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看《延禧攻略》 读叶天士经典

看《延禧攻略》 读叶天士经典

最近《延禧攻略》的热播,以一股清新脱俗的风格在一众清廷戏中脱颖而出。除了画面布局配色令人惊艳外,剧中人物也十分之出彩。网友们最喜爱的,除了腹黑爱吐槽的皇帝,黑莲花女主魏璎珞之外,恐怕就是有点萌萌哒的名医叶天士了。
剧中的叶天士,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延禧攻略》给叶天士塑造了一个有点萌萌哒形象,历史上的叶天士当然不是剧中那个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子呢?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历史中的叶天士,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便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不拘于门户之见,凡是医术好的,他都会去虚心求教,而且一点即通,一生拜了17位名师,不到三十岁就已声名远播。
他在温热病上颇有见地,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著有《临证指南医案》《温热论》等,被尊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大。
最后,小编邀您一起赏析一篇探讨研究叶大师经典的精彩论文

论叶天士“法宜益胃”与“战汗”的关系作者:孙艳红,盖沂超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在《温热论》第6条中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1]。”提出温病发病已久,温邪久留,既不外解,又未内传营血,而长期流连气分阶段时,“法宜益胃”,使之战汗透邪外达。然而,对于何谓“益胃”,叶氏并未明说。后世医家对此争议颇多。从条文分析,结合王孟英提出的“益胃者,在疏瀹其枢机,灌溉汤水,俾邪气松达,与汗偕行,则一战可以成功也”可知,叶氏“益胃”就是为了营造战汗局面,从而战而汗出,透邪外达。故笔者从温病战汗机理入手以探究“益胃”本义。
战汗的机理
01战汗以邪正相争为基础
战汗是一种汗出方式,也是一种祛邪方法[2],吴又可治疗“凡疫邪流于气分,解以战汗[3]。”叶天士以其治疗温病“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伤寒六书》曰:“战栗者,阴阳争战,故身为之摇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4]。”所以战汗的形成,首先要有邪正斗争的局面,以邪正相争为基础,《景岳全书伤寒典战汗》云“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则但汗出自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5]。”正实于内,邪不能与之争;正气大虚,邪亦不屑与之争。唯正气虽虚,但邪正相近,两者处于僵持状态之时,方能酝酿战汗。叶氏正是参透其中玄机,认识到“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因邪热炽盛,消烁津液,以致热盛津伤;既不从外而解,又不内传营血,说明邪热虽然嚣张,津液未至大伤,尚可与邪相争,邪正势均力敌,处于相持状态,因而“可冀其战汗透邪”。叶氏还提及“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可以“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更是说明能一战而解者,正气必不虚衰至极,仍能与邪抗争。

2战汗须打破僵局以激发
当邪正相争,势均力敌,长期处于僵持状态,正气亦难逐邪外出。《伤寒六书》曰“战者正气胜,故有得汗而解者”“正胜邪,得汗而解[4]”。唯有打破僵局,令正气微占上风,一旦正气振奋,发挥其防御之能,方有驱邪外出之势。故温病邪热流连气分,虽有邪正相争之基础,但因温邪侵袭,正气受损,气机郁滞,正气不能充分发挥其逐邪达外之能,亦未必能够战汗透邪。故须在战汗将发未发之际,适当助益正气,宣畅气机以配合机体,使正气奋起抗邪,正胜邪却,方能战汗以透邪。叶氏正是以“益胃”之法打破僵局,激发战汗,从而达到“邪从汗出”的目的。
3汗出是战汗透邪的关键
温病战汗透邪,战栗之后须有汗出,才能“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周澄之注释曰“邪虽在气,必以津浮之使出,故须邪与汗并,方能与汗俱出,亦须津能浮邪,始能邪与汗并也[6]”。如若无汗,即不能载邪外出。可见汗出是战汗透邪的关键。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7]”,吴鞠通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8]”。汗液是人体津液通过阳气蒸化,从汗孔达于体表而形成。由此可见,汗液形成,须具备充足津液以做汗源,充盛阳气以作动力,以及畅通的出汗门户。温病“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病程处于气分阶段,此时邪热炽盛,正邪剧争,消烁津液,以致热盛津伤;然而,热郁腠闭可致汗出无门,津液亏损可致汗出无源。若此时意欲战汗透邪,理应顾虑这两个方面。
“益胃”之义分析
从战汗机理以及汗之成因可知,叶氏“法宜益胃”旨在营造条件,以备战汗之机。反而推之,愚以为“益胃”之义应包含以下3个方面。

