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严洁教授“三段取穴法”治疗胃肠病经典医案举隅

严洁教授“三段取穴法”治疗胃肠病经典医案举隅


【本刊“海外中医”】为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宏观发展战略,为国家顶层设计规划中医药发展战略建言献策,本刊特别创建了“海外中医”栏目。旨在全面介绍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反映出中医药为世界各族人民进行健康服务的真实面貌,以及在疾病诊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用中医药文化与技术作纽带,让世界更加了解传承千年的东方医学,让博大精深的中华医药更快走向世界。
诚望各位有海外中医药从业和学习经历的中医人,能够积极撰稿,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图文并茂。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相应稿酬。投稿邮箱:

严洁教授简介
严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曾任湖南省重点学科针灸学首席学术带头人、湖南省针灸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致力于针灸教学、科研、临床50余年,长期以来以“经络研究”中“经脉脏腑相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为主攻方向,曾担任国家“七五”攻关,“八五”“九五”攀登课题负责人及国家973项目课题特聘专家和负责人等。临床方面严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博采众长、勤于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其擅长运用针灸疗法治疗多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尤其在运用其独创的足阳明胃经“三段取穴法”治疗胃肠疾病方面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导语
严洁教授“三段取穴法”是沿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在其循行分布的头面、躯干及下肢三段分别取四白、梁门、足三里穴为主,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和四诊合参的病史收集辨证论治,施以针刺补泻手法治疗与胃腑病相关的方法。严洁教授从“七五攻关”“八五攀登”“九五攀登”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课题中“经脉与脏腑相关”分题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国家“973”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20多年的研究中,始终以经脉脏腑相关为主攻方向,以“足阳明胃经与胃相关”为突破口,以浅表性胃炎(胃黏膜损伤)、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低下)为靶点,进行了大量的机理研究与临床观察。从中枢到外周通路,从效应到物质,从功能到形态,从基因表达到蛋白组学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了实验机理的探讨,提出了“经脉脏腑与肽能神经相关”的假说,证实了四白、梁门、足三里三段取穴针刺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与修复作用,及对胃动力的调整效应等,并在临床予以推广应用,疗效显著。笔者跟师随诊,严师耐心教导,使我受益匪浅。现将其“三段取穴法”治疗胃肠病的经典医案2则分享如下。
1 胃痛案
患者,女,32岁,职员。2013年9月就诊:患者诉近几月因饮食不节后诱发胃痛、胃胀,既往有胃痛病史,服西药后效果不显,听闻严洁教授善治脾胃病,遂前来就诊。现症见:患者诉胃痛、胃胀,胸骨柄下酸痛,烧心感,兼反酸,无口苦,纳食正常,小便可,大便次数正常但稀薄不成形,夜寐欠安,舌淡苔白,脉弦滑。胃镜检查显示: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辨证分型:肝胃郁热,治则:清肝泻热,和胃止痛。治疗:针灸取穴以“三段取穴法”为主随症加减:四白(双)、关元、足三里(双)、太冲(双)、公孙(双)、梁门(双);刺法:关元温针灸,太冲捻转泻法,其余各穴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为主,间隔5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经针灸1个疗程后,患者觉胃痛好转,诉咽喉不适伴咯痰,遂加复溜、丰隆二穴;第2个疗程后基本痊愈,患者诉胃痛、胃胀基本好转,反酸、烧心等不适消失,大便正常,夜寐安,为巩固疗效取足三里、梁门二穴埋线1次。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胃痛是以各种性状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病位初起主要在胃,间可及肝,病久损脾。该患者既往有胃痛史,此次复发,乃脾胃气虚在先,饮食不节,伤伐胃气,胃气不降则肝气亦不得升,导致肝胃气机不和,久而郁滞化热。热积中州,故胃脘剑突下有烧心感;肝热犯胃,故胃酸,胃胀;肝胃不和,气机疏泄不及,碍及脾运化湿,故大便虽次数正常,但稀薄不成形;肝胃藴热,上扰心神,故夜寐欠安;舌淡苔白,为脾运气机所困之象,脉弦滑,为肝胃郁热之征。本例患者有胃病史,脾胃之气已损,以本经“三段取穴法”为主,取胃经之足三里、梁门、四白穴以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配取脾经之公孙健运脾胃而利水湿;取肝经之俞穴太冲以清热疏理肝气,勿使其横逆犯胃,而太冲不仅为肝经之俞穴,亦为其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如此肝气得疏,脾胃得健。诸穴合用,共司清肝泻热,和胃止痛之功,故而胃痛、胃胀等症乃解。
