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这些养生保健谣言你信过几条?

这些养生保健谣言你信过几条?

引导语作为中医人,我们日常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谣言在网络上漫天飞,譬如“中药放得越久药效越好”“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破解谣言首先要了解它,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居民对养生谣言的认知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我们破除网络谣言,治理网络环境,引导正确的养生信息有很大帮助。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养生保健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走进人们的生活,具有传统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养生保健更是受到公众的热捧。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养生保健谣言,这不但严重损害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声誉,也为百姓的健康埋下隐患。为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养生意识,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对养生谣言的治理刻不容缓。

本次调查设计以微信辟谣助手为数据来源,检索养生类谣言,共收集有明确来源且经过专家辟谣的谣言超过150条,以此为基础建立常见养生谣言数据库,并从数据库中抽取养生谣言,在参考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HINTS中国调查的基础上,经过访谈确定最终问卷,作为居民中医养生谣言认知情况调查问卷。现将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收集问卷的方式,让调查对象对养生谣言认知情况作出判断,共收集有效问卷115份。调查内容
采用自编式问卷,包括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群众获取养生知识的途径以及对养生谣言认知情况三部分。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健康状况、是否有医学背景等内容。养生谣言内容从建立的养生谣言库中经过再次筛选,选取20条形成最终问卷。对问卷的难度区分度进行测试,以保证问卷难度适中[1]。正确回答5道及以上谣言识别部分内容的调查对象为具备谣言识别能力。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谣言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 果一般情况
115例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不同人群在养生谣言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性别因素对居民谣言认知能力有影响。在样本中,有62.26%的男性具备谣言识别能力,女性比例为43.55%。这与谣言易感人群分析报告所显示的结果一致。(见表2)

典型养生谣言认知情况分析
结果见表3。有55.86%的调查对象认为“中药放得越久药效越好”是错误的。这则谣言的正确率最高,说明居民对中药保质期的认知相对较为普遍。囤积中药是一些老人的习惯,他们认为,党参、当归、川贝母、金银花等药材较为干燥,久放药效更好;阿胶、人参、灵芝等比较名贵,囤一些会有升值空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任何药材都有保质期,多数动植物类中药在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有些药还会生霉、被虫蛀,更加速其质量变化,影响疗效。

超过50%的调查对象认为“白酒可以开胃消食、增进食欲”,可见对于相当数量的居民来说,饭前喝杯“开胃酒”是餐桌“惯例”。林殷[2]指出,酒不能开胃,饭后饮酒更健康。饭后饮酒,既不伤胃,也可延缓酒精的吸收,还能控制酒量,不失为聪明之举。
超过70%的调查对象认为“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可见传统的坐月子习俗仍存在于相当数量的居民认知中。在我国传统的月子习俗中,洗头洗澡是大忌。老一辈常说:“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会受风着凉,落下病根。”但人民日报已经辟谣,通常产后伤口愈合后就可以淋浴,期间可擦浴和洗头,且每天应用温水清洗外阴部。
有75.2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吃动物肾脏可以补肾”,可见“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的说法被大众广为接受。但是专家表示,猪、牛、羊肾均含不同数量的重金属镉,对人体危害颇多,除损伤肝肾外还会造成精子数目减少、受精卵不易着床而影响受孕[3]。
超过80%的调查对象认可“男人一定要补肾”的说法。“十男九虚”等广告宣传,使不少中老年男性一旦感觉腰膝酸软,就认为自己是肾虚,从而乱服补肾药。多位名老中医专家指出,腰酸虽然是肾虚的表现,但也可能由腰肌劳损、胰腺炎或前列腺炎等导致。如果体内阴阳本处于平衡状态,乱吃补药会打破平衡,导致上火、嗓子干哑、大便干燥等副作用。

