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史评医 老来多病如何医
从古到今,一直说良医如良相,治病如治国。
想来其中多有共通之处,虽说是一种比喻,但传说日久,且历代名人多有援引这种说法,必然有其贴切的地方。
我们泡杯茶,嗑嗑瓜子,在这里掰扯几句。
话说清朝到了同治年间,就如同百病缠身的老人一般,痼疾新病,同时发作,新感引动素疾,素疾牵动新感。让你无从下手施治。
看看那光景,帝国老朽不堪,对外战争一败再败,割地赔款。
南方的太平军攻下南京,连同周边江浙等富庶省份都被占领。
京师附近有捻军纵横。西南有国中之国,西北更是动乱不堪。
虽说是贵胄公卿,随时都有可能吃饭家伙被人端了,崇祯爷那可是前车之鉴,后边山上的歪脖子树现今都还在呢!
帝国的舵手还是位年轻的寡妇。要想苟延残喘,为帝国续命,确实是万难万难!
一直都说大清亡在慈禧手里,仔细推敲一下,她也算尽了力了,换个主来,亡的更快点也不一定。
这慈禧虽然不是妙手回春的高手,但也绝不是草菅人命的庸手。
清王朝就是这样一副烂摊子,在国政大事上,再有一二个昏招,那是要直接改朝换代了。
不得不说慈禧这个女人,还是有些手段的,绝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不堪。
有人事经验的朋友,都晓得用人之难,清廷要重用汉臣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识才就很难,慈禧还是有见识的,能识得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才。
韩信在项羽手下混了不少日子,项羽识货吗?又在刘邦手下混了不少日子,刘邦那么会看人,一开始都看走眼,伯乐难寻啊!
其次,用才难,多少人有才难用,况且当时满汉多有隔阂,对汉臣委以重任,是很有政治压力的,慈禧能务实的认清时事,启用这些人才,并不容易。
再次,信任难,一句用人不疑,谈何容易,身家性命托付他人之手,没有过人的智慧,是很难办到的。
没有太后的支持信任,曾左李再足智多谋,也不会有施展的天地。
在平定太平天国、捻军、收复新疆这十几年间,风雨飘摇的帝国没有出现致命的失误,从而老态龙钟的大清能拖着残躯活到20世纪初。
要想把一个企业办好都难如登天,何况是错综复杂的庞大帝国,其中的艰难,难以尽言。
前段时间,我看了位八十多岁的老年患者,情况是这样的:
1.高血压四十年,同时服用三种降压药,还不稳定。
2.糖尿病三十年,吃了降糖药,还打着胰岛素。
3.老慢支十来年。
4.并发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稍一受凉就又咳又喘,下个楼都困难,住院打吊瓶十几天,才能缓过口气。但消停几天又发病,去医院的日子比待在家还多。
5.贫血
6.前列腺增生
7.腔梗
8.最近又受凉肺炎了。
吃了一周药,复诊来问了,说:“医生,吃了好几包药了,怎么不见好?”
我老实回答:“这不是感冒发烧啊!这些慢性病吃几百包药也不一定有能让您满意的的疗效。”
根深蒂固几十年的老毛病,慢慢的能缓解症状,都挺不容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衰老多病,历来难医,治疗上要抽丝剥茧,治病的过程不能转增新病,前因始末,要考虑周全,这里面没有速效可求。
如同宰相治国无功可言,讲究小火慢炖,从而到达增寿延年的目的。
祛了新疾,减轻痼疾,治愈些病当然最好,但话说回来,即使带病延年,也已算很成功了。
这位老先生,我中医的症候结论为:肝血肾精亏损,元气虚弱,肝火肺热,兼夹痰饮,阳亢风易动,复受风寒。
治疗上要有战略考量,分清主次先后,整体战略中的每次战斗如何布置?
首先要治疗新感,新病急受,可以急祛。
祛新感注意化痰扶正,否则祛邪而拔了根本,那就不划算了。
用药不宜猛,宁可缓缓取效,随机调方,求平求稳为上。
如果急病能去,风寒能散,再考虑第二步。
在平稳期,用药化痰降火清热,潜阳熄风,稍佐培本。
这个过程会非常久,其中必然会有反复,伤风伤食,复夹里证。
要时时随证施治,如果能痰减火平,阳潜风熄,则可进图一步。
用方扶脾养肝补肾,佐用化痰行气清热等,药宜轻,复加丸剂培补。
其中必然还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都要随机应变。
很多老年病还远比这些情况复杂,治疗更难理清头绪。
当然除了用药,心理因素、适当的活动等都是很重要的。
基于老年患者基础病特别多,疾病新旧交织,所以不可能是速决战,一定要有持久战的眼光,碰到急脾气的患者,要让他们明白几十年的疾病发展史,盘根错节,是不可能快速根除的。
事物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疾病的发展也是如此。
因此中医有这么一句话:
急病急治,缓病缓治。
这治病和治国都是要务实为上,不是凭逞能就行的。
慈禧太后想要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召见左宗棠。问他平定新疆要多少时间?
左宗棠说最少五年。
慈禧问他能不能快些。
左宗棠如何答复?
最少五年,换作别人十年都不成。
慈禧虽然听了不爽,但知道他说的是大实话,咬一咬牙,让他去了。
左宗棠西征那几年,慈禧接到弹劾左宗棠的奏折,不知道有几箩筐。
前面打仗当然艰难,
后边太后抗着的压力也并不小。
不是吗?
说说膏方这件事
成功的当了一次狗头军师
养颜须知(最高B格美容)
都市“小主”们的驻颜散
“三尸脑神丹”重现江湖
医生你看我哪里虚
话说咳嗽
谈谈目前的灸疗现状
谈谈“姨妈”量少血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