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菜吃不得?科学处理不浪费!
临近春节,守岁拜年,少不了“吃吃喝喝”,年夜饭来个满桌菜系“大团圆”;走门串户,中国式问候“吃了没”,中国式关怀“留下吃饭,多吃点”,又是一桌佳肴;过年聚会,酒局满满当当,下酒菜更是顶配,一桌菜不在话下。
可是,纵有包揽美食的心,也没有容下满桌佳肴的“巨胃”呀!美食面前,绝不认输,隔日再战!
图片来源:giphy.com
可是,“隔夜菜引发胃癌”、“一家三口检出癌症只因常吃剩菜”……关于隔夜菜的“可怕”传言,似乎一直没有间断过。人们对剩菜也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隔夜菜里面的亚硝酸盐超标,吃了隔夜菜才会导致癌症发生。
吃了怕致癌,丢掉不吃又着实可惜,吃还是不吃,真是愁死人啦!
图片来源:giphy.com
隔夜菜到底吃不吃?——隔夜菜的全面科学解答来啦!
隔夜菜有毒吗?
“隔夜菜”并不单指放了一夜的菜,如果放置时间超过8~10个小时,就应该算隔夜了。
导致食物中有毒成分增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产生了致癌物,如亚硝酸盐,即使加热也不能去除;二是在放置时受到了外来细菌的二次污染。
亚硝酸盐是否对人体有害主要取决于其含量多少。据《中国医药报》报道,对于正常成年人来说,除非将亚硝酸盐直接作为食盐食用,否则基本不会达到中毒剂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隔夜菜里亚硝酸盐的含量并不足以对普通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5大类隔夜菜如何科学处理?
一、隔夜绿叶菜
部分绿叶类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类,煮熟后如果放置的时间过久,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盐便会还原成亚硝酸盐。但事实上,隔夜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增长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可怕。
实验表明,菠菜等绿叶菜如果烹调后不翻动,放入冰箱4摄氏度冷藏,24小时之后亚硝酸盐含量约从3毫克/千克上升到7毫克/千克,所以每天吃半斤菠菜完全无需担心致癌问题。
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经过反复加热几乎消失殆尽。因此,无论是清炒的素菜还是凉拌菜都不宜长时间保存。
图片来源:giphy.com
值得注意的是,生蔬菜中也有亚硝酸盐,买回家的蔬菜要尽快吃,48小时之内全部吃完,否则即便亚硝酸盐的含量不超标,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的损失也会很大。绿叶菜是在各种蔬菜中最不耐储存的,亚硝酸盐升高的潜力也是很大的一类。但是相比而言,胡萝卜、茄子、番茄、洋葱、圆白菜等等这些没有切开的瓜茄类蔬菜储存性要好。
二、隔夜汤羹
熬汤费时费力,人们往往熬一大锅,一连吃好几天。这种隔夜汤对身体好吗?剩汤如果长时间盛在铝锅、铁锅内,会析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存汤的最好办法是:汤里不要放盐之类的调味料;煮好汤用干净的勺子盛出当天要喝的;喝不完的,最好是用玻璃器皿、陶瓷器皿、保鲜盒存放在冰箱里,最好不用铝锅、不锈钢锅等盛放。
三、隔夜散装卤味
卤味是大家喜欢吃的下酒菜,不少人喜欢把吃剩下的卤味放冰箱“过夜”,这种做法有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即使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也并非绝对保险,易滋生霉菌、嗜冷菌等。卤味最好当天吃完,不要久放。
四、隔夜鸡蛋
鸡蛋隔夜能不能吃,要看第一次烹饪时是否把鸡蛋煮熟了。如果第一次鸡蛋煮熟了,而且在低温、密封情况下储藏,一般保存48个小时都没有问题。
图片来源:giphy.com
但是现在很多人爱吃半生半熟的溏心蛋,蛋黄是半液体状的,这种就不能隔夜吃,即使第二次煮熟了,也最好避开。
五、隔夜蘑菇银耳木耳
不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栽培的蘑菇、银耳、木耳等,都容易残留很多硝酸盐,但那是干品中的量。泡发之后,其中的硝酸盐的含量已经变成了1/10,远远低于很多叶类蔬菜中的含量。
如果一次泡发多了,只需换新水后放入冰箱,便可避免变味发臭,次日洗干净仍可继续烹调食用。但如果是煮熟后放得比较久,建议丢掉为好。
隔夜菜该怎么吃?
在生活中,只要对剩菜处理得当,兼顾营养搭配,其实吃剩菜也可以吃得健康。
图片来源:giphy.com
1.分类保存,凉菜、热菜、荤菜、素菜都应分类存放;
2.宁剩荤菜不剩素菜,尤其是叶类素菜,叶菜本身含有一定的亚硝酸盐,隔夜后含量会继续增加;
3.预计吃不完的菜,提前放入餐盒存放,避免留吃过的剩菜,减少交叉污染;
4.重新吃时一定要加热,并且热透,以达到杀菌的目的;
5.一定要放在冰箱里,避免常温放置,看起来变质、闻起来气味异常的隔夜菜一定要扔掉。
Tips
隔夜菜可以吃,要注意保存方式,不至于致癌。
但尽量少吃隔夜菜,因为不管是营养还是口感,隔夜菜都不如新鲜菜。
小孩、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弱,就建议别长期吃隔夜菜啦。
图片来源:giphy.com
科学对待“隔夜菜”的同时,
也要注意做菜的适量性,
避免浪费~
参考资料:
http://society.huanqiu.com/article/2018-09/13017264l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8/1026/c14739-30364409l
http://ln.people.com.cn/n2/2017/1019/c378337-3084381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