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常备中成药(6)
我之前就一直想写些中成药相关的文章,因为中成药是乱用药的重灾区,很多中成药是非处方药,没有处方也可以自行购买使用。
这是双刃剑,好处是方便快捷,如果运用得当,很多问题下楼去药店买几盒药就解决问题了。
当然也有坏处,因为中成药的使用难度不亚于中医师望闻问切后处方用药。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成药品类繁多,掌握起来绝非易事。此外,同一品类的中成药,有无数的厂家生产,其制作工艺,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对这些情况要有深入了解,且运用得当,才可能收获满意的疗效,我个人觉得比处方开药还难。
话又说回来,如果时间笃定,到门诊找中医师切脉处方,当然是最佳之选。只是也有很多特殊情况下,就诊不易,需要一些便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中成药也算是不二之选。
实际上,中成药就是中药,只是是成品化的中药而已。
既然是中药,那么中成药他是要按照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去运用的,要根据患者患病的具体症状,个体体质差异,进行鉴别诊断,确定大致症候类型,视具体情况运用的。
使用中成药也要有一定的辨证基础,和什么病用什么药这种逻辑是不相同的。
否则我就不会在前五篇《居家常备中成药》中写那么多话了,直接写什么病用什么药就行了,但中医不是这样治病的。
我尽量想写的详细些,文章中有很多文字是分析中医理念的,以及很多文字是阐述中医学观察方法的内容。并且尽可能的多举些例子,就是为了能让读者能够相对准确的运用这些中成药。
故而你真的要掌握这些中成药的使用方法,是要花点时间把这些文章好好看一看的。
这些中成药倘若能够运用准确,发挥其功效,对我们的生活是会有莫大的帮助的,在很多情况下能帮助我们化险为夷。
比如今天我在朋友圈看到的案例(上图)。
中成药如果能正确使用是很管用的。只是现在医院经常当套餐胡乱使用,并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成药是西医医师开的,但中成药是有严格应用范围的,不是开了西药以后,搭配一下的点缀,我们中医都会让这些中成药独挡一面,担当大任的。
解放以前,中国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连年战乱,民生艰难。
中国很多民族企业都生命力不长,而医药行业相对而言是刚需产业,按照现在的说法叫长坡厚雪,可以超越周期。
倘若没有资金压力,老字号的医药企业还是有一定的品牌护城河的,中国的百年企业,有不少是老字号的老药店。
这些老药店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产品质量过硬,老百姓信得过。
正是对质量的追求,做到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才让这些企业有几百年屹立不倒的生命力。
同样的药,老百姓去那些老字号的药店还是会放心些,每一个老字号都有其镇店之宝,比如北京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雷允上的六神丸,旧时胡庆余堂制备紫雪丹,是用金铲银锅。
在我们国家的西南边陲,云南省也有这么家中药厂,历史非常悠久,很多国人可能都不知道,云南的朋友可能有点了解,就是昆明中药厂。
据说在明代初年,皇帝朱元璋派义子沐英入滇,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军军医朱双美在昆明开设"朱氏双美号",是昆中药最早的起源店。
有不少中成药其他厂家都不生产,是昆中药的特色产品。还好近几十年我国的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物流无比通畅。
无论是云贵也好,东北也罢,还是新疆特产,一个手机在手,几天工夫,也就货到眼前了。
▲蔡锷将军(左)与小凤仙(右)
