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勇针灸治疗太阴腰痛的经验
李子勇为岭南名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致力于中医针灸的临床、教育、科研及推广事业20余年,遵循古典,临床善用内经针法治疗各种痹证,笔者作为其学生,有幸侍诊在侧。老师认为,腰痛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气血失和、营卫失调以致腰部筋脉闭阻。李老师潜读经典,认为腰痛应以经络辨证为要,临床上根据《素问刺腰痛篇》对腰痛的经络辨证与治法,结合个人见解,采取不同的针法治疗各种腰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特将其针灸治疗太阴腰痛的思路及经验总结如下。
01回归经典,释太阴腰痛之惑
《素问刺腰痛篇》记载了多种类型腰痛的刺法,包括了太阳腰痛、阳明腰痛、少阳腰痛、厥阴腰痛、少阴腰痛及奇经八脉等腰痛,对于不同类型的腰痛,都明确描述了症状和治法,唯独太阴腰痛,未在本篇中明述。张介宾在《类经》中云及:“少足太阴腰痛一证,必古文之脱简。”《素问直解》亦提及:“太阴之络,亦令腰痛。”说明历代医家皆认为太阴腰痛的存在。
李老师认为,《素问刺腰痛篇》中:“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与《素问缪刺论》中“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的描述几乎无异。查阅各医家著作,王冰亦认为此便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所致的腰痛。黄元御《素问悬解》注曰:“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以厥阴肝脉自少腹而行胁肋,土陷木郁,故腰痛前引少腹而旁控䏚肋也。”[1]《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结于脐,循腹里……其内者,著于脊……其病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记载了足太阴经筋的循行,同时也描述了足太阴经筋受病时可引起胁腹痛、腰痛。尽管《黄帝内经》中对“太阴腰痛”的症状进行了总结归纳,但于临床中,症状复杂多变,难以作为准确的诊断标准。故李老师认为,“太阴腰痛”最主要的症状为腰后仰疼痛,腰后伸活动度受限,或伴有少腹或季胁部的牵引感。
02综合名家,探太阴腰痛之穴
李老师认为,自古历代医家对于腰痛此证,经验繁多,手法各异,各自立论,理无一致。而太阴腰痛的取穴,更是未有明确的定论,只有“腰尻交者,两髁胂上”“腰尻之解,两胂之上”的描述。现笔者试将诸位医家的取穴简列为表1。
《素问骨空论篇》言及:“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杨上善[2]述:“九窌在腰尻分间”,相似的症状描述,皆提示了八髎穴与“腰尻”具有密切相关性。王冰注曰:“腰股相交之处,乃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之所交结,两髁胂,谓腰髁骨下坚肉也。盖腰髁下尻骨两旁有四骨空左右凡八穴,为之八髎骨,当取第四空,即下髎也……下髎所主文与经同,即太阴厥阴少阳所结者。”盖其认为太阴腰痛,应取之下髎穴,而后代医家亦多沿用此解释。但及至现代,仍鲜见关于下髎穴治疗太阴腰痛的临床研究及报道,现代已有学者提出此类单从经脉循行来解释所有的病症,但意义不大[3]。亦有医家持不同意见,马莳[4]认为:“脾之络脉,从髀合阳明,上贯尻骨中,与厥阴、少阳结于下髎……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也……腰俞中行二十一椎之下,则腰俞无左右,断是白环俞也。”吴昆[5]注曰:“腰尻之解,腰俞一穴也;两胂之上,脾俞二穴也。”高士宗[6]注曰:“此举太阴腰痛,言太阴之脉,行于腹中,而其孙络,亦在于外也……有痛而经不病者也,病在孙络之间。”从各医家观点可见,虽取穴未有定论,但选穴大抵集中于腰骶部。
李老师按《说文解字注》释:“尻者,月隼也,尻骨谓之八髎。”即骶骨;“髁者,髀骨也,腰髁骨者,曰髂。”即髂骨;“胂者,夹脊肉也。”即竖脊肌。“腰尻交”可理解为腰椎与骶骨之交;“两髁胂上”即两侧髂骨与脊柱之间的腰竖脊肌。经老师的临床观察和对古籍的认识,认为“太阴腰痛”取穴的关键在于“腰”“尻”“髁”的相关组织,而骨之连结,在表为肉(肌肉),在内为筋(韧带),故表面可在“第5腰椎—骶骨—髂骨”相连的三角区域(图1所示阴影区域)的竖脊肌上选穴,可大致定为关元俞穴。
