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自制安心饭菜 远离反营养食物
点击标题下方小字“”加关注
让孩子喜欢妈妈做的饭菜
也许一些妈妈经常喜欢去面包房或糕点铺去给孩子买一些蛋糕、起酥面包、饼干、各种“派”作为早餐的主食,再配上在超市购买的火腿肠,就着一杯热奶就轻松的搞定了孩子的一顿早餐。也有的老人早晨遛弯顺路带回了刚出锅的油条、薄脆、麻花作为早点让全家享用。孩子喜欢吃,大人也满意。为了不让孩子随便到小店去买零食,一些妈妈又为孩子去超市选购了膨化食品、薯片、虾片、果脯、水果干、各种口味的话梅以及各种奶糖、水果糖、巧克力糖。天气热了,妈妈又很上心地在家里的冰箱中储存了冰棍(雪糕)、冰激凌、可乐、各种饮料。星期天全家去饭店吃一顿,可能喜欢点嫩软可口的黑椒牛柳、腊肉煲仔饭以及颜色鲜艳的豉蒸凤爪。回来的路上给孩子买上一杯珍珠奶茶,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喝,自己心里也感到美滋滋的。到了家里往杯子里放上速溶咖啡和伴侣用开水冲上一杯,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感觉十分惬意!就这样,大家在不自觉的吃进了很多反营养的物质,却浑然不知,这些食品也在一点一点的侵蚀着我们的身体。
什么叫反营养食物?不是天然食品中的成分,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故意添加进去的。
如一些食物添加剂。食物添加剂能够增加食物的口感、颜色鲜艳、耐储存,改善食物的品质。目前纳入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近2000种,23类,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漂白剂、着色剂、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营养强化剂等。如日落黄、胭脂红和焦糖色素都是我国许可使用的食品色素。可以说,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达,食物添加剂在加工的食品中几乎无所不在。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正确使用这些食物添加剂,单一吃某种工厂生产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危害不大,但是就怕一次吃多种的加工食品,或者长期吃这些经过工厂或者食品店生产的加工食品,那么累加起来进入机体反营养食物的量,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对婴幼儿来说,肝脏和肾脏还发育不成熟,这些反营养食品不能很好在肝脏中解毒,通过肾脏排毒,大量蓄积在体内就会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孩子个子矮小和智力的落后。而孩子也正处于口味发展的敏感期,往往为了追求食物的口感和新奇而大快朵颐。当孩子毫无节制吃的的时候,家长就要反思:这样给孩子选择食品对吗?
在这里首先声明,我并不反对使用食物添加剂,因为在我们的生活确实离不开这些添加剂,例如蒸馒头时我们使用的发酵粉和小苏打粉;吃酱油和醋时里面就有防腐剂和调味剂;吃富强面粉(精白粉)时可能里面就已经添加了增白剂;吃乳品厂生产的酸奶时里面就有用于发酵的益生菌、增稠剂、防腐剂,甜味素……。但是一定要正确的使用食物添加剂,尤其是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少选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尤其对于婴幼儿来说,更应该杜绝这些使用人工合成的食物添加剂。我记得2008年12月4日新京报刊登了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食品和营养卫生学系副教授柴巍中、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食品添加剂专家高彦祥指导的一篇文章《诱人食物背后的添加剂》中谈到:正规加工食品也要防食品添加剂的叠加危害。色素粉末加些水,就能“变”出诱人的饮料。在食品添加剂方面,滥用和添加非法化学物质问题最严重。“无与伦比的松脆”、“丝一般顺滑”、“松软有弹性”,诱人的广告语将消费者的口味越提越高,选择标准也聚焦在“口感和色泽”上,而不是食品所含的营养。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食品和营养卫生学系柴巍中副教授指出:现在更危险的是“擅自扩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或本身质量有问题的食品添加剂”三大主要问题。
