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中医论坛海外中医教育访谈录
传承深化,融合发展
——纽约中医论坛海外中医教育访谈录
喜欢本文请把分享到朋友圈~
文/马小丽、巩昌镇、李灿辉、杨伊凡、王少白、陈业孟、孟宪雪、邓筱兰、邹立煌
本文选自
小编的话
纽约中医论坛特邀美、加、澳三国的中医教育领军人物与众多中医群友共商中医教育的传承、融合与深化大计。此次纽中论坛将更关注海外中医同仁提出的焦点问题,各国校长介绍了各国中医教育的现状,提出并深入讨论海外中医教育的焦点问题,并就海外网友呼声较高的海外中医公众科普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问题进行解答。本刊将分3期连载这次访谈的内容,敬请关注。
第一部分
马小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属《中国中医药报》通讯员):纽约中医论坛的各位群友们,世界各地的中医同仁们,今天是2017年5月12日,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来自祖国首都北京的马小丽医生,很高兴与大家又相聚在纽约中医论坛(简称纽中论坛),前几次纽中论坛访谈之后很多专家表示诸多话题后其实是海外中医本土化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此次纽中论坛请到美、加、澳三国的中医教育领军人物与众多中医群友共商中医教育的传承、融合与深化大计,鉴于田海河会长主办的“中医教育论坛”珠玉在前,纽中论坛此次将更关注海外中医同仁提出的焦点问题,在请各国校长介绍各国中医教育现状、进行主题演讲后,深入讨论焦点问题,并就海外网友呼声较高的海外中医公众科普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问题专门进行解答,在自由提问环节根据时间和时差的情况力求使每位校长都能回答网友的提问,请专家们做好应战准备,咱们的开场嘉宾是美国中医学院院长-巩昌镇博士。
巩昌镇(美国中医学院院长、全美中医药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谢谢马小丽医生、苏红医生、王少白医生的邀请。我居住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我创办的中医学院叫美国中医学院。今年正好是第20个年头。因以前在不同的场合已介绍过学校的很多情况,今天在纽中论坛,我想谈几个不同的话题。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传承、深化、融合,整合医学下的中医教育。那么我们谈到中医教育的传承,肯定是从中国的传承,对我们来讲,深化是在美国的深化,融合应该是指与主流医学的融合,传承、深化和融合也都被限定在当代兴起的整合医学的大形势之下。因此这样的话题和讨论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在这里也将提出一些问题,我希望参加讨论的专家和群友们都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教学方向上,在探讨海外中医教育、针灸教育如何发展会遇到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列举讨论,今天主要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想问的是我们现在正在追求或者推动中医教育的本土化吗?美国本土化的中医是继续完全承载着中国文化?还是披上美国文化的外衣?或者出现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模式?目前,把中医和针灸完成本土化的例子已有不少,日本和韩国应该是这方面的先驱。日本发展中医成为日本的汉方,韩国将本土医学和吸收的中医理论变成韩医,如果像汉方或者韩医一样,我们在美国发展美针、美酒、美药,这是不是我们期望的模式呢?美国本土化的中医将来会成什么样子呢?“干针”是一个先行的例子吗?在各个中医院校中使用最普遍的教科书是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疾病治疗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心神病学》。这些书在美国普遍适用,并在学生中欢迎度很高,那么这些书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东医宝鉴》《医心方》,我们知道《东医宝鉴》是中医在韩国本土化后的顶峰之作,《医心方》是日本汉方早期的大成之作,也是中医在日本完成了本土化之后最权威的著作,日本汉医的核心课程叫《和汉医药概论》,如果这样的著作问世,就标志着中医针灸的本土化完成了吗?马万里的这些教科书在这个目标上达到了什么层次呢?因为这些教科书实际上已经引起了中国学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搞外向型教材的时候,从香港到大陆各个院校都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些著作,但是还未像韩国的《东医宝鉴》、日本的《医心方》那样中国也把它们列为经典著作,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本土化的问题。
下一个问题是我们中医理论教育有完备的经典理论和经典模型,但是现代中医、现代针灸的发展也势如破竹,虽然我们已经把现代针灸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们介绍,其实大家也知道我们很多所谓的继续教育或者小班大班,各种不同的非传统、非经典的针灸模式、理论、方法课程是很多的,也是很流行的,尽管我们有这些课程,但是在美国各个中医院校教学大纲的主体仍然是经典针灸,那么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教学大纲是要保持经典针灸、传统中医的纯洁性呢?还是需要重建呢?我们如何包容经典中医和现代中医、经典针灸和现代针灸,要重塑我们的教学大纲吗?这里有几本大家都熟悉的书,就是Dan Bensky的《中药学》和《方剂学》被美国中医院校广泛的使用,还有Joseph Helms的《Acupuncture Energetics》被医学针灸广泛使用,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像包容经典针灸、中医和现代中医、针灸,那么已经达到这些目标了吗?如果包容现代和经典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老师的知识结构如何来更新呢?因为我们现在最成熟的针灸医生还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10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还是教育的核心力量,那么尽管这些专家一直在学习,他们原来中医针灸的基本训练基本上是在经典的路子上进行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想包容经典的和现代的,那么他们的知识结构如何更新呢?