太阴腰痛者,邪犯于太阴而病,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太阴之脉行于腹中,土虚引木陷,累及厥阴,故“引少腹控䏚”。关元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当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高式国言其“犹运输也,输入输出”[7]。李老师认为,关元俞穴与关元穴相关,关元穴主腹中之气,乃足太阴、厥阴、少阴相交之穴,通调三阴,而其气由关元俞穴输入输出。故关元俞穴既能调解腰部营卫,舒筋通络,同时又能调节太阴、厥阴引起的腹部不适症状。
图1 “第5腰椎—骶骨—髂骨”连线相交三角区域图
03借鉴解剖,探太阴腰痛之术
“太阴腰痛”尚未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亦鲜有文献对其进行研究。根据《内经》中对“太阴腰痛”症状的描述,可归纳为:腰部后仰时疼痛,或患者自觉伴有少腹部、季胁部、骨盆部疼痛或牵扯感。根据症状描述,腰痛部位多在腰骶部。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8],约20%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由骶髂关节引起,而VLEEMING A[9]研究显示,在众多患非特异性腰痛及骨盆疼痛的患者中,常常在骶髂后韧带所在区域中出现疼痛。此类腰痛或伴骨盆、小腹疼痛的症状,又与“太阴腰痛”的症状类似。骶髂后韧带复合体负责固定由骶骨面与髂骨面嵌合而成的骶髂关节,同时骶髂后韧带能够防止髂骨的内旋、前移,是稳定骨盆后方最主要的韧带[10]。而当人进行腰后仰动作时,身体重心前移,导致腰椎前凸,骨盆前倾,此动作会给维持骨盆后方稳定性的骶髂后韧带造成更大的压力[11]。由于外伤、长期姿势不良等多种原因影响,骶髂关节发生损伤或错位,可诱发骶髂关节韧带挛缩,导致韧带劳损后压力增大,张力增高[12],此时行腰后仰动作时,骶髂后韧带负载加大,诱发腰骶部疼痛,同时又影响骨盆的稳定性,出现腰痛,甚至影响周围神经症状。此腰后伸导致的腰痛,与“太阴腰痛”的腰部后仰受限症状相同。
临床上李老师常规对患者进行详细查体,往往于关元俞穴附近查及压痛点、筋结点或腰骶部叩击痛,结合检查患者腰部活动度,若腰后伸疼痛明显,腰部其余活动正常,伴或不伴有少腹牵扯感,则可诊断为太阴腰痛,结合太阴腰痛取穴“在表为肉,在内为筋”的理解,李老师认为,骶髂关节与骨盆引起的腰痛,主要责于骶髂后韧带,而骶髂后韧带又为“腰”“尻”“髁”的骨连结。操作上常规选取双侧关元俞穴,直刺进针后,提针至皮下,压手固定同侧髂骨翼,刺手调整针刺方向,从关元俞穴通过骶髂关节,向同侧骶髂后韧带斜刺入,并在骶髂后韧带上行恢刺手法,术毕出针,以期调节局部营卫同时缓解骶髂后韧带压力。李老师认为针刺选穴宜在精而不在多,手法旨在到位而勿过度,切勿乱伐气血。
04验案举隅
患者,男,46岁,初诊:2018年11月19日。主诉:腰部疼痛1周余。患者1周前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不能俯仰,无下肢放射痛,曾于外院就诊,查腰椎CT未见明显异常,予外敷药物治疗后,疼痛较前减轻,但仍感觉腰部隐痛,遂至本院针灸科就诊。刻诊:患者神清,精神倦,腰部隐痛,后仰时加重,自觉少腹胀闷感,胃纳差,眠一般,小便调,大便烂,舌淡胖,苔白,脉弦。查体:腰骶部压痛,叩击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俯卧伸腰试验(+),腰后伸活动度10。中医诊断:太阴腰痛;西医诊断:急性腰扭伤。操作要点:患者俯卧位,暴露腰骶部,医者站于患者左侧,先取左侧关元俞穴,常规消毒穴位,用1.2 mm70 mm圆利针直刺穴位,破皮后提至皮下,医者至患者右侧,将圆利针与皮肤呈45角向左侧髂骨翼背侧斜刺进针,深度30~40 mm,针尖达到骶髂后韧带中,指下突破感后将针提至皮下,分别于向左(针尖向髂后上棘)及向右(针尖向骶髂关节)各呈45角刺入,指下有突破感后将针提至皮下,直立出针。同上法于右侧关元俞穴针刺。治疗完毕后,患者腰部疼痛减轻,无明显后仰痛,腰后伸活动度达30,较针刺前疼痛明显改善,少腹胀闷感稍减。治疗2次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随诊2周腰痛未复发。