Q:有一位2岁孩子的家长这样问我:“我的孩子不爱喝配方奶就爱喝乳饮料,现在管不住,可怎么办呢?”来向我讨教如何制止孩子喝乳饮料的办法。
我说:“谁给孩子喝的第一口?既然知道这种饮料没有什么营养,当初你还给孩子喝!现在养成了孩子的这种饮食爱好再想纠正已经很困难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当初就是想给孩子尝尝,再说现在就一个孩子,比较依随孩子的要求。谁知道现在孩子要喝,不给他就哭,尤其是爷爷奶奶更是宠着孩子,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喝了,结果现在一天得喝7~8瓶。可是配方奶一点都不喝,个子和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都小很多。”孩子妈也感到十分内疚。
仔细想一想,如今孩子这样其主要责任都在家长身上。
所以,我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的味道回归,喜欢妈妈在厨房里做出的饭菜味道。
我基本上就是这样做的,我的外孙子铭铭的一天的饮食是这样安排的;
晨起6:30洗漱完毕后配方奶200毫升
7:30蔬菜粥一小碗(里面加一个煮好的蛋黄),
馒头小半个或者菜包子1个(我家的馒头大概一两一个,包子半两一个)
馒头中夹一片自己家做的酱牛肉或酱肘子,如果没有熟肉制品就是奶酪一个 (成长奶酪)
黄瓜2~3小条(一根黄瓜切3段,每段刨4小条)或者生菜1小片。
注:早餐时每天换花样:一天是玉米面粥、一天的小米粥、一天是蒸蛋羹,一天是自己做的酸奶,粥里放的蔬菜多是绿叶菜或红薯、南瓜。4天轮转一次;有时不吃馒头就是西葫芦胡萝卜丝、鸡蛋、面粉摊的小饼。然后送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他就不吃幼儿园的早餐了。(为了最大限度的掌控孩子的营养)
如果周六日休息,上午的加餐就是水果,(水果我也是每天不重样,几天一轮回)中午自己的饭菜,保证孩子的蔬菜和动物蛋白的摄入。我们大人的饭菜都依随孩子的口味。下午睡醒后配方奶200毫升,外加水果。晚餐也是自己家做的饭菜,同样保证蔬菜和动物蛋白的摄入。我给孩子选择的动物蛋白以海鱼、虾为多。鸡肉吃的比较少,因为考虑到目前市场上的鸡都是速成生长鸡,含有的生长激素多。为了孩子喜欢蔬菜,我们给孩子做包子、饺子的时候比较多,有的时候也做夹馅的烧饼,偶尔做一次馅饼(主要是控制油的摄入),每天的午餐和晚餐是米饭和面粉各一顿。隔2~3天吃一次豆腐,豆腐干、每顿饭都配上南瓜汁、豆浆、玉米汁、稀稀的紫米五谷粥(都是用五阳豆浆机做的)。孩子喝的水就是白开水。他也喜欢喝饮料,但是我不给买,除非有时生病我才给买100%果汁。晚饭后决不允许孩子再进食。铭铭喜欢吃糖,但是每天只有一小块,有时他玩着还忘记了,因此铭铭经常是几天才吃一小块糖。所以至今他不会吃棒棒糖,不会吃冰棍雪糕。今年由于学轮滑特别辛苦我才给他买一个球的冰激凌。算起来他从生下来到现在4岁,恐怕吃的冰激凌小球还不到10个,冰棍从没有吃过。我从不给孩子买薯片、饼干、蛋糕和面包这类的食品给孩子吃。孩子的零食就是水果。我家的面条都是自己用家庭小压面机做的,使用的面粉都是选择的不含添加剂的标准粉(含有麸皮多),有时用食品加工机打烂绿叶菜或者西红柿来揉面,做成蔬菜面条,一盘盘用袋子包好冻到冰箱里,吃的时候拿出一包做熟即可。
每次去给家人买食品,我都要仔细看看标签的成分表和含量比例,这样选择的食品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安全。大家可能认为你退休了,没有事可以这样做,其实我的工作还很紧张,因为写稿、出书、外出讲课等也是很忙。你想一想,只要自己用心,熟能生巧,就会很轻松的搞定。当然你要是不愿意自己动手,就没得说了。为了铭铭健康成长我确实费了不少心,但是我快乐,因为铭铭的茁壮成长是我的付出成果。
