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不醒、身体虚胖......夏季我们该如何避免湿气缠身?
经常听到身边的小伙伴说:“我体内好像有湿气,老觉得浑身不舒服。”到底什么是“湿”呢?
中医判断“湿”,主要是看患者身上是否出现具有“湿”特征的证候。
即,“湿”是抽象而来的,凡患者身上具有湿之象,就是得了湿性病证。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湿邪具有什么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
阴邪,是指湿的性质,放在阴阳比较中属于阴。
道理很简单,因为湿性类水,水是偏冷的,阴性明显,所以湿也属阴邪。
2.湿易阻遏气机
湿易阻遏气机,简单讲就是湿容易妨碍人体气的流动。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所谓湿,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想象,有一点像体内的水分子多了,呈氤氲、弥散、雾露状态。
3.湿易损伤阳气
寒邪容易伤阳,湿邪也容易伤阳,两者有什么区别?
可以这样理解:寒邪的阴性大于湿邪,“阴胜则阳病”,所以寒邪伤阳,会伤得比较重,同时不太分部位,什么地方都可以伤。
湿邪伤阳,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最容易伤的脏腑是脾。
为什么?因为脾的生理特性类似于阴土,阴土,即潮湿低洼的土。而土要化生万物,就须干湿适中,所以阴土就喜燥恶湿,换一种表达就是脾对湿特别敏感,特别害怕,所以湿就容易伤脾阳。阳气代表功能,脾阳一受损,脾的功能就下降。
身体有湿气时,会有哪些表现?
1.昏昏欲睡
2.身体沉重
3.肠胃不佳
4.精神不振
5.四肢沉重
6.皮肤起疹子
7.雀斑加重
8.其他症状
以上这些信号或者症状,如果你出现了2-3种,要引起注意了,这说明体内有湿气。如果你去医院检查,也发现不了什么重大疾病,但会每天受到这些小毛病的折磨,这正好对应了上述湿邪的特点——“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病程长,反复发作。在生活中,我们用“十人九湿”来形容湿气侵袭人体的普遍性。主要和体质因素、饮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身体积存湿气,该如何祛湿?
中医认为,湿气不除,后患无穷。湿气是各种病症的源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风、痛风等都和湿气有关系。祛湿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健身运动、艾灸、拔罐刮痧、食疗、中药等,这都属于外部疗法,治疗过后不能从根部祛湿,“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我国著名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提出人体分九种体质,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在人群中仅占32.75%,而与“湿”有关的体质包括痰湿质、湿热质。因此,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所得湿邪也不尽相同,需要不同的对待和处理。
痰湿体质:体型一般偏胖,腹部脂肪堆积明显,活动时出汗多,而且容易疲劳。这种体质的人,要注意饮食调节,以清淡为主。祛湿的药物选择以二陈汤、藿香正气为基础。
湿热体质:常有面部油亮,口苦、口臭等症状,养生原则是清热利湿,对于肝胆湿热要特别注意清肝利胆。在饮食上可多食红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夏季祛湿防暑,藿香正气滴丸家中常备
藿香正气散成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一首经典方剂,被誉为“祛湿圣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五、六、七版)中医治疗部分,对处于医学观察期,若出现乏力伴胃肠不适者,推荐使用中成药藿香正气制剂。
藿香正气主要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头晕头重、腹泻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用。如适用于受凉腹泻,细菌性腹泻不宜用;适用于肠胃型感冒,风热感冒不宜用;适用于晕车晕船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此外,还能辅助治疗一些皮肤病,如头癣、手足癣、灰指甲等,治疗这些疾病时可遵循医嘱。
随着中成药制剂技术的发展,藿香正气散被改革为多种剂型。包括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颗粒、丸剂、胶囊、滴丸等。制剂溶散时限指标作为药物的有效性检查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药物的释放速度,《中国药典》对不同丸剂的溶散时限要求不一样,其中小蜜丸、水蜜丸和水丸溶散时限为1小时,浓缩丸和糊丸为2小时,滴丸剂则要求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而天士力藿香正气滴丸实际溶散时限控制在6分钟以内,同时天士力藿香正气滴丸具有“口感好不辣喉,出门易携带”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