按语:急性腰扭伤指腰部肌肉、韧带、关节等组织急性扭伤,导致腰骶部疼痛,活动受限。急性腰扭伤在中医属“筋伤”范畴,外伤后致使经筋受损,局部气血受阻,不通则痛。《素问刺腰痛篇》言:“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本案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肝失疏泄,木郁犯土,以见精神倦怠,大便溏薄,少腹胀闷;此次劳伤腰痛,暴气伤及筋脉,局部营卫未调,故见腰后仰时疼痛,故可诊断为太阴腰痛。基于对“腰尻交者,两髁胂上”的理解,李老师选择在关元俞穴针刺。关元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可顺调足太阳之气以调节腰部营卫,舒筋通络;又关元俞穴与关元穴相关,关元穴主腹中之气,三阴经相交之处,关于元气、少腹等症,皆可取之,故借关元俞穴以调腹中关元之气,平和太阴、厥阴之逆,缓解少腹之症。通过医者操作时位置变换,可在关元俞穴斜刺入同侧骶髂后韧带,从操作位置体现“左取右,右取左”的操作要领;李老师认为此腰痛责于筋,为筋痹。《灵枢官针》曰:“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灵枢官针》记载:“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遂根据内经理论,采用圆利针,在骶髂后韧带上行恢刺手法,通过调整该韧带的压力情况,平衡骨盆稳定性,从而改善腰部后仰疼痛。针后嘱患者畅情志,调饮食,以从本固源。
05结 语
《黄帝内经》中记载腰痛的治法种类繁多,以《素问刺腰痛篇》尤为突出,腰痛的经络辨证施治正是其理论最直接的体现,奈何腰痛症状复杂多变,而现代治疗腰痛门派各异,手段多样,《内经》之经络辨证及刺法日渐消失。李老师遵循古法,精究原机,临证思辨,智勇逐寇,以此治疗腰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于太阴腰痛的诊治过程中,以此法治疗患者过百例,常取得“发针立已”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元御,麻瑞亭.黄元御医书十一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46.
[2] 李克光.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0.
[3] 赵京生.阳经五官病候及治疗用穴分析:兼论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关系[J].针刺研究,2007,32(6):411-418.
[4] 马莳,孙国中,方向红.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404.
[5] 吴昆,孙国中,方向红.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81.
[6] 高适宗,孙国中,方向红.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00.
[7] 高式国.高式国针灸穴名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29.
[8] VAN KLEEF M, BARENDSE G A, KESSELS A,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radio frequency lumbar facet denervation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J].Spine,1999,24(18):1937-1942.
[9] VLEEMING A. The function of the long dorsal sacroiliac ligament:its impli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low back pain[J].Spine,1996,21(5):556-562.
[10] 孙志峰,张烽.骶髂关节韧带应用解剖学意义[J].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48):9048-9050.
[11] 刘子青.妊娠期下腰痛与骨盆痛的生物力学特点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197-200.
[12] VLEEMING A, VRIES H J D, MENS J M A, et al. Possible role of the long dorsal sacroiliac ligament in women with peripartum pelvic pain[J].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2002,81(5):430-436.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颜智权,李子勇.李子勇针灸治疗太阴腰痛的经验[J].,2020,26(3):119-120,122.作者:颜智权,李子勇改编自:李子勇针灸治疗太阴腰痛的经验文字编辑:罗英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