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高血压顾客心理特点,巧导购!
迎春是A药店店员,这天,一位老师傅来买降压药,问询中,迎春得知其有20年的高血压病史,独居(老伴5年前去世),不喜欢出门,多数时候一个人在家。买药时,老师傅说:“上年纪了,睡眠也好,总觉得没精神。” 迎春听到老师傅的话后,说:“师傅,您也别想太多,有空多出门走动走动,别闷着。人活动多一些,睡眠也会好一些。”老师傅听了迎春的劝,说了声谢谢就离开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血压顾客的心理特点:
01丨常见抑郁情绪心理
慢性疾病会使病人产生抑郁心理:长期服药以及服药对身体产生的影响,社会角色的改变,疾病病程演变带来的风险……案例中,老人还多了一个“独居”的因素,这些会使患者抑郁情绪持续并加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解,患者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引发其他疾病。案例中的老人失眠则可能与此相关。
此外,在与疾病的长期抗争中,高血压患者常会产生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并由此影响其行为。
02丨不同年龄患者心理
青年(25-45岁)高血压患者怕疾病影响事业与家庭,他们常会问的问题是:“疾病要不要紧,怎么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
中老年(>45岁)高血压患者多数不能坚持用药,觉得吃药是一种负担,有恐惧感,有悲观情结,对并发症了解不多,易疏忽大意。他们常常会说:“这降压药有时候会忘了吃,忘记一两天也不要紧吧?”
03丨不同病程患者心理
同样是高血压患者,刚患上的患者心理与多年高血压病史者心理是不同的。初诊顾客多数较为焦虑,接待时,问的问题会比较多;多年高血压顾客表现为比较淡定,会更关心自己血压控制情况,自己有没有并发症等。
04丨不同病情患者心理
有无风险因素(如吸烟、肥胖、高血脂、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心理是不同的,无风险因素患者心态趋向于正,而有风险因素的顾客负面情绪会多一些。 此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等的患者情绪可能会更低落,失去信心,甚至可能产生过激行为,此时,更需要家人的理解、陪伴与照顾。 接待这些顾客,我们可以在心理指导方面与行为建议给予更多的专业提示。
如上面案例中,要帮助顾客分析失眠的原因,给予改善方法建议:松弛训练、自我积极暗示等,也可以建议白天适量增加活动量,多走动,睡前温水泡脚等。另外要丰富个人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不要老闷着。必要时给予药物与保健品建议。
不同年龄患者
重点有别
针对青年患者要说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控的,帮助缓解顾客紧张心理,让顾客继续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作用。
要告诉顾客规律服药,调整心态,坚持运动,平衡膳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青年患者消费能力较强,可根据情况引导到保健品、中药或器械类产品上。 针对老年患者,要说明定时定量用药的益处与重要性,不规范用药的严重性,要让顾客学会应对自身情绪的变化。可以帮顾客建一个档案,帮助他规范用药,监测血压等,另外要进行适当的患者教育,也可以在平时接待中多和顾客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看情况引导至保健品、中药等。
不同病程患者
服务重点区分对待
初诊高血压患者,要让其放松,适当说下高血压疾病基础知识,让顾客对疾病有所了解,知道如何掌控病情。多年病史的高血压患者,重点是指导其自测血压,叮嘱定时定量服药,预防并发症等。遇到经常漏服的患者,以拉家常方式说明漏服的危害,定时定量服药的好处,给予习惯改善建议(如定闹钟、分药盒、家属提醒、病患小组监督等)。对于一直坚持规范服用的患者,要肯定其用药方式,建议综合管控,持之以恒,优化血压控制目标。
不同病情患者
指导侧重点不同
无风险患者对高血压管控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会受到其他病友或特殊时节如春节等影响,不能坚持。接待的时候,我们要肯定顾客的良好生活方式,让患者得到鼓励,获得信心。另外,要告诉顾客需坚持,把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同时要规律服药,定期测血压,体检等。
有风险因素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比较难改变,这部分顾客对危险因素危害严重性麻痹大意。接待的时候要告知其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关系,让患者意识到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在与顾客交流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要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减重、减盐、减脂、戒烟限酒、减压、加钾、加运动、必要时加叶酸等,血压控制目标<120/80mmHg。 针对有合并其他疾病的顾客,告知疾病相互关系与危害,教会顾客自我管理技能,让患者建立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我管理技能,主要包括制定管理自我的行动计划,掌握解决自身问题的步骤,熟悉家庭血压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合理安排膳食,还要了解健康运动及注意事项,高血压等口服药物的用药知识,保持心理平衡,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等,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