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心脏病发作的4个征兆,千万要注意!

心脏病发作的4个征兆,千万要注意!
由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猝死,医学上称为心源性猝死,是全球65岁以下成年人最常见的死因。

近年来,青壮年人群心脏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早期症状极易被忽视,往往到了急诊,才意识到自己早就有了心血管病变,白白耽误了治疗时机。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平时几乎不生病,就无视心脏传来的求救信号啦。

如果你也对心脏病有疑惑,就看下去吧。

01
心脏病发前的4个征兆

胸闷、胸痛
出现突发的胸闷、胸痛且不能缓解,或症状虽不持久,但发作频繁,要高度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如果还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甚至濒死感,或合并咽部不适、紧缩感等,更是发生心梗的预警!

图片来源:Pixabay

许多发作过心梗的病人,回忆那时的场景,大多会有这样的描述:感觉胸口压了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还有抑制不住的恶心感。这种感觉还可能会放射到肩部和背部。

如果在剧烈运动的时候,比如长跑、游泳、健身等高强度运动,出现这种情况应加倍警惕。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停止活动,就地休息。如果症状短时间内不缓解,及时拨打120,以便迅速就医。

无诱因的出汗、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
不是只有痛,才意味着出了问题!部分非典型的心梗发作是不伴随有疼痛的,尤其多见于年轻人和女性。

即使没有胸闷、胸痛,单纯出现出汗、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也可能是心源性猝死前的不典型信号。
图片来源:摄图网

大多数没有心脏病史的人群,出现这类症状,都会以为是肠胃出了问题,就医时也多会进行胃镜等检查。可如果消化道并无明显异常,此时千万别忘了排除心脏的毛病!

眼前发黑或一过性意识丧失
眼前发黑,我们称之为黑矇。如果晕倒伴随着一过性的意识丧失,医学上就称之为晕厥。

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反复多次出现黑矇或晕厥,一定要去医院查一查,及时调整用药、给予医疗干预。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事实上,晕厥不仅常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可能是脑血管病变。脑部的微血栓形成会堵塞血管,造成短暂的眼前一黑和意识丧失。有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人群,以及曾有中风经历的人,需格外注意,防止血栓的形成。

此外,低血糖也是常见的引起晕厥的病因。有节食行为的年轻女性、工作太忙忘了吃饭的白领,以及多年糖尿病史的老年人,都可能由于低血糖而引起晕厥。

所以如果出现了原因不明的晕厥,就医时要格外关注自己的心脏、脑血管和血糖情况。对应的检查主要是心电图、脑部CT或MRA,以及血葡萄糖的测定。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明原因的心悸、气促或乏力
对于本来就有心脏病的人,这类症状可能提示着新发的心律不齐,老年人可能是房颤,年轻人可能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如果影响了正常生活,都要给予相应的治疗,防止出现无法挽回的心血管意外。

既往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如果出现了不可解释的心悸、气促、乏力等,也决不能置之不理!

如果在感冒发热,或是胃肠炎后出现长时间的心率快、心慌、乏力,稍一运动就觉得极度疲惫,不排除合并心肌炎的可能。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果上述症状出现在近期过度劳累、大量吸烟后,更应警惕,要及时就医检查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或心脏彩超等。

以上症状越看越像自己,好担心怎么办?别慌!在线咨询专业医师,立刻给出医疗建议!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咨询专业医生)

02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过度劳累
长期熬夜容易诱发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恶性室早或室颤,若没有及时救治,易发生猝死。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血糖、低血钾和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失常,也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生活压力大
压力过大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并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久坐现代社会大部分人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很多人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久坐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下肢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如果血栓发生脱落,可能就会造成肺梗死,甚至猝死。
图片来源:摄图网

肥胖
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都占全了,而且胖子容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打呼噜
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抑郁
抑郁焦虑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心血管病伴随着焦虑抑郁,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抽烟和大量饮酒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图片来源:摄图网

03
心脏病发作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年轻人要尽量减少熬夜、吸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努力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和运动习惯。每1~2年体检一次,及时关注体检结果,抛弃侥幸心理。

原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和有家族心脏病史、猝死史的人群,更要谨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随访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范国辉, 张林峰. 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6(1):3.
[2]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内科学(第9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END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