谣言辨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谣言辨识能力作为因变量,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新闻类App、医疗健康App、百度、微信、微博和博客论坛等传播媒介的接触情况、与医生、家人、邻居、朋友或同事交流健康信息的情况、主动寻求健康信息情况、年龄、样本来源、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作为自变量,选择“输入法”纳入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模型卡方值为62.965,P=0.005,<0.05,伪决定系数Cox=0.492, Nagelkerke R2=0.656,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谣言辨别能力的消极(保护)因素包括使用健康医疗App(以很少或不使用健康医疗App为参考,OR=0.011,P<0.05),使用百度(以很少或不使用百度为参考,OR=0.008,P<0.05)。谣言辨别能力的积极(危险)因素包括使用微博(以很少或不使用微博为参考,OR=220.758,P<0.01);主动寻求健康信息(以很少或不主动寻求健康信息为参考,OR=128.637,P<0.01);男性(以女性为参照,OR=158.083,P<0.01);公务员、教师、学生、农民(以其他企业人员为参考,P<0.05)。(见表4)
讨 论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一半的调查对象能够正确辨识5道以上的养生谣言,说明大众对于养生谣言的认知水平还有较大上升空间。“谣言猛于虎”,养生谣言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居民对健康养生信息不仅十分关注,还极有可能将获取的健康信息传递给家庭成员和朋友同事,这不仅会降低居民的健康素养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并且还可能进一步导致采取错误的健康行为。因此有必要由权威的媒体和健康养生专家发声,将正确的养生之道传递给大众。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因素对居民谣言认知能力有影响。在调查对象中,女性对谣言的识别情况较男性差。刘鸣筝等[4]的研究也表明,公众谣言辨别能力与性别、学历、对意见领袖的选择偏好显著相关,同时公众谣言辨别能力与社交网络密度中的微博关注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喻国明[5]的研究也显示,谣言易感人群在群体特征上具有以下相关特征:生活在农村或三四线小城市、低学历、中老年妇女群体是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中最主要的易感人群,并指出这类人群对“守护家庭利益与安全”相对重视,又扮演家庭主妇的长辈角色,有些谣言就利用这种心理,通过让人们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一些声称能产生某种利益的谣言,容易吸引具有相关需求的受众。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谣言辨识能力受职业、性别、主动寻求健康信息情况和医疗健康App接触情况、百度接触情况的影响。公务员、教师、学生具有谣言辨别能力的可能性高于其他企业人员,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职业的人群信息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可以更好地分辨健康养生谣言。农民的谣言辨别能力也高于其他企业人员,可能的原因是农民有更多的中医健康养生实践,从而与中医养生信息接触更多,谣言识别能力更强。李宁[6]的研究也表明,微信中健康养生类谣言以其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优势,比其他信息的传播力度、扩散范围、影响力度都要大,并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本研究还显示使用百度和健康医疗App不利于具备谣言识别能力,可能的原因是在百度和健康医疗App上虽有大量的健康养生信息,但是养生信息鱼龙混杂,反而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主动寻求健康信息有利于谣言识别,可能的原因是主动寻求健康信息的人有较强的健康观念,对健康信息的优劣也有所考量,并且通过多方寻求信息,以确定最优答案。
建 议01

完善媒体监管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谣言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媒介,养生谣言一旦发布,经过各家媒体转发,便会迅速扩散。因此政府要完善媒体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审核力度,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谣言。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网络运营公司严格审核网络发布内容;打击利用网络传播养生谣言的组织或个人,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02

主题聚焦,系列化健康养生知识科普活动
目前,虽然健康养生的网络文章和电视节目不少,但是传播主题缺乏聚焦,且时常出现“不同平台不同声音”“不同专家不同观点”的传播局面。因此,为了提高居民健康养生谣言的辨别能力,深入的健康养生知识科普活动必不可少。应提炼出广大居民关心的、适合落实到行动中的、在专家层面形成共识的健康养生知识主题,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系列而深入的报道,以倡导居民树立科学的养生观,进而促进居民健康行为的改变。03

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引导大众正确看待养生保健
多媒体时代,媒体是把双刃剑,要采用正确的方式,运用媒体这把利刃,宣传科学的养生保健知识。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在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官方微信、微博上发布一些养生误区或者谣言和科普知识;各个医学院校的官微或者官博,也可以利用自身医学优势,肩负起健康科普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4-73.
[2] 林殷.中国人最适合白酒养生[J].中医健康养生,2017(10):26-29.
[3] 林殷,王一辰.以形补形可行吗[J].中医健康养生,2017(12):31-34.
[4] 刘鸣筝,孔泽鸣.媒介素养视阈下公众谣言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7(4):107-114,156.
[5] 喻国明.社交网络中谣言易感人群的新特点及效应机制[J].教育传媒研究,2018(2):94-96.
[6] 李宁.微信中健康养生类谣言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青年记者,2018(14):11-12.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赵玉洋,谭巍,杨思秋,刘娜娜,杨文菊,谢宜沙,张怡淳子,刘晓珊,刘芳羽.居民对养生谣言的认知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2020,26(2):43-46.作者:赵玉洋,谭巍,杨思秋,刘娜娜,杨文菊,谢宜沙,张怡淳子,刘晓珊,刘芳羽改编自:居民对养生谣言的认知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文字编辑:张冀东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