我们讲中医教育的传承、深化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重术轻道,去医存药,去医存针呢?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物质层面的东西总是最早被另一种文化接受;其次是机构层次的、社会规范性质的;最后被接受的是信仰或者核心价值观,这是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术的层次上,针、药、罐看得见、摸得着,病人受益,立刻被接受。在道的层次上,五行学说、经络理论属于核心价值。传承和深化的是核心价值,融合的是核心价值(道)还是针药之术?“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是理念、规律、原则,是从大量的术中升华出来的。术是技巧、方法、策略、经验,体现着道的驾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的最高育人原则。在今天急功近利的市场上,人们买鱼抢术,如何摆平道的位置,渔的处所?
还有一点我们不时地听到把中医针灸说成是祖宗之学、家传秘方、国宝秘笈、国粹精华,如果我们这样来认识中医针灸,那我们还能把中医针灸国际化吗?本土化就更艰难了。这样的后果会不会更助长别人拿过术来,为我所用?美国没有认祖归宗的传统,实用主义是从美国土生土长起来的。在美国,我们要发展文化的中医,还是医学的中医?就在最近中组部刚刚发行的《千人杂志专刊》上,杨观虎博士提出,“中医药科学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科学化也必定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他强调“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规律、指导理论等,中医药的科学化必定是以尊重中医学的学术规律的科学化。”尊重中医规律的中医科学化还会让我们探索很多年。
马小丽:好的,谢谢巩院长,巩院长的发言非常有深度,我听着都有些着迷了,非常感谢巩院长,大家一定意犹未尽,没有关系,在随后的话题讨论中,巩院长将对话多位院长,再次带给大家智慧的思考。下面有请咱们此次访谈的第二位嘉宾-李灿辉博士,
李灿辉(加拿大汉博公立理工学院中医系教授兼主任,长期致力于发展海外中医高等教育):刚才,巩校长在他的发言中开门见山提出了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们在西方办中医教育,培养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医?也就是说,中医教育的本土化会不会出现弃医存药、弃医存针、西化等问题。我谨从个人经历试图来探讨这些问题。关于加拿大中医教育的情况,由于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归省级管的,不同省份对中医针灸监管存在差异,我的发言就集中在我所在的安大略省。现在安省的情况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得到了中医管理局的承认,大家按照管理局所建议的统一标准来办学。其中第一项要求就是课程设置要符合加拿大针灸师、中医师的专业技能标准;第二项要求是课程的总时数,规定中医师课程为全日制4年(或相当),而针灸师的课程是全日制的3年(或相当),另外,加上500小时的临床实习。不管是从什么学校毕业,毕业生毕业后都要经过执业资格考试才能获得行医牌照。
上述的中医师、针灸师专业技能标准对办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实际上不仅作为执业考试的指南,也是各个学校共同采用的课程指南和教学大纲。而这个技能标准是建立在中医师只能做中医,不能用西药,也不能做西医诊断,只能用中医诊断和中医治疗方法前提下的。因此,不管哪家学校,也不管是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开办的,都必须符合这个标准,这就防止了中医教育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弃医存药,弃医存针或者西化的问题。毕业生也就只能是纯中医,没有其他选择。
刚刚巩校长提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海外中医是在多学科协作的大环境下从医,我们怎么调整中医教育才能适应整合医学的需求?我以本人所在的汉博学院中医课程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从课程表中可以看到我们课程设置是怎么考虑毕业生将来面对整合医学的环境。中医专业课固然是课程的主体,但是除了中医课程之外,还有中医与其他学科合作需要的课程,例如,《加拿大医疗体系》《专业间合作》等针对性科目,通过这些科目,学生对加拿大医疗体系和各个医疗专业,如整脊疗法、自然疗法、正骨疗法、物理治疗等等专业的内涵和范围有所了解。学生还要学习生物医学基本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西医诊断、常见慢性病治疗等科目,以便毕业生能适应整体医学的大环境。公立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条件,例如设立临床模拟教室,使学生在模拟成病房、门诊部、急诊、理疗康复、中医诊所等环境中上课,与整合医学的临床实际更紧密相连。
