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袁金声教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

袁金声教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

袁金声(1942-),女,贵阳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袁家矶教授为贵州省四大名医之首。袁金声教授自幼随父学习,后又师从贵州省名医李昌源教授,从事临床、教学50余载,学术上注重应用中医张仲景伤寒论思想,辨证论治,擅用经方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尤以心血管、消化内科疾病见长。
慢性心力衰竭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60%以上,也是导致血透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与生存质量[1]。现代医学多采用利尿、受体阻滞剂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ACEI、ARB)等药物治疗,但往往疗效欠佳,成为临床治疗难题[2]。笔者随袁金声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袁老学术思想及多年临床经验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病因病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胸闷、气促,劳累后加重等症,属于中医“关格并胸痹、怔忡”的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将其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就这一论述,历代医家有就其脉象解释者,有就其标本虚实解释者[3]。但袁老认为:“阳微者,胸阳不振故也;阴弦者,邪气阻遏是也。”其病机可概括为“胸阳式微,阴邪阻遏”。其病因可分为两类,一为本虚,即“胸阳式微”,主要表现为心的气血阴阳的虚损,多由素体虚弱、情志内伤及久病失养所致。一为标实,即“阴邪阻遏”,主要表现为内生及外感邪气,内生之邪多为痰浊、瘀血;外感之邪多为风寒、风湿,导致气机阻遏,推动无力。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之慢性心力衰竭,其“本虚”主要责之久病体虚失养,其“标实”主要责之痰浊、瘀血。由于患者多为久病,临床往往表现为气阴两虚,阴阳俱虚、虚实夹杂等情况。
辨证论治
基于袁老对维持性血透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认识,在临证过程中,我们以“心”之气血阴阳为主线,兼顾患者“痰浊、瘀血”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心气虚者,采用补益心气,温通心阳,兼以活血通络的治法,选用桂枝甘草汤合炙甘草汤加减,往往加入黄芪、黄精等补气药物以鼓舞心气。心血虚者,采用益气补血,兼以化痰逐瘀为法,选用四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加用陈皮、法半夏、枳实、丹参、红花、黄芪等以化痰、活血、行气。心阴虚者,治以滋阴补肾,方选首乌延寿丹合杞菊地黄汤加减,心阳虚者,治以温通心阳,兼以通络,选用炙甘草汤去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加制附子治疗,若出现心阳欲脱,表现为冷汗淋漓,四肢冰冷者,可用四逆加参汤或干姜附子汤、灸百会穴以回阳救逆,升阳举陷。

此外,袁老临证治疗时,充分考虑患者兼证,注重患者合并“痰浊、瘀血”情况。对合并痰浊者,需辨痰之寒热,寒痰者,加用苓桂术甘汤,热痰者,加用温胆汤;对合并血瘀证者,可加用血府逐瘀汤或失笑散。临证要点
袁老认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在临证过程中,首先,应抓住主证,知其常,通其变。临床上应先抓住一般规律,同时要注意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对于心阴虚者,日常治疗以滋阴为主,若一旦出现阴虚阳亢,患者合并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等症,须及时予以平肝潜阳,息风的治疗,方用天麻钩藤饮。其次,应注重标本缓急,治疗过程中,平素注重对心系气血阴阳的调整,患者若出现突发的病情加重,伴心悸、胸闷刺痛时,应加强行气、祛瘀的治疗,方选金铃子散合失笑散等。此外,还应注意燮理脏腑,重在心与其他脏腑功能的关系,如患者脾胃虚弱,脾不升清,气血生化乏源,易致心脾两虚,此时当以归脾汤助其运化;肺气不足,宣肃失常,易致心气不足,痰浊瘀阻,需加用行气化痰药物如枳实、佛手、广木香等。最后,还应坚持长期的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依据辨证情况,将药物打粉,制成丸药,长期服用,临床以心气虚兼血瘀者为多见,可用太子参、麦冬、丹参、三七、枳实等制备。
验案举隅
患者,男,51岁,2015年12月11日初诊,主诉:反复胸闷、气促、乏力6月,2003年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而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每周血液透析治疗3次,每次4 h,常常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伴冷汗出,四肢欠温,平素活动无力,动辄胸闷气促,不能平卧,无尿,大便调,舌质淡,苔白,血压:90/4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62次/min,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左室、右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静息状态下,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心包腔中等量积液。LA:38 mm,RV:26 mm,LVed:65 mm,LVes:56 mm,EF:26%,CO:4.9 L/min,ESV:158 mL,EDV:216 mL。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断:胸痹(脾肾阳虚),治法:温通心阳,益气生脉。方以桂枝附子合生脉饮加减。处方:桂枝9 g,制附子6 g,炙甘草10 g,黄芪10 g,党参10 g,五味子10 g,熟地黄10 g,茯苓10 g,泽泻10 g,白芍10 g,瓜蒌壳10 g,薤白10 g。1剂/d,水煎,分3次服,连服10 d。

2诊2015年12月21日:胸闷气促减轻,可以平卧,透析时未出现低血压反应,血压:95/55 mmHg,心率:64次/min,诉服药后时有嗳气,胃脘闷胀,考虑为五味子、白芍酸甘敛阴,熟地黄较为滋腻所致,故去以上3味,加陈皮10 g,法半夏10 g,广木香6 g以行气,继服10剂。
3诊2015年12月31日:诸症减轻,无嗳气,活动后仍感胸闷、气促、乏力,效不更方,继服30 d。
4诊2016年2月1日:诸症减,四肢温,活动后无胸闷、气促、乏力,透析过程中均未出现低血压,血压:105/60 mmHg,心率:67次/min,复查心脏B超:左房、左室、右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静息状态下,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心包腔少量积液。LA:41 mm,RV:22 mm,LVed:36 mm,LVes:52 mm,EF:56%,CO:6 L/min,ESV:57 mL,EDV:131 mL。为便于服用,改用颗粒剂,嘱其长期服用。
按语:慢性心力衰竭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极为常见,其发病与患者长期心脏后负荷过大有关,尤其是透析时间长(>5年)者,其发生率可达10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生存[4],因该类患者大多无尿,故利尿剂无效,同时,使用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往往疗效欠佳,为此,在临床治疗上甚为棘手,我们通过灵活应用袁老临床经验,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甚至有一定促进心室重塑的效果,获得满意疗效,为维持性血透患者合并慢性心衰的治疗找到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由于目前我们观察病例数较少,且长期疗效尚不确切,其普遍性尚需进一步长时间验证,寻找循证医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露,孙伟,华建武,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临床荟萃,2014,29(12):1375-1378.
[2] 金淑君,曹翠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3):395-397.
[3] 夏世靖,孙安会,张翔,等.张仲景论治胸痹思想探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4):34-37.
[4] 刘红,常明,刘书馨,等.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4):302-305.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李正胜,谢敏,王叶,等.袁金声教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2018,24(4):61-62.作者:李正胜,谢敏,王叶,等改编自:袁金声教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文字编辑:罗英姣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