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滞治疗概述
积滞是儿科的常见病之一,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积滞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小儿消化功能紊乱”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治疗本病方法及手段有限。在中医学中本病主要可辨证为乳食内积、脾虚夹积、食积化热等,中医治疗本病存在一定优势,经验颇多,现综述如下。乳食内积
本证多因乳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受纳功能失调所致。宿食停聚,堆积不化,发为积滞;伤于乳者,则为乳积;伤于食物者,则为食积。治疗以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为法。陈来新等[1]认为积滞因乳食不节,食物积而为滞,采用消积导滞、和胃健脾法,方选消积散治疗,药用大黄、牵牛子、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鸡内金、炒莱菔子、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炒枳实、槟榔、砂仁等。徐荣谦教授[2]认为积滞的发生与胆腑的关系密切,病机为饮食内积,脾胃失运,胆气不利。小儿体禀少阳[3],胆属少阳之腑,中正之官,若胆腑疏泄失常,则胆汁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消化食物的功能出现障碍,易致积滞形成。因此,治疗上采用“消导运脾,通利胆气”之法,方选保和丸与温胆汤,药用山楂、神曲、炒谷芽、炒麦芽、陈皮、枳实、炒半夏、竹茹、川黄连、黄羊、连翘、莱菔子,取其消食化积,健脾利胆之意。半夏辛温入脾胃肺经,长于燥湿化痰,竹茹甘而微寒,入胆肺胃经,可止呕除烦,清热化痰,二药相合辛开苦降,令少阳胆气通利,胃气得和。张士卿[4]认为运脾法并非一种独立的治法,脾喜运而恶滞,采用运脾和胃法治疗积滞,属于八法中的“和法”范畴,有行、转、运、动之义,药取苍术、山楂、鸡内金、神曲、谷芽、麦芽等。左宣恭[5]认为食积乃实证,应用消食化滞,破积祛痰法,方用健儿药片治疗,药用雄黄、巴豆霜、使君子仁、郁金、甘草、苦杏仁、蜂蜡等,苦杏仁辛温入肺、大肠经,开达肺气,润肠通便;巴豆霜泻下祛积,主治胃肠积滞;脘腹疼痛,蜂蜡、甘草调和诸药,缓峻烈之毒性。吴晓枚等[6]认为食积证易致小儿腹胀腹痛,治宜理气导滞,方用四磨汤治疗,药用木香、槟榔、枳壳、乌药等。木香理气和中,枳壳消食导滞,促进排便,槟榔破滞行气,促进吸收,增加食欲,乌梅行气止痛,共奏消食导滞,和中通便之用。外治法治疗小儿积滞亦有优势,冯泉福[7]认为“督脉通诸脉通”,督脉与诸阳相通,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脊旁1.5寸是脾俞、胃俞、肺俞、大肠俞等腧穴所在,采用家族祖传冯氏捏积法治疗小儿积滞,捏积疗法以捏、提、按、揉的手法作用于膀胱经,具有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和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能健脾和胃,鼓舞胃气,促进消化。
脾虚夹积
若小儿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病后失养,脾气亏虚,或过食生冷之品,致脾胃虚寒,受纳腐熟水谷精微功能异常,饮食停滞不化,而成积滞,则以健脾助运,消食化滞为治法。陈宝贵[8]认为脾虚夹积证发生的主因为脾胃素弱,病机为纳化失常,胃失和降,故治宜消食和胃,健脾助运,方用保和丸加减,常用山楂、神曲、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白术、党参。热象明显者加黄芩、黄连,实证胀满者加厚朴、枳实、大黄,气滞者加香附、木香,血瘀明显者加川芎、延胡索,阴虚者加玉竹、生地黄,伴痰湿明显者加藿香、防风、佩兰等。史正刚[9]教授认为儿童积滞多是虚实夹杂,脾虚为本,食积为标,治疗时继承江育仁教授“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思想,采取消补兼施之法,积重而脾虚轻者,消中兼补,积轻而脾虚重者,补中佐消,使积去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养正而积自除,临床擅用枳实、厚朴、焦山楂、莱菔子等消食化积药,以及轻清醒脾之药如苍术、白术、陈皮、鸡内金等达到运脾而健脾的目的。饶建华[10]亦认为脾虚夹积多因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失腐熟,乳食停滞为积,此为因虚致实治宜消补兼施,方用自拟健脾消积汤治疗,药用党参、炒苍术、炒陈皮、炒麦芽、炒谷芽、生山楂、生甘草、砂仁、炒鸡内金、蝉蜕、钩藤。脾气虚者加炙黄芪、土炒白术,腹痛者加木香、厚朴、槟榔,干呕、呕吐者加藿香、白豆蔻,腹胀便难者加制大黄、枳实、生白术,化热者加连翘、蒲公英。