我在加拿大从事中医教育25年,深知其不易。我认为在各种困难中,师资是个大难题。从国内来的老师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他们有两个方面的短处,一方面是英语水平的局限,不能在课堂上做到像用中文讲课时那样,随时引经据典,结合病例和临床体会自如地进行讲解;另一方面是教学风格问题,填鸭式的被动教育不适应海外,海外的学生习惯互动、启发式的教育,我们正在花大力气进行师资培训,解决中医教学风格的转型问题。
马小丽:非常感谢李博士的发言,非常鼓舞人心,刚才巩院长的发言让我的心情有些沉重,感觉中医发展道路曲折,前景堪忧,但是李博士又给我们带来了光明。这就是我们跨国携手做国际访谈的目的,也许前路看着很曲折,但是大家身在不同阶段,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共同努力很快就能柳暗花明了,再次感谢李博士的真知灼见,从发展战略到具体课程项目都给我们做了详尽的分享。不知道他为巩院长开出的处方,做出的治疗,巩院长是否满意,待会儿请他们深入对话,由于时间的关系有请我们的下一位嘉宾-澳大利亚的杨伊凡教授。
杨伊凡(悉尼中医学院院长,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各位同道,大家好,首先感谢论坛的组织者,你们在海外组织的中医学术活动很有活力,很有影响力,视野也很广阔,引领了海外中医的向前发展。我想先介绍一下澳大利亚中医教育的特点,其实就是海外各国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各国中医教育的本土化和融合。澳大利亚中医教育的特点:如全国中医注册立法的国家;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部和中医管理局的审核与管理;教育体系延续了英国医学本科的学位制度,根据中医管理局的要求,规定了4年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另外,还有英语方面的要求是雅思7分,基本上是英语水平和中医学士学位作为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统一颁发中医针灸行医执照的依据。另外,由于中医管理局下设有中医教育委员会,所以中医教育委员会统一了全国的教学大纲,当然每个学校都有不同之处,但是教学大纲和入学条件是统一的,比如说招收国外的学生雅思的要求是6.5分,大概到毕业的时候就可以达到7分。全澳共有6所高等院校提供中医针灸本科学位课程,其中4所是公立学校,悉尼科技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南十字星大学,另外1所私立学校是西人的自然疗法学院,有物理治疗、西草药、顺势疗法、中医针灸课程等,然后是我们悉尼中医学院,也是唯一华人主办的私立学校。从我们办学的情况来看,财力、资源、实验室、软件、硬件、科研、发表论文等等我们是不如大学的,那作为私立学校如何与大学竞争呢?我们就尽量加强学生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处理能力的教学,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和高就业率(连续9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平均90%)。我们另外一个特点是比较注重中医药的教学(国外许多院校以针灸为主),我们把它摆在第一位,与其他学校比较,我们的中医药教学应该是做的最好的。我们把中药为主,针灸为辅作为总的教育方针,这样也发挥了我们的教学优势。我们的教师要求是博士学位,但是硕士有很强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也是可以的。我们根据高教局的要求在学校设置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和助教等职称,同时也按政府的标准配置相应的薪资。在澳大利亚全民公费医疗这样一个国家,怎样在医疗市场上竞争?我们就瞄准一个目标,就是西医的普通科医生,也就是家庭医生。我们发现中药、针灸合在一起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头痛、偏头痛、感冒、肌肉骨骼疾病、皮肤病、妇科病、胃肠道疾病、肝炎、疲劳、自身免疫疾病、亚健康、中风后遗症等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药和针灸的综合治疗,其疗效都优于西医的普通科医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摸索到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医教育方法,主要方针还是培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调中药处方调剂的能力,在国外一些新生代的华裔和西方人不喜欢煎煮的中药,我们现在都改成中药颗粒冲剂作为主要的服用方式。
马小丽:谢谢杨院长的精彩介绍,澳洲是中医发展很有潜力的地区,有多家公立学校,杨院长的学院能一枝独秀非常不易,祝愿您的学院蒸蒸日上。
作者:马小丽、巩昌镇、李灿辉、杨伊凡、王少白、陈业孟、孟宪雪、邓筱兰、邹立煌
改编自:传承深化,融合发展—纽约中医论坛海外中医教育访谈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