1清热养阴以破僵局
温病邪热流连气分,阴津与亢阳相争,势均力敌,此时须打破僵局,激发战汗,方可使邪热随汗透解。针对热炽津伤的局面,或养阴生津以壮正气,或寒凉清热以削邪势,都可改变邪正力量对比,打破僵局,激发战汗。因此,叶氏“益胃”,当是在战汗将发未发之际,稍稍使用轻清之品如金银花、连翘、竹叶、石膏、栀子等,或养阴生津之品如沙参、麦冬、芦根等,或两者兼用,改变邪正力量对比,打破僵局,配合机体聚集正气奋力抗邪,以发战汗。清代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说“尝见服大发汗药毫不得汗,而饮冷水得汗者。又有用下药得汗者,凉血活血得汗者,生津益气得汗者,种种不一[9]。”随证诸法,皆可改变邪正力量对比,打破僵局,激发战汗。
2甘寒生津以备汗源
汗出是战汗透邪的关键。汗之来源在津液,津液之主源在胃,如《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7]。”温病邪热流连气分,热邪炽盛,阳明受累,津液消灼,汗液乏源。若求汗解,当审津液盈亏,注重汗源充足。因此,叶氏“益胃”,当选用甘寒清养之品,如生地黄、麦冬、蔗浆、梨汁等,一益胃阴,一解胃热,恰如其分的助益胃气,使津液充盈,汗源得充,以备战汗。提出“益胃”,亦可见叶氏对汗源的重视。王孟英补充说“直待将战之时,始令多饮米汤,或白汤,以助作汗之源[10]”。
3宣畅气机以通汗门
温病邪热流连气分,久郁不解,气机不畅,腠理郁闭,可致汗出无门。欲作战汗,当宣展气机,以畅汗出之门户。在临证之时,须细察气机郁闭的症结所在,若热郁气机,可酌加桑叶、菊花、竹叶、淡豆豉等轻清宣透之品;若湿郁气机,可酌加花露、杏仁、厚朴、茯苓、藿香叶等宣气芳化之品;如里热凝滞,腑气不通,则须苦寒微下以通气机。诸如此类,随证变法,酌情选用恰当方药消除阻滞,宣展气机,从而使表气宣通,郁解津布,汗门畅通,邪从汗出。故而,王孟英解释“益胃者,在疏瀹其枢机……[10]”。
“益胃”之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叶氏益胃之法,应包含清热养阴以破僵局,甘寒生津以备汗源,宣畅气机以通汗门3个方面的考虑,从而营造条件,以备战汗之机。并且这3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的。甘寒生津既壮正气以抗邪,又充实汗源;清热之法既消除邪热,又消除气机郁闭,宣展气机;宣畅气机又可促进热出津布。清热、生津、宣畅气机三法结合,一举多得,从而营造战汗条件,最终达到透邪外出的目的。

输入标题
参考文献
[1] 张志斌整理,清叶桂撰.温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陈列.战汗透邪在温病治疗中的意义[J].北京中医杂志,1986,5(3):13.
[3] 张志斌整理,明吴有性撰.温疫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陶华.伤寒六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5] 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 吴瑞甫.中西温热串解[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整理,清吴瑭著.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 刘祖贻,唐承安点校.清戴天章著.广瘟疫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10]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整理,清王孟英编著.温热经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15-05-25 编辑:罗英姣)

下载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安卓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IOS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孙艳红,盖沂超.论叶天士“法宜益胃”与“战汗”的关系[J].,2016,22(12):5-7
作者:孙艳红,盖沂超
改编自:论叶天士“法宜益胃”与“战汗”的关系
文字编辑:罗英姣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