高茉丽等[11]认为积滞乃脾胃虚弱为本,食积、湿热、气滞、寒凝等为标,肝胆气机的升降对脾胃气机有重要的制约和疏泄作用,若肝失疏泄对脾胃运化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治疗宜标本兼顾、调肝理气并注重调护,故健脾不忘调理肝气,药用白芍药、当归、佛手柔肝之品以通达脾土。佛手除疏肝外还有和胃消食之功,治疗过程中强调用药平和,避免黄芩、黄柏、栀子苦寒之品戕伐脾胃阳气。丁樱教授[12]认为脾虚积滞证应以“补虚运脾”为治则,擅用消食助运、燥湿助运、理气助运和活血助运运脾四法治疗脾虚夹积证。药用莱菔子、厚朴、谷芽、山楂、六曲等消食助运;苍术、佩兰、藿香、法半夏、陈皮等味芳香醒脾、燥湿助运,恢复其运化之功;多采用白芍、郁金理气助运、疏肝行气;病久入络者,必用三棱、莪术以活血助运;偏重气虚时,擅用生黄芪补脾气,阴虚者加用太子参,二者合用补气与养阴相结合,使扶正而不伤阴;若气虚时日较长,加用干姜等温阳补气,治疗脾虚夹积证每每奏效。蔡建新等[13]继承张介安的“扶脾法”治疗脾虚夹积证,用药中常佐行气消导之品,如青皮、陈皮、建曲、麦芽、砂仁等,符合脾以运为健的特点,张老认为,应先消食导滞治其禁,使用补益药应慎防呆补滞气,应用消导法时须据体质之强弱、津液损伤情况等酌情使用。张南等[14]继承清代名医徐大椿“膏贴闭塞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较服药尤为有力”的思想,方用运脾膏敷脐治疗,药用肉桂、丁香、吴茱萸、白胡椒、荜茇等辛香走窜、温中理气,可补中焦之不足,苍术、白蔻仁醒脾,斡旋气机,健脾胃助运化,炒莱菔子消食行滞,以攻为补,肉桂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里通经之功效。
食积化热
本证多见于素体阴虚或内热较盛,或食积日久,郁而化热者,治宜消食化积,清热导滞。汪受传[15]认为,积指小儿乳食停聚不行,积停日久必会有郁热,若要使积得除,势必要使停聚的食物得到消化,即“消”,宜采用引导食物下行之法,即“导滞”,因此,提出了消积必须导滞,导滞常兼清热的学术观点,以消食化积,清热导滞为治法。临床治疗用清热化滞颗粒治疗,药用酒炒大黄、大青叶、北寒水石、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草豆蔻、广藿香、薄荷、化橘红、前胡等。周一平[16]认为食物积久必化热,方用柴胡胡黄连汤加味治疗,药用柴胡、胡黄连、山药、厚朴、法半夏、木香、麦芽、神曲、甘草。脾虚夹积者加白术、大枣,便秘者加瓜蒌仁、大黄。方中柴胡去积消滞,推陈致新,发散郁热,胡黄连清积热,法半夏和胡黄连同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张涛等[17]认为食积化热之“热”乃郁热,治宜清解郁热,方用达原颗粒治疗,药用葛根、柴胡、黄芩、厚朴、槟榔、草果、薏苡仁、番泻叶。葛根清热解肌,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而领邪外透,槟榔消积通便,行气除满,番泻叶泻下导滞,峻下力量较强,宜少用。王亚玲[18]认为通过荡涤肠胃,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等从下窍而出,才能达到祛邪除病的目的,采用苦寒泻下法治疗小儿积滞,方用大承气汤,呕吐者加法半夏、竹茹。症状消除后以扁豆、山药、薏苡仁、法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和胃。许华[19]治疗食积化热证主张表里双解,消积散热,治以消食导滞通腑,调理脾胃气机,佐以散热,方用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药用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莱菔子、苍术、厚朴、连翘、黄芩、紫苏叶、大黄、芒硝、黄连等。周一敏等[20]认为推拿捏脊能激发脏腑功能,驱邪外出,采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用生姜或麻油为介质,推脾经、大肠经、三关,揉板门,磨脐揉腹分推腹阴阳,揉龟尾推七节,食积化热证退六腑,通过激发脏腑经气,调节脏腑气机驱邪外出。米继强[21] 认为积滞化热证为实证,小儿六腑穴主治一切实热病证,故多从六腑论治,以治阳经为主,刮拭六腑穴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可泄脏腑郁热,导滞泻热,刮拭足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如脾俞、胃俞、膈俞,具有清胃泻热、运脾导滞的作用。
体 会
小儿积滞发生率较高,西医治疗本病以消化酶、促进胃肠动力等治疗为主,但部分药物及治疗方法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或副作用,如药物作用时间短,需多次或长期服用;部分促动力药可通过血脑屏障对椎体外系产生影响等。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内治法为主,充分体现“同病异治”的治法特点,总体以消导为主,佐以扶正。乳食内积证及食积化热证以消法为主,脾虚夹积证在消的同时予以健脾或运脾法,以扶助正气。外治法中刺四缝、推拿、摩腹及局部外敷偏多,也有耳压法、抱肚法。
