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胰岛素已经“100岁”了,你用对了吗?

胰岛素已经“100岁”了,你用对了吗?
今年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

1921年,加拿大的班廷和麦克劳德发现了胰岛素,
历经100年的探索和努力,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已经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班廷)
图片来源:网络

要知道在胰岛素问世之前,
糖尿病几乎算是不治之症,
患病儿童一般确诊1年内就会离世,
患病后,80%以上的成人患者没法撑过10年,5%会在2年内死亡!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人类与糖尿病的斗争一直在持续。
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1.2%,每九个人就有一个人是糖友。

而胰岛素作为最有效的降糖药之一,是人类对抗糖尿病的有力武器。

但胰岛素也不是想用就能用,想不用就不用的,关于它的正确用法,可大有讲究。

哪些人需要使用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就要启动饮食、运动和药物,以降低高血糖对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危害,预防酮症酸中毒、心血管疾病、高渗昏迷、失明、截肢、肾功能衰竭、脑卒中等并发症。

如果属于下面人群,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建议启用胰岛素。

1、I型糖尿病患者
I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功能差,缺乏自身胰岛素分泌,必须终身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维持生命。

2、症状严重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
新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发生了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要首选胰岛素治疗控制病情,等缓解后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分型困难的新发患者
如果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分型困难,不确定是否属于1型,可以首选胰岛素治疗,待病情得到控制,分型明确后再进一步治疗。

4、血糖难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有口服药的禁忌症,或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和口服降糖药3个月之后,血糖依然控制不佳,建议开始胰岛素治疗。

5、特殊情况人群
糖尿病患者出现没有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或在围手术期、妊娠期、合并感染等应激情况下需要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时,建议使用胰岛素。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胰岛素家族大盘点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胰岛素可谓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不同作用特点,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图片来源:《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

简单来说:
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
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

1)超短效和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也叫餐时胰岛素,主要是控制餐后血糖。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以在进餐前或餐后追加使用;
短效胰岛素要在进餐前30~45分钟使用。
这两类主要用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救治。

2)中效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称为基础胰岛素,主要是控制非餐时的基础血糖水平。
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1-2次;
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一次就能维持药效24小时以上。
目前最厉害的唯一超长效胰岛素——德谷胰岛素,每天注射1次或每周注射3次,就能让血糖达标。

3)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是超短效和中效胰岛素(类似物),或短效和中效胰岛素(类似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兼具被混合者的特点。
可以作为起始治疗,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选择每日1~2次的注射方案。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胰岛素的给药途径
因为胰岛素直接口服会被胃肠道消化酶降解,利用度很低,而且大分子很难通过肠道吸收屏障,所以口服胰岛素虽然一直都在被研究,目前却无法在临床上实现。

胰岛素的给药途径主要还是静脉输注、(注射器或胰岛素泵)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

患者要根据医护的指导正确进行注射,掌握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进行注射部位的轮换。

科学家们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肺部吸入给药、胰岛素贴片经皮肤给药、经鼻腔黏膜给药、直肠给药等新的给药途径也一直在被挖掘,而且已经有所突破,比如目前美国就有了INS鼻用制剂上市。

希望有一天糖友们不用再受扎针之苦!
图片来源:网络

使用胰岛素的误区
即使手握胰岛素这把利器,不少患者仍会由于认识和使用上的误区,导致起始时机过晚,或者血糖控制不佳。

1、胰岛素会成瘾,用了就戒不掉
胰岛素是人体本身产生的重要的蛋白质激素,当身体相对或绝对缺少胰岛素时,通过外源补充胰岛素是很重要的,而且胰岛素也没有成瘾性,不会出现戒断反应。

及时使用胰岛素会缓解胰岛细胞的压力,延缓功能衰竭,预防或减缓并发症发生。

有些患者在病情较严重时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等病情控制后,在医生诊断下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服用口服药,达到停用或少用胰岛素的目的。

2、用了胰岛素就可以随便吃
在注射胰岛素期间,等于人为设定了胰岛素的波动规律,这时更需要保持饮食和运动规律,定时定量吃饭,以免出现低血糖,或者暴饮暴食造成血糖控制不佳。

别忘了,生活方式调整需要贯穿糖尿病治疗的所有阶段。

3、胰岛素用量不用调整
在胰岛素治疗期间,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可能会得到改善;当然病情也可能出现起伏或发展,所以在治疗期间一定要进行血糖监测(早餐前、中餐前、晚餐前和睡前),并且留意自己是否有低血糖症状,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如果血糖波动或身体出现异常,一定要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或种类。

如果您在胰岛素使用上还有其他疑问,不妨咨询一下专业医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 郑少雄, 陈雨, 朱铁虹, 等. 胰岛素发现100周年:致敬胰岛素发现艰难历程中前扑后继的拓荒者(一) [J] .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 41(3) : 145-152.
[2] 王伟好, 郭立新.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章节的解读[J]. 中华内科杂志, 2019(5):693-695.
[3] 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 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 [J] .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 20(7) : 726-736.
[4] 冉兴无, 母义明, 朱大龙,等.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0(10).
[5] 贾伟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17.
[6] 宁玲芝, 孙玺荣.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 000(004):9-11.
[7] 王建华. 胰岛素应用误区释疑[J]. 糖尿病之友, 2010(11):64-65.

END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