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但出现这几种“汗情”,你就要注意了,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
#中医药治疗#给自己看病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但出现这几种“汗情”,你就要注意了,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
夏天容易出汗,特别是比较胖的人,一动就出汗,汗水黏黏的,让人很不舒服,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设法不出汗、少出汗,其实这些做法,完全违背人体的生理规律。
俗话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汗可以调节体温、体液,排泄体内废物,还可使皮肤表面保持酸性,防止某些细菌对人体的侵袭。
但是,如果出现这几种“汗情”,你就要注意了,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需要额外注意!
一、汗与五脏的关系
1、臭汗源于肝脾湿热
如果出臭汗的话,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肝脾湿热的问题了。也就是说,臭汗,源于肝脾,尤其是和肝关系密切。
比如,一个人总是七情不畅,心态抑郁,日久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就会产生内热,同时,脾胃之气也会失于健运,就会产生湿热困阻中焦。这样一来,肝脾湿热内蕴,熏蒸肌表,就会出汗。由于这种汗是湿热之邪蕴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秽。
肝脾湿热偏于肝经湿热者:这种臭汗容易循肝经所及之处而外渗,此类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黄腻、小便色黄等问题。
肝脾湿热偏于脾胃湿热者:往往手脚心特别爱出汗,因为脾主四肢。
2 、虚汗源于肺
一般情况下,虚汗主要指肺气虚。肺气衰弱,就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见的肺系疾病,这是因为肺卫不固,病邪就会袭表犯肺而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风门、肺俞、膏肓(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肾俞等,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虚汗症状,还能增强免疫,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
3 、冷汗源于肾
我们在受到惊吓
的时候,常常会出冷汗,为什么呢?因为惊恐会令肾气下趋,肾阳内郁,就会手脚冰凉,汗出不温。
此外,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冒冷汗,首先也应考虑是不是肾阳虚所致。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弱,就会导致一身阳卫之气衰弱。而卫气有固摄津液的作用,阳卫之气衰弱,津液就会外泄,导致多汗。同时,由于肾阳不能温煦,所以汗是凉的。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温补肾阳,建议艾灸:命门、肾俞、神阙、关元、涌泉,或者直接灸督脉(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为养生保健之道,重在改善调理。使用期间应避免烟酒生冷等禁忌事项。以免出现不适症状。
4、一动不动也流汗
白天出汗比别人多,稍微运动就大汗淋漓,甚至坐着不动都会出汗。体质较虚、大病初愈或者肥胖的人多见,主要是气虚导致的。汗出怕风,气虚的人易患感冒,常感觉神疲、乏力、气短、食欲差等,这时候需要吃点山药补一补脾肺肾
。
5、常常睡觉出大汗
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轻者入睡后稍有汗湿,重者每晚衣被尽湿,醒后汗停,这种在中医里叫作盗汗,主要是阴虚火旺导致的。经常盗汗的人,常伴有手脚心热、两颊潮红、口咽干燥、容易心烦失眠等问题,这时候可以吃一点酸枣仁助眠养阴。
6、半身汗、奇怪汗
上半身有汗,下半身无汗,或在进食数秒后,忽然出汗,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要警惕糖尿病。
7、胸闷汗、出冷汗
心脏出现问题时,由于体循环淤血,会导致周围血液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液体渗出,如果出汗特别是出冷汗的同时,还存在胸闷、胸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
8.全身汗、持续汗
经常出现莫名的燥热,随后全身出汗且持续出汗,这样的情况,可能显示你的新陈代谢处于异常旺盛状态下,或许是甲状腺给你发出异常的「信号」。