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医之美』中医为什么用阴阳来解释医理?(之二)

『中医之美』中医为什么用阴阳来解释医理?(之二)

中医之美第四期(2)

古代医家运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结构、生命活动等。
如在身体上部的头为阳,身体下部的足为阴;身体表面为阳,体内为阴;
背腰为阳,胸腹为阴(一般劳作俯身弯腰为多,胸腹内含而背腰外露,“面朝黄土背朝天”);
人体无形的功能活动属阳,而有形的机体属阴;觉醒时处于活动与兴奋状态属阳,睡眠时处于沉静与抑制的状态属阴;
面色潮红、情绪亢奋、多言善语者属阳,面色苍白、情绪低落、少言寡语者属阴。
此外,辣椒、生姜、桂圆等热性的食品属阳,而西瓜、梨、芹菜等凉性的食品属阴。
同样,治病的药物也以寒热性质划分为阴阳。
阴与阳由于互相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
水可以熄灭火焰,火可以气化水液。古代养生家认为:头为阳位,多火,常宜带凉;足为阴位,多寒,常应暖热。故倡导“寒头暖足”。
保健枕的材料大多取凉性的茶叶、菊花、绿豆皮等,浴足保健的方法大多用艾叶、生姜、花椒等热性之品,就是阴阳相互对立与制约关系思维的具体体现。
阴阳不仅是对立制约的,还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古人认为,没有单独存在的阴,也不会有单独存在的阳。如果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阴”也就无所谓“阳”,阴阳总是相依共存的。
如: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其身形与功能是不可分离的。身形属阴,为生命活动的产生基础;功能属阳,为身形的生命表现。
二者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果人体的功能与身形分离,就是死亡,活体的人就不存在了,中医称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既对立制约又相依互用的关系,使得事物中阴阳两个方面的活动始终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具体又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阴阳双方共同增长或消减。一方量的增长或减少,也使另一方量的增长或减少,即阴长则阳也长,阴消则阳也消;阳长则阴也长,阳消则阴也消。
如食欲好、消化吸收功能旺盛,人的身形肌肉就丰满,此为“阳长阴长”;反之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人的身形就消瘦,此为“阳消阴消”。说明阴阳有互相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
二是阴阳之中,一方的减少或增长,反致另一方的增长或减少,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长。
例如:一天当中早晨人体阳气渐旺,至中午最盛(此时阴气最弱),然后阳气递减,阴气渐生,至午夜阴气最盛(此时阳气最弱),周而复始。
这种一日中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说明晚上少进食对健康更有利的保健理念。因白天阳气旺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强;晚上阳气已衰,身体运动减少,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若过饱或过食油腻,食物不易消化,能量消耗也少,食物不能转化为能量,反而变成“废物”(即中医认为的“痰浊、瘀血”等致病因素),从而导致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发生质的转变,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当阴阳消长到一定程度,一方明显偏胜(盛)、压倒另一方,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发生阴阳转化。如一日中的昼夜转化,一年之中的季节转换,人体病变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例如,“冻疮”是受寒引起的,但严重者会红肿热痛、化脓溃烂,就转成了“热毒”证,即“寒极生热”。又如,感染引起的高热神昏,严重时会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冰冷、血压下降,西医称之为“感染性休克”,即中医所说的“热极生寒”。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