2 胃痞案
患者,女,36岁,教师。2013年11月就诊:患者诉胃痛、胃胀7月余。经西药奥美拉唑等治疗后胃痛缓解,仍胃脘胀满闷痛,嗳气,无反酸,大便欲解而不得出,且先干后稀。饮食尚可,睡眠欠佳,月经正常,舌淡苔白,脉沉细。2013年6月行胃镜、肠镜示:浅表性胃炎,肠炎。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辨证分型:脾胃气虚,治则:健脾和胃。治疗:针灸取穴以“三段取穴法”为主随症加减:四白(双)、梁门(双)、足三里(双)、内关(双)、公孙(双)、上巨虚(双);刺法:足三里、梁门、上巨虚行提插捻转补法,其余各穴行捻转平补平泻,间隔5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患者诉胃脘胀满闷痛、嗳气症状基本好转,大便畅快,便质可,睡眠佳。为巩固疗效取足三里、梁门穴埋线1次,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青年女性,或外感寒邪,或内伤情志,戕伐脾胃,虽经治疗后有缓解,但邪虽去大半而正未全复,脾胃正气已虚。胃主通降,胃气不足则胃通降不及,故出现胃脘胀闷疼痛;浊气不降,气反上逆,故嗳气。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胃气不荣则脾气不运,湿化不及,故大便欲解而不出,解则先干后稀;“胃不和则夜卧不安”故睡眠欠佳。脾胃为后天之本,虚则气血不荣,故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胃气虚之体现,故取穴以本经“三段取穴法”为主。足三里刺之可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凡胃脘疼痛,不论其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其与本经四白、梁门、上巨虚相伍匡扶胃气;公孙为脾经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病症。诸穴相伍共凑理脾健胃、降气化浊消痞之功。
3 严师点评
“胃痛”“胃痞”乃中医之病症名,泛指胃脘疼痛及胃脘胀满之证候。见于西医之“慢性胃炎”疾病中。“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从病理特征看,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分。针灸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有着较好的效果。
“八五”期间至今我及所在的科研团队一直以来以“经脉脏腑相关”作为主攻方向,选择了跨越人体多个节段的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突破口,了大量的人体与动物实验观察,对“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规律进行了早期观察,发现刺激健康人头面四白穴,可使胃窦面积明显增大,其效应与足三里等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针刺四白、足三里,可使胃电、胃阻抗总功率增强,与此同时血液中胃动素(MTC),胃泌素(GAS)的释放亦有增强,生长抑素(SS)释放降低。动物实验发现,针刺四白、梁门、足三里,可使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增强,血液及胃组织前列腺素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增加[1-4]。“九五”期间了中枢与外周通路与体液机理的研究,发现针刺传入信号进入延脑孤束核(NTS)后通过激活SP能神经对胃功能起调整作用,率先提出“经脉一脏腑-肽能神经相关假说”。“十五”期间进一步从器官-细胞分子-胞内信息物质传导等途径了研究,揭示了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初级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及脑肠肽受体、受体后信息传导的关系,以及蛋白质组学,基因表达谱的多方研究。“十一五”“十二五”结合临床了三段取穴(四白、梁门、足三里)对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推广运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所举胃痛胃痞医案中,均为浅表性胃炎,根据脉症以“脾胃亏虚”“肝气犯胃”为主,其治疗特点以“三段取穴法”(四白、梁门、足三里)与八脉交会穴配伍(内关、公孙)为主,若肝气犯胃症状明显则用太冲或行间兼疏肝和胃,脾胃虚寒、四肢不温,多加脾俞、胃俞或中脘、气海等,针上加灸注重随症加减,必要时也可针药结合,常获良好效果,但治疗贵在坚持。
4 总 结

严师科研团队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证实采用“三段取穴法”针刺治疗胃肠不适,可有效地缓解胃肠痉挛状态,整体调节胃肠道功能,增强代谢与血液循环作用,减少渗出消除炎症;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促使胃蠕动恢复正常;并可通过神经与神经体液及内分泌功能的调节,增强对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与修复作用等。本文仅通过两则医案难以详尽“三段取穴法”的精妙之处,不妥之处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自

简介

办公

本刊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