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小魔仙”猝死!入冬后千万警惕这个病
刚刚开年,一条不幸的消息就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巴啦啦小魔仙》里美琪的扮演者,
年仅25岁,
因为心梗猝死,离开了人间。
如此年轻的一条生命,太令人感伤和惋惜。
心梗夺命无情,现在恰逢天寒地冻的冬天,是心梗高发的“魔鬼季节”,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心肌梗死,因何致死
我们常说的心梗,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按照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一般分为5类。
最常见的是第一类,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
供应心肌血液的心脏冠状动脉,由于斑块或血栓阻塞,造成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心梗患者往往会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猝死。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一半的心梗死亡患者,是在发病后1小时内,在医院外猝死的。而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早期识别心梗的症状,及时就医治疗,就是跟死神赛跑。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发病30分钟内接受溶栓治疗,发病12小时内进行再灌注治疗,有助于重新开通闭塞的血管,逆转心肌的组织学改变,有效拯救生命,减少并发症。
心梗发作,有迹可循,如果出现下面的症状,一定要重视。
01
发病前症状
心梗发作前几天,有些患者会觉得全身乏力和胸部不适,在活动的时候会有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心绞痛、濒死感、烦躁等症状,原本就有心绞痛的患者,则会发现心绞痛发作频率更加频繁,服用硝酸甘油无法有效缓解。
02
典型发病症状
一半以上的心梗患者发病时有典型症状,最常见的是——
持续20分钟以上的疼痛,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
疼痛主要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牙疼)、背部或肩部放射。
03
不典型发病症状
更可怕的是,有20%~40%的心梗患者发病时,并没有明显心脏疼痛的症状,而是出现其他部位的不适。这种隐蔽性,延误了治疗时间,提高了心梗的致死率。
呼吸道症状: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哮喘样发作、口唇紫绀等呼吸道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脑部症状:原本有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因为心脏排血量骤减,加重大脑缺血,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意识模糊、抽搐、轻瘫、肢体麻木。
腹部症状:心梗引起心排血量减少,造成胃肠组织缺血,患者可能突然感觉上腹隐痛不适、恶心、呕吐、腹泻、胸闷,容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此外,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植物神经功能损伤,只有乏力、出汗等症状,胸痛可能不明显,甚至无疼痛。
想了解自己和家人是否有心梗的风险,可以咨询专业医生,看是否要进行预防措施。
咨询专业医生
冬季的早晨,心梗发作的“魔鬼时间”
许多研究都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在冬季(11月-次年1月)容易出现发病高峰,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更是一道危险的槛。
这种季节性规律可能是由于下面三个原因引起的。
01
增加心脏负担
低温会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心机耗氧增加,加上体表血管收缩,增加了心脏负担。
02
增加血黏度,诱发血栓
寒冷的天气,血压升高,血液黏度增加,容易形成冠状动脉内血栓,而且冬季大家喝水和吃蔬菜水果少,吃肉多,也会引起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
03
呼吸道感染
冬季容易引起感冒和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增加心脏负担,触发斑块破裂和血栓栓塞。
冬季的早晨,更是心梗青睐的魔鬼时间,尤其是凌晨5~6点至上午11点。
因为人体生物钟节律,夜间身体有“三低一高”——
体内血量比白天少、血压比白天低、血流比白天慢,血黏度增高。
当早上起床很急的时候,体位变化造成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血流加速引起血压突然升高,容易使老化的血管破裂,粘稠的血液也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栓塞。
所以中老年人在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暖,适当补充水分,多吃蔬菜水果,并且起床的时候不可猛然坐起,最好平躺在床上活动四肢后再缓慢坐起,缓慢下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胡盛寿, 杨跃进, 郑哲,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034(003):209-220.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季润青, 余苑, 李静.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推荐治疗在我国应用现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 v.12(02):127-129.
【4】李刚.内外交困,心肌梗死进入冬季高发期[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6,(11):22-23.
【5】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公民防控心肌梗死"十时间"卫生健康指南[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9, 5(5):257-26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