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略述武术与伤科的历史渊源

略述武术与伤科的历史渊源

中国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远古时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祖先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险劣的生活环境和为获取食物的艰辛劳动,要付出强大的体力。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少而禽兽多,人们大多住在洞穴或树上窝棚里,在爬山、攀树与毒蛇、猛兽的博斗中,久而久之,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特殊动作,这些都是出自于健身和防身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部落之间,由于格斗和战争的需要,将一些健身和防身的动作,逐渐转化成技击,从而形成了武术。在历代民族革命和抵抗外敌入侵中,技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很大的发展。中华大地,面广人多,各地的武术流派林立,称得上“百花齐放”,并相互促进。其中以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最为著名,社会影响较大,当时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称。现将两派的武术及伤科的发生与发展简介如下。

道教武当派与伤科道家文化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哲学流派,以“道”的学说为中心。东汉顺帝时代(公元126-144年),由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头领书”为主要经典。后经晋代葛洪,北魏寇谦之,南朝陸修静,宋代张君房,金元时代王重阳、邱处机等先贤的努力,不断吸收儒家、佛家和诸子百家有益道教发展的道德观念、思想方法、宗教仪式和对道家学说内容不断改进,从而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道家文化。即一方面崇向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导引,希望能长生不老与天地万物同归。道教学者对伤科的影响
道教学者葛洪(公元283-363年),东晋道士、丹士、医学家,字稚川,号抱扑子,江苏省句容县人。编撰出《肘后救卒方》三卷,是我国第一部“急症手册”。所载方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骨伤科方面,贡献很大,后世称他为“创伤骨科的创始人”。如《肘后》“疗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伤蹉跌方”:“捣烂生地敷之,以裹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急缚,勿令转动”、“以竹片夹裹之”,是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最早记载。又“治失颌车蹉开张不合方”:“一个人以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人指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位口内整复手法[1]。该书还记载了危重创伤的致死部位及抢救方法。
道教学者张三丰,明朝丹士,是武当派内家拳的创始人,是穴道技击的创建者,著有《宝灵源流》。明末清初内家拳师王征南,也是张三丰的传人。内家拳指侧重于内功修炼的武术流派,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内家拳种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最为著名。
明异远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而得道的人为“真人”。见《辞海》)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著《跌损妙方》,本书是道教武术家在医学和武技基础上总结发展出的成果。全书分治法总论,依据受伤部位的不同,分为全身、头部、身中、脊背、腿足、金创、通行七门,记载全身58个穴道,每门中又按照穴位或部位,分别列方共118个。该书“用药歌”:“归尾兼生地,赤芍槟榔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迁移……。”[2]对后世骨伤科临床用药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按穴位、部位列方,开辟了按穴论治的先河。其“血头行走穴道歌”:“周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时遇穴若伤损,一七不治命要休。子时走往心窝(鸠尾)穴,丑时须向泉井(膻中穴)求,井口(人中/龈交穴)是寅山根(两眼之间印堂穴之下)卯,辰时天心(神庭穴)巳凤头(哑门穴),午时却与中原(命门穴)会,左右蟾宫(肾俞穴)分在未,凤尾(长强穴)属申屈井(神阙穴)酉,丹肾(关元穴)俱为戌时位,六宫(曲骨穴)直等亥时来,不教乱缚斯为贵”[2],这是气血沿任、督两经脉,在每天12个时辰之中,循行至12个穴位的时刻,也是“子午流注”学说运用到伤科临床的记载。其“察目验伤”:“凡受伤不知左右,即看眼珠,亦可知其定所”[2],是检查诊断损伤的一大创新。

武当伤科的特点
武当山为道教名山,也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武当武术流传甚广,武当伤科派生自武当武术。武当伤科在治病救伤的医术方面,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如“四一综合疗法”:是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一炉丹。
喻德元于1988年总结自己数十年的武当伤科治病经验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写了《武当伤科》。书中有“经穴损伤的探讨”:如“致伤物体的生物强度和压强,经穴定位,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治疗及经穴用药”[3]。还载有“点穴疗法”的介绍:“是用点、打、压手法相结合下的一种指针疗法,它是在保持一定强度和位置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时间,对人体产生致病、治病作用的手法”[3],这是武当伤科的独门绝技,多秘而不传。

