃地涌入针灸诊所接受治疗,更有不少“正统”医生投身针灸的学习和研究,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对中医传统理论无法理解,一度陷入混乱。费利克思曼恩在这个时期提出“经络不存在,穴位亦不存在”的观点,得到这批西方医师的赞同,对指导针灸临床的中医理论的文化隔阂促使他们开始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解释针灸,这意味着西医针灸的正式出现[4]。同一时期,现代医学史上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内源性阿片肽,以及针灸可以释放内啡肽[4],这个发现极大地促进了西医针灸派的发展,此后西医针灸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体系。可以说,西医针灸派是传统针灸面对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循证医学体系的一种适应性改变[5]。
费利克思曼恩创立的西医针灸流派,重视针灸治疗的实用性,将针灸当作一种临床疗效优越的替代医疗手段,其指导思想主要建立在海外研究人员对针灸机制的实验探索之上,以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代替了中医传统理论。费利克思曼恩认为神经系统就是针灸所使用的传输系统,重点提出了在针灸治疗中发挥主要效应的以下几种反射:皮肤-内脏反射,皮肤-皮肤反射,内脏-运动反射,内脏-内脏反射。他认为这4类反射囊括了临床针灸的大部分诊疗机制,除此之外,他还研究了皮节、肌节、骨节的分布区域、节间反射、局部效应和远端效应、分节性和全身性交感反应,这些都与针灸治疗密切相关。
在临床治疗上,西医针灸以刺激量为核心,从而在诊断上重视“敏感人”的辨别,“敏感人”的治疗量通常是普通病人的一半,甚至是1/10,因此需要格外留意,以免治疗过度加重病情。而在治疗上,西医针灸则发展出“微针刺”和“骨膜针刺”两种不同刺激量的针灸治疗方法,并且推广针灸在预防控制疾病方面的发展。微针刺是一种轻微刺激的针刺手法,病人只需要在一个或几个地方进行轻微的针刺,并且通常只需要少量的治疗。骨膜针刺的进针方式与普通针刺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在治疗过程中直到刺中骨膜才停止进针,并且以针尖“雀啄”骨膜。骨膜针刺对于“敏感人”来说刺激过于强烈,所以大多数只针对普通患者。“微针刺”重在轻刺激,“骨膜针刺”重在强刺激,二者共同的特点是刺激部位较少,通常仅刺激一个部位。此外,费利克思曼恩认为已发生明显病理学改变的疾病通常无法彻底治愈,因此致力于将针灸治疗运用于发病早期的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推广针灸在预防控制疾病方面的发展。
费利克思曼恩学术思想的前后转变
01费利克思曼恩早期的学术思想
费利克思曼恩早期的学术思想带有明显的传统中医色彩,在前文提及的《针刺——它的起源和哲学基础》一书中,他着重为西方读者介绍了针灸的中医传统理论,其中包含气、五行、脉诊、经络、腧穴等内容。费利克思曼恩早期已产生将经络腧穴与神经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理念,但并未否定经络腧穴的存在,而是试图在经络腧穴理论的基础上代入神经生理学理论来解释经络腧穴的作用机制,并且在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上反复验证。他强调腧穴的特异性,认为针刺任何穴位都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刺激,治疗穴位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穴位会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加重病情。
他认为针灸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法,还需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因素。在此阶段,费利克思曼恩深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并且期待“有朝一日科学将会承认:有比化学制品和物理能量相互作用更多的东西给予生命,并且能够用古代中国形而上学的‘力(forces)’的更现代同义语来刻画生死之间的差别[6]。”
2费利克思曼恩后期的学术思想
费利克思曼恩在70年代提出了与早期截然不同的观点,开始批判中医传统理论,以神经生理学取代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作用。他在《重塑针灸——古老医学的新理念》一书中质疑传统腧穴的存在,认为大多数疾病都会在相应或相邻的脊髓节段对应的皮肤部位出现压痛区域,皮肤和对应的内脏,内脏和内脏以及内脏和运动部位之间能通过不同的神经相互作用影响,这正是针灸诊疗的机制所在。他认为神经纤维对于外部的刺激,要么有反应,要么没有反应,没有质量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学者将针灸的作用机制归结于经络腧穴系统,是将问题复杂化、神秘化,中医传统针灸上不同的进针、运针手法对神经纤维的刺激基本上没有区别。在针灸的临床治疗方面,他认为应该有更便捷、有效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因此以刺激量为标准,提出了“微针刺”和“骨膜针刺”,将针灸治疗的实际操作简便化,便于英国本土居民接受。
结 语
笔者认为费利克思曼恩的西医针灸能在英国发展传播的原因至少有4个方面:(1)西方拥有悠久的汉学研究历史,西方汉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向西方民众传播着中国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医药文化也在这个时期开始传入欧洲,这为西医针灸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疑难病的增加、合成药的副作用、沉重的医疗费用等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出现,西方居民逐渐对西方现代医学产生不满,将视线转向顺势疗法与替代医学,西医针灸的出现正好符合西方居民的期待。(3)西方根深蒂固的“二元论”哲学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科技,使得西方本土的针灸学者难以理解“一元论”的传统中医理论,西医针灸依托于神经科学和生物科学,更容易让西方本土学习者接受和理解。(4)针灸的疗效显著,如胃肠不适、妇女痛经、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症等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且操作相对便捷,易于接受。
西医针灸的出现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环境下的一次合理“变异”,也是西方居民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对费利克思曼恩西医针灸的学术思想源流进行研究,有利于正视海外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环境下不同的演变模式,推动中医更好地传播。
参考文献
[1] 蔡捷恩.针灸疗法在英国[J].针灸临床杂志,1993,9(5):51-54.
[2] 吴继东,李玲玲.英国针灸教育发展概况[J].天津中医药,2014,31(9):570-572.
[3] Peter Baldry,翁小刚.英国医学针灸学会概况[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2):87-90.
[4] 高丽丽,陈波,郭义.西医针灸与中国针灸比较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407-2409.
[5] White A.Western medical acupuncture:a definition[J].Acupunct Med,2009,27(1):33-35.
[6] F.Mann,毛礼敦.针刺——它的起源和哲学基础[J].世界科学译刊,1979(10):52-54.
(收稿日期:2017-11-29 编辑:罗英姣)
下载APP
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作者:秦雨冬,戴翥,贺霆,吴永贵
改编自:初探费利克思•曼恩与“西医针灸”的发源
文字编辑:罗英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