昆中药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等人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
起义部队在讲武堂师生作内应的情况下,从北校场发起攻城,蔡锷部队从东南进攻,经过一昼夜战斗,于次日清晨占领全城,活捉总督李经羲,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在这场起义中32岁的医师李继昌带领家人和徒弟在蔡锷部队中担任军医,为革命军救治伤员。
因医术高超,在部队上下大受好评,蔡锷也对李继昌医术大为赞赏,平时无论自己身体不适,还是家人感疾,都请李继昌医师调治。
倘若要出远门,都会找李继昌选些云南老字号的常用药品,以备应急之需。
重九起义成功后,成立了云南都督府,蔡锷担任都督,手握兵权,镇守边疆。
在1914年,袁世凯为称帝做准备,想拉拢蔡锷。故而请蔡锷进京,封为“始威将军”。
在与蔡锷接触一段时间后,袁世凯看出蔡锷内心反对他称帝,便把他软禁起来,限制他离开北京,行动受到监视。
这段时间,蔡锷每日寻思如何离京,他住在西城的棉花胡同,常常化妆成商人模样,串八大胡同,以麻痹袁世凯。
那时候,小凤仙住在八大胡同陕西巷里的吉云班。蔡锷内心烦闷,却在这花街柳巷出入,是否是要去存心嫖妓,还是在这种地方筹划些什么都不得而知。
因为打扮成普通商人的样子,老板便引他到长相一般,性格古怪的二流小姐小凤仙这里。
在那里,他结识了小凤仙,虽然蔡锷开始时并没有以真实身份示人,但小凤仙却看出他不像寻常的狎妓轻薄之徒,便对他以诚相待。
小凤仙不俗的谈吐也让蔡锷另眼相看,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他胸怀天下,急于摆脱困境,她亦有剖肝沥胆的成全之心。于是,她配合他演了一出大戏。
不久后,京城便传出蔡锷沉迷声色,不理公务,昼夜不分地跟小凤仙寻欢作乐,还扬言要给她造一座“金屋”。
为此不惜跟结发妻子闹翻,连母亲处也疏于晨昏问安服侍,气得妻子跟母亲一起回了老家。
袁世凯听到蔡锷家事都弄得乱七八糟,也就大大松懈了对蔡锷的戒心。
眼看时机快要成熟,小凤仙却患了痰嗽病,日夜作咳,痰色黄脓,请了二三回医生,也不见好。
事以密成,这咳嗽不止,秘密离京就很容易被发现。
于是他想起出行时李继昌给他备有家乡的成药,其中有云南特制的清肺化痰丸,只在云南销售,全国其他地方通常都没有这药。
蔡锷让小凤仙试服几日,看看能否缓解病症,这药对症,效果就显得很快,没吃几次,竟然一声都不咳了,痰也消失无踪了。
之后在小凤仙的掩护下,蔡锷秘密离开北京,赴天津,转道到日本。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组织护国军,举兵讨伐袁世凯。护国枪声,迫使袁世凯退位,神州大地再现共和。
《小凤仙》剧照
这清肺化痰丸,是张很实用的效方,也是我居家常备的一款中成药。也算是昆中药的镇厂之品。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聊聊这款药品。
8、清肺化痰丸
我查了一下文献,记录清肺化痰丸的古籍,我查到四本。《医便》、《丹溪摘玄》、《养生类要》、《活人心统》。
这四部著作所记录的清肺化痰丸,与现在通行的药品,配伍差别较大。处方最接近的是明代吴球撰写的《活人心统》,据说现在的清肺化痰丸的处方配伍是出自《活人心统》。
另外有个说法可能更接近此方的创方历史:
清肺化痰丸的组方,是昆明当地的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活用古方,并形成了固定的组方配伍,其配伍思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拗汤”、明代《韩氏医通》的“三子养亲汤”和《医方考》的“清气化痰丸”。
这张处方在昆明医家中习用既久,疗效卓著。于是在清代中后期,由昆中药84家老药号之一的保龄药室制造而成,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该方以大蜜丸问世以来,在昆明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使用历史,并由昆明中药厂独家生产至今,在民间享有“五劳七伤之妙药,止嗽平喘之仙方”的美誉。
药物组成:
蜜麻黄,苦杏仁,酒黄芩,甘草,(宣肺止咳,清热泻火)