佛教少林派与伤科

佛教、少林的发展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之际,佛教徒经西域到中国,初始发展缓慢;东晋时期,趋于繁荣;南北朝时,佛教学派涌现;隋唐时期,佛教鼎盛。公元495年,印度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因而敕建少林寺。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到嵩山传授禅宗,面壁九年,静坐修禅。久之,僧徒们肌肉衰弛易倦,关节僵硬不利,为了舒筋活络,滑利关节,编制达摩十八手和心意拳。遗有《诸导气诀》、《易筋经》、《洗髓经》传世,旨在健身护寺。这些虽然称不上武术,但是为少林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隋末,少林寺十三武僧协助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唐初昙宗和尚被封为大将军,其他和尚“危时聊作将,事定复为僧”,“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宋、金、辽时代,佛教得到当时统治者的保护与支持。如宋太祖得到少林真传,传下少林洪拳。宋代岳家军、明代戚家军,都有很好的武术功底。少林伤科学派的形成
少林武术多由佛家弟子所掌握或佛家弟子传授的俗家弟子,故多擅长拳、棒,很少使用刀枪。因此,所致之伤亦多为筋骨伤和内伤,即使发生骨折、脱位,也很少像金疮、箭镞所致的皮开肉绽。因此,拳棍所致的损伤,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了。唐代昙宗和尚,善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武术伤科,至明清大发展,形成了少林伤科学派。起初,疗伤仅在武僧之间施行,后因佛教徒以慈悲为怀,广施医术救人,继而以技击家而兼伤科郎中(僧医),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少林伤科。少林伤科的特点
历代高僧武医相兼,其处方遣药多遵中医理论,是中华骨伤科一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研探、发扬。如赵廷海,清少林寺伤科的代表人物,著《救伤秘旨》。书中黄序云:“君少好勇,薄游四方,遇技击之良者,必止而请教焉,故独得其详”。该书载中有“总论”、“十三味总方”。“三十六大穴”说:“凡人身上,有一百零八穴,内七十二小穴不致命,不具论。其三十六大穴,俱致命之处,受伤者,须用药调治之,药法开后”[4]。其《救伤秘旨续刻》载有“跌打损伤辨生死诀”、“轻重损伤按穴论治法”、“整骨接骨夹缚手法”。十二时气血流注歌:“寅时气血注於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酉肾注,戌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4],这也是在十二时辰内,气血流注于十二经络的顺序途径及时间,简称“子午流注”。其后众多伤科学家皆宗其说,从而成为少林伤科学派的理论典籍。
丁继华等[5]点校的《少林伤科》于1996年出版,书中介绍少林伤科的特点:“其学术思想以经络气血传输为理论基础,以经络、穴道、脏腑、部位为辨伤依据”。在施治上,则投以具有独特风格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点穴疗法”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少林伤科体系。

武术点穴、子午流注与伤科

“武术点穴”为武当、少林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致伤的机理:“点穴一法,其所以制人者,完全在限制人身气血之流行,被点者失去知觉,即考周天定时之理,合气血循行之道,知某时气往何宫、血注何穴,就其穴而点之。其穴既闭,则气血因之壅积,不能流行。点穴疗法,按同一机理。点刺有关穴位,进行震激或抚摩,松解被封闭之穴道,使瘀滞的气血得以流畅,而恢复正常的血流运行”[5]。《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少林、武当的点穴疗法亦为武术衍生的伤科一大特色。
随着对生物钟的研究不断深入,一门新的学科-时间医学,也相继问世。时间医学认为,时间与医学有密切联系,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不同,不同时间治疗疾病,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里,就有了比较完整的阐述。如《灵枢卫气》载:“其气内于五藏,而外络肢节……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卫气行》又说:“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这是“子午流注”的最早记载。其含意是: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医圣张仲景在1800多年前,从经脉流注的规律,预测欲解的时间表,这是“子午流注”循经时刻的临床记载。如《伤寒论》载:“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武术点穴与点穴疗法,都是以经络、穴位、气血流注为理论基础。武术与伤科是一对孪生双胞胎兄弟,彼此相互渗透与融合,必然是双向的,在古代许多武术大师也是很有名的伤科专家,近代也不例外。如四川杜自明、杨天鹏;广东何竹林、蔡荣、李广海;上海王子平、施镇昌、魏指薪;福建林如高;河北李墨林等。

结 语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祖国的一块瑰宝,伤科在祖国医学上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追溯武术与伤科的历史渊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武术致伤与伤科治病理论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促进武术与伤科的相互发展;一方面在现代医学科学影响下,对重新结合武术探究伤科的未来,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继华.伤科集成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9:583.
[2] 异远真人.跌损妙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2.
[3] 喻德元.武当伤科[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9:26,138-149.
[4] 赵廷海.救伤秘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1-3.
[5] 丁继华,单文钵.少林伤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6:1-2.

(收稿日期:2014-08-26 编辑:李海洋)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孙达武,孙绍裘.略述武术与伤科的历史渊源[J].,2015,21(8):1-3

作者:孙达武,孙绍裘
改编自:略述武术与伤科的历史渊源
文字编辑:李海洋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