积滞的发生除了与饮食不节及脾胃虚弱有关外,还可能与体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目前实验研究有限,积滞的发病机理及病机演变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积滞的发生与饮食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喂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应正确指导家长喂养,“未病先防”。同时通过多中心、双盲的临床试验对中医经验方药物作用机理进行挖掘。
参考文献
[1] 陈来新,宋黔玉.消积散治疗小儿积滞80例[J].河南中医,2007,27(7):40.
[2] 冯海音.徐荣谦教授“从胆论治”小儿积滞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2):97.
[3] 刘弼臣.论小儿体禀少阳[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1):3-5.
[4] 张士卿,杨志华.“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7,3(4):5-6.
[5] 左宣恭.健儿药片治疗小儿积滞48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66.
[6] 吴晓枚,张茂.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积滞便秘26例临床报告[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7):819.
[7] 郑军,马迎基,张凡.冯氏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2):104.
[8] 寇子祥.保和丸加减治疗食积[N].中国中医药报,2013-3-4(5).
[9] 王倩.史正刚教授治疗小儿积滞的临床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12,8(2):8.
[10] 饶建华.自拟健脾消积汤治疗小儿积滞94例[J].福建中医药,2006,37(5):50.
[11] 高茉丽,庞素敏,郭小华,等.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证治浅谈[J].河北中医,2008,6(30):602-603.
[12] 闫永彬,都修波.丁樱名老中医辨治小儿厌食经验撷菁[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199.
[13] 蔡建新,加宏生.张介安运用消导法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6):529.
[14] 张南,马榕花,原丹,等.运脾膏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3):136-137.
[15] 汪受传.消积必须导滞导滞常兼清热[N].健康报,2005-06-07.
[16] 周一平.柴胡胡黄连汤加味治疗小儿积滞30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9,28(2):39-40.
[17] 张涛,马丙祥,李继君.达原颗粒治疗小儿积滞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4):130-131.
[18] 王亚玲.苦寒泻下法治疗小儿积滞2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52.
[19] 董秀兰.许华教授调理脾胃气机治疗小儿积滞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2):102.
[20] 周一敏,雷云露.游走罐加推拿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2):73.
[21] 米继强.刮痧疗法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60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0,6(1):42.
(收稿日期:2014-06-18 编辑:蒋凯彪)
下载APP
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张银敏,王明明.小儿积滞治疗概述[J].,2015,21(9):92-94
作者:张银敏,王明明
改编自:小儿积滞治疗概述
文字编辑:蒋凯彪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