半夏,陈皮,茯苓,桔梗,枳壳,(宽胸行气,化痰利湿)
瓜蒌子,川贝母,胆南星,(润燥化痰)
白苏子,炒莱菔子,蜜款冬花。(降气化痰止咳)
功能主治:咳嗽频急,自觉痰多,色黄,稠厚,有时能咳出,有时反复难咳出,胸闷憋气,呼吸有时自觉有气道阻塞感,舌淡红,苔腻,脉多弦滑。
这张处方,确实是许多传统处方的叠加:
其中有三拗汤,可以治疗风寒咳嗽。
其中有整张枳桔二陈汤,是治疗湿痰阻气的主方。
有整张清气化痰丸,故而清化痰热的作用都具备。
此外还有整张导痰汤,对三焦腠理的痰湿,都有作用。
三子养亲汤就缺了一味白芥子,消痰祛脂对整个体质都有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国人,绝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属于痰湿最盛的年代,这张处方,大致集化痰药于一身。
看着好似化痰药特别多,其实中成药说明书的服用量通常是6g~9g,一天服用二三次。如果患者真的痰嗽明显,这些剂量,可能远远不够,服用剂量其实是可以翻倍,甚至翻二三倍服用的。
中成药的配伍,有几个特点,两种类型的处方,最容易被制作成中成药。
第一种,就是配伍特别简单,比如独一味胶囊,夏天无胶囊、夏枯草口服液这种。
这几种中成药,成分就只有一种,目的是单刀直入,作用虽然单一,但没有其他药物的牵绊,药物的主要功效能够得到极致的发挥,无论是单独使用也好,还是配伍汤剂使用也好,如果擅长使用,绝对可以提高临床医师的治愈率。
第二种,如同本文介绍的清肺化痰丸,以及之前文章中所介绍的黄连上清丸、防风通圣丸等等。这类成药,都是至少十几种药物配伍而成,虽说面面俱到,但药力分散。
这种药物的优点是应用范围广,很多情况都有应用场景,但我经常感叹药物作用力弱,普通的小恙倒是无碍,都可以应付。主要是怕遇到发病较重的疾患,担心药力太弱,起不了作用。
不过这些问题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使用经验丰富,会配合其他成药联合使用,特别是与第一种简单药味配伍的成药配合,可以将成药的联合作用发挥到一个较好的境界。
清肺化痰丸,用药繁复,按照处方配伍,适应症是风寒闭痰热的咳痰喘嗽。但实际上是解散不了风寒重症的,甚至患者因风寒束肺,有轻微的发烧,这个药大概率也散不了那个寒。
这不是处方配得不好的问题,而是剂型的限制。
真正风寒束肺,如果病机单一,就用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组成的三拗汤配成汤方就管用了。而用成药丸剂,因为药物含量太低,虽然处方中,完全有三拗汤的成分,但药薄力微,可能会耽误病情。
故而倘若真的遇到风寒束肺,咳声紧急的咳嗽,选择三拗片,会优于清肺化痰丸,同样也优于通宣理肺丸。
其实需要发汗的处方,作为中成药的话,制作成颗粒剂是比较好的,滚水冲化后,乘热服用,可以趁热气助散寒一臂之力。
但是目前市面上没有厂家制作三拗汤的颗粒剂,市场上能购买到的只有三拗片,当然轻症是可以勉强应对。
如果痰热重,特别是痰重,配合川贝母粉同服,会明显加强疗效。
如果痰火重,特别是火重,和清肺抑火丸同服,会明显加强疗效。
如果热重,咽痛明显,和连花清瘟胶囊同服,会明显加强疗效。
中成药要用的得心应手,是要掌握很多处方的,真正运用的时候,每一种中成药,就当一味药来使用。通常我都是二种或者三种中成药,配伍使用,这样疗效相对容易显现。
并且,大家要知道,中成药的说明书,只有一点点参考作用,大多实际用法,是需要临床经验与中医理论功底的。
如果对传统汤药处方不能得心应手,中成药也是非常难以灵活使用的。
经常有很多人使用中成药觉得疗效不好,抱怨说中成药不管用。
其实真的是因为中成药的使用技巧,非常需要中医基础知识的储备,而且还要有一定临床经验才能驾驭好。
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用药量和说明书出入很大。
中成药是宝藏,不过挖掘工作有难度哦。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居家常备中成药(5)
居家常用中成药(4)
居家常用中成药(3)
居家常备中成药(2)
居家常备中成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