希望各位妈妈自己操作起来吧,让孩子喜欢上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从小打下健康的基础,为了孩子的一生。
附:
【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丙酸钠、丙酸钙
抗氧化剂:BHA、BHT、PG、TBHQ、维生素E、维生素C、植酸、茶多酚
疏松剂:明矾、酒石酸氢钾、磷酸氢钙、葡萄糖酸内酯、碳酸钙、小苏打
甜味剂:果葡萄糖、麦芽糖、低聚糖、阿巴斯甜、甜叶菊糖、甜蜜素、安赛蜜、糖精
增稠剂和稳定剂:瓜尔豆胶、卡拉胶、单甘酯 磷酸盐
常见合并标识的添加剂:香料、酵母、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水分保持剂、PH调节剂等消费者往往认为,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等只代表一种添加剂。实际上,这种笼统表示的背后往往涵盖至少两种以上添加剂。一方面配料包装面积小,无法写那么多名词;另一方面也正合商家的心理,消费者会觉得化学名称越少越好。】
摘自2008年12月24日新京报《诱人食物背后的添加剂》
反营养物质:
反式脂肪酸:标签上写着含“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植物脂肪”、“植物起酥油”、“酥油”、“奶精”、“植脂末”等的食品。用于烘焙、油炸、甜点、派、起酥面包、奶油蛋糕、各种似乎含有奶的乳白色甜饮料、糖果、冷饮,奶茶、奶糖、冰淇淋、雪糕和低档巧克力中,增加食品的口感、保质期延长、更柔软。但是增加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和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发生。
铝:存在于膨化食品如:薯片、虾片、特别松脆可口的油条、油饼、薄脆、麻花、水发海蜇、泡打粉、粉丝和粉条等淀粉制品。使食物松脆、疏松、有筋道。摄入过多影响矿物质吸收,抑制免疫系统、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大脑组织损伤,抑制骨的发育。标签上写明含有“明矾”、“枯矾”、“矾”、“硫酸铝钾”等成分的食品。
亚硝酸盐:肉类食品中各种嫩肉粉和腌肉料,大部分含有亚硝酸盐,见于各种粉红色的肉制品,别有风味、不宜腐败。亚硝酸盐会与血红蛋白铁结合,妨碍血红蛋白转运氧气,形成致癌的亚硝胺。为了阻止产生致癌物质,机体需要额外消耗维生素C、E等抗氧化成分。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不足时危害更大。多见于腌制时间不够长的各种腌菜或标签上写明含有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成分的产品。
合成色素:存在于各种颜色鲜艳的零食、甜点、饮料中,使食物颜色逼真诱人。部分合成色素能与矿物质如锌、铬等结合生成人体难以吸收的物质,加剧微量元素的缺乏。有研究表明,这种状况会加重儿童行为异常和认知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攻击和学习困难。
精制糖:存在于各种甜食中,除了糖以外没有任何营养成分,会大量消耗维生素B1,和其它各种糖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素,加速钙的流失。
磷酸盐:用于可乐、甜饮料、加工肉制品(粉红色、口感软嫩的肉制品,90%以上添加了磷酸盐)、淀粉制品。可以改善口感、保水性强、干扰钙、镁、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促进排出。摄入过多增加骨质疏松和贫血的危险,对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病不利。各种甜饮料和其他食品,看看标签,如果有“磷酸盐”、“复合磷酸盐”、“磷酸”等字样,就是含有磷酸盐。
以上摘抄范志红教授的文章:反